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司马,何能居易?
——读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2019-04-12 07:14文丨王中翼王心泉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9年6期
关键词:草堂庐山白居易

文丨王中翼 王心泉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有“诗魔”之称。倡导新乐府运动,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贞元进士,曾任左拾遗、左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等职。祖籍山西太原,晚年居于洛阳履道里,葬于洛阳龙门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原文

庐山草堂记

白居易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1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2

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3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4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5砌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纻帏,率称是焉。6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至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7

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8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9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八、九月时。下铺白石,为出入道。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堄,杂木异草,盖覆其上。10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四时一色。又有飞泉、植茗,就以烹,好事者见,可以销永日。11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其四傍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12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13缕而言,故云甲庐山者。14

噫!凡人丰一屋,华一箦,而起居其间,尚不免有骄矜之态;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15昔永、远、宗、雷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16

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17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18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19待予异日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20清泉白石,实闻此言!

时三月二十七日始居新堂;四月九日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东西二林寺长老凑、朗、满、晦、坚等凡二十二人,具斋施茶果以落之,因为《草堂记》。21

注 释

①匡庐:江西的庐山。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甲:居第一。名词作动词。

②面峰腋寺:对山傍寺。腋,两腋在人身旁,古引申为“傍”。

③广袤:土地的长和宽。这里指面积大小。丰杀:增减。一称(chèn)心力:完全与自己的愿望和财力相称。

④徂暑:盛暑、酷暑。敞南甍(méng):把南屋造得很高敞。甍,屋脊。虞:防范。祁寒:严寒。

⑤斫(zhuó):砍削。丹:指红色油漆、涂料。圬(wū):用泥灰等抹墙。

⑥幂:覆盖。纻(zhù)帏:用粗麻布做帷幔。率称是焉:都与这(草堂的简朴)相称。率,都。

⑦嗒(tà)然:物我两忘的样子。

⑧轮广:纵横。南北为轮,东西为广。

⑨戛(jiá):摩,摩挲。幢:古代作仪仗用的一种旗帜,以羽毛为饰。或指经幢(寺庙前立着的刻着佛经的石柱)。盖:伞。

⑩垤堄(dié nì):积土成堆。

12杖屦(jù):扶杖步行。

13显晦:明亮和昏暗。含吐:出现和隐没。殚纪:写完。纪,同“记”。

15华一箦(zé):置备一张华美的竹席。

16永、远、宗、雷辈十八人:指东晋高僧慧永、慧远兄弟和著名隐士宗炳、雷次宗等人。他们在庐山东林寺结社念佛,因寺中植白莲,世称“莲社十八贤”。

17矧(shěn):况且。

18蹇(jiǎn)剥:均为《易经》卦名。此指遭受挫折。来佐江郡:指任江州司马。

19未遑宁处:没有闲暇安稳地居住。

20岁秩:规定的任职年限,任期。出处行止:出、行,指外出为官;处、止,指在家闲居。

21落:落成。这里指庆贺落成。因为(wéi):于是创作。

参考译文▲▲▲

庐山奇丽秀美,居天下名山之首。山的北峰,叫作香炉峰;香炉峰北面的寺庙叫作遗爱寺;介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那地方绝美,又居庐山之首。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它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恋恋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面对香炉峰,临近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第二年春天,草堂落成了。三间屋子,两根楹柱;两个卧房,四扇窗子;屋子面积大小,完全与心意相合,与财力相称。在北边开设小门,可以使凉爽的风吹进来,避开酷暑;把屋脊南面盖得高些,可以让阳光照射进来,防御严寒。木料只用斧子砍削,不用油漆彩绘;墙只用泥灰涂抹,不用白色涂料粉刷。砌台阶用石头;糊窗户用纸,竹子做的帘子,麻布做的帐幕,一切全都和草堂的简朴风格相称。屋子里设有木制椅榻四张,素色屏风两座,还有漆琴一张,和儒、道、佛书籍各三两卷。

