落实主体地位,让幼儿科学实践活动开放化

2019-04-07 14:02牛凯利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35期
关键词:气球蚂蚁儿童

◎牛凯利

幼儿的科学活动是实践性与探究性相融合的综合性活动,其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幼儿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吸收信息、实践探究的能力。因此,幼儿科学活动需要教师转变角色,在学习活动中做幼儿发展的帮助者和引导者,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静态走向动态。

一、贯彻儿童标准,坚持儿童第一意识

幼儿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的学习活动,通过对幼儿的观察和分析,真正了解和判断幼儿言行背后的最新发展区域,从而遵循和符合幼儿思维的特点,站在幼儿想象和理解的角度,做到幼儿学习第一,教师教学第二。

如在引导幼儿注意变气球时,教师在活动区放了若干个气球,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对气球形状和颜色的变化有了一定的把握。但他们更关注如何把气球做大。有的孩子建议你可以用嘴吹气,但试过之后,因为肺活量少,基本上就不行了。他们向老师求助,但老师没有直接告诉他们方法。而是鼓励他们继续思考方法:你刚才想到的方法很好,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它是有价值的,你在好好的看,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这时,孩子们并不喜欢这些瘪了气的气球,反而重新焕发了精神。随后,一些孩子在接生区找到了充气机,并在合作中尝试知道如何踩到阀门。收紧接口,看着自己手中的气球越来越大,越来越饱满。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遵循了儿童本位的教学理念,孩子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完成,在自然中促进其发展。老师们按照孩子们的要求把气球做大,及时设置并开展科学实践活动,鼓励孩子们积极思考、努力尝试、解决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着眼最近区域,秉承跳跃采摘果实的理念

因为孩子的认知积累比较匮乏,如果我们的科学实践活动去探索孩子不知道的东西,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内在的研究兴趣和动机。因此,在紧密衔接的基础上,需要选择与儿童近期发展领域相匹配的资源,激活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然后借助自己的努力和探索,不断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高效发展。

在一次户外科普活动中,老师带领孩子们走进幼儿园校园,突然发现几个孩子蹲在地上,好像在研究什么东西。只有一个孩子惊讶地听到了哭声:快来看啊,白蚂蚁!孩子们一窝蜂地聚在一起,谈着谈着就开了:蚂蚁怎么会是白色的?这些蚂蚁好像在搬运粮食!!白蚂蚁可凶了,会啃房子了!看来这些小家伙对白蚂蚁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为此,老师意识到,这是一个优秀的科学探究的源泉。于是,他让孩子们回家搜集有关白蚂蚁的资料,并在班上进行了一次有关白蚂蚁的科学活动交流。在交流中,不少小朋友从白蚂蚁的样子。并对普通蚂蚁的区别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活动的最后老师进一步提出了新的想法:将视角从原来的白色蚂蚁聚焦到蚂蚁王国。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科学探究内容的选择,充分尊重幼儿的原始学习,并在幼儿一定的原始经验的基础上,及时进行交流和分享,同时以白蚂蚁为纽带,将幼儿的注意力延伸到蚂蚁群体。

三、激活认知兴趣,秉持快乐发展的初衷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处于人生初始阶段的儿童来说,兴趣的激发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是生成科学实践活动的前提和保障。教师在与幼儿相处的过程中,要用敏锐的意识去观察、发现和捕捉。但由于每个孩子的认知能力、爱好和生活不同,他们的兴趣完全不同。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兴趣,更要为孩子的能力成长服务。

比如我们班的活动区放了大量的可以旋转的玩具,其中陀螺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在课间玩陀螺的场景。老师们意识到孩子们对陀螺仪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组织他们开展了一次制作陀螺仪的实践活动。这一建议得到了幼儿的广泛认可。这也是组织幼儿学习和了解陀螺旋转的绝佳机会。在指导幼儿制作的过程中,教师首先组织幼儿用普通纸支起、画出图画,并学会通过目测确定中心点,然后借助吸管将其插入。制作初步完成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试一试,有的根本转不动,有的勉强能转几圈。为此,老师们就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交流和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让孩子自己去找做陀螺仪失败的原因,从而向孩子们深入浅出地渗透平衡的相关知识,并让孩子体验科学实践和探究的过程。

在这样的案例中,教师设置的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认知兴趣,将发展与儿童的兴趣有机结合,在激活儿童认知动机的基础上,鼓励儿童自主实践和反思,最终解决问题,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总结

科学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动态性,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认知能力,激活幼儿的认知思维,使幼儿充满活力,才能引发持续的精彩。

猜你喜欢
气球蚂蚁儿童
找气球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气球
蚂蚁找吃的等
“六·一”——我们过年啦!
一样多的气球
有趣的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