乐天我已来到这里做了草堂的主人,仰观山色,俯听泉声,随意欣赏旁边的竹树云石,从早到晚,目不暇接。看了一会儿,由于清幽景物的诱发,性情也随之变得恬淡;环境适宜,心情平和。只要住一宿,身体就十分安宁,住两晚,心情就平静安适,住三个晚上以后,心旷神怡,物我两忘,也不知是如何进入这种状态的。

自问其缘故,回答说:这草堂,前面有平地,面积约十丈,中间有平台,是平地面积的一半,平台的南边有方形的池子,池子的面积比平台大一倍。环绕着水池的多是山竹、野花,池里满是白莲、白鱼。往南则有一条石涧,山涧两旁长着古松、老杉,树身粗大的将近十人合抱,树的高度不知有几百尺。大树高高的枝条上摩云霄,低垂的枝柯轻拂潭水,像经幢一样竖立,像巨伞一样张开,盘曲伸展如龙蛇游走。古松下多灌木丛,茑萝枝叶蔓生,互相纠结交织,互相承接遮盖,使得日光月华都无法照射到地面,盛夏时的气候,如同八九月时一样。地下铺着白石,作为出入的通道。草堂北边五步远的地方,依凭着层崖堆叠石头做成假山,在空隙凹陷处堆积上泥土,各种树木、奇花异草覆盖其上。绿荫浓密,红色的果实繁多,也说不出它们的名字,一年四季呈现出同样的景色。又有飞流直下的泉水,就地种植的茶树,就着飞泉和植茗来烹茶,若被爱好风雅之事的人看到,可以消磨终日。草堂东边有一座瀑布,清水悬挂三尺高,泻落在台阶角落,然后注入石渠中,从早到晚,就像洁白的绸子,夜间听起来,就像玉环玉佩敲击或琴筑奏响的声音。草堂的西边,靠近北面山崖的右侧山脚,用剖开的竹子,架在空中,接引北崖山上的泉水,这些竹管如脉管一样分出水流,细水从上流下,像细线一样悬挂空中,从屋檐灌注到石阶上,连接不断像成串的珍珠,细微水点飘散的样子像雨露一般,水一点一点地往下落,随风远去。草堂四周视听可及、行走可到的地方,则春有锦绣山谷中的繁花,夏有石门涧里的流云,秋有虎溪的明月,冬有炉峰的白雪。阴晴明暗,晨昏烟云隐现,千变万化,不可尽述。概括而言,所以我才说这里的景色是庐山第一!

唉!一般人只要建造一间高大的房屋,制备一张精致的竹席,生活在当中,尚且免不了有骄傲得意之态;如今我已成了这些景物的主人,草堂周围的美景纷至沓来,让我获得各种感受和情思,接触什么样的景物就产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又怎能不感到外在安适、内在和乐,身体安宁,心情恬适呢?想当年东晋高僧慧永、慧远、名儒宗炳、雷次宗等十八人一起住入此山,就直到老死也都不肯离开,虽然与我现在相距久远,但我知道他们心里也是因为这庐山的美景啊!

更何况我回想自己,从小到老,不管是简陋的草屋,还是华丽的房子,只要在一个地方住下来,哪怕只是一天两天,我总是要倒几筐土做个台子,聚集一些卵石来筑座假山,挖一个圆形的小水池,我喜爱山水成为癖好到了如此的地步!一旦命运不顺当,被贬来辅佐九江郡守,郡守以宽厚来安抚我,庐山以神奇的美景对待我,这简直是上天赐给了我时机、大地送给我居所,我终于能得到自己的最爱,又还有什么奢求呢?只不过我为闲散的官职所束缚,未能完全摆脱牵累,时去时回,没有闲暇安宁地住下来。等到将来弟妹各自婚嫁成家了,我司马的官职任期满了,不管是外出做官还是闲居在家,都能按照自己的心意,那么我一定会左手牵着老伴和孩子,右手抱着古琴与书本,在此终老,以完成我一辈子的心愿。我发此誓愿,清泉白石可以做我的证人。

三月二十七日,我刚搬到这新居草堂;四月九日,和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以及东林寺、西林寺的长老凑、朗、满、晦、坚等共二十二人,准备了斋食,摆设了茶果点心,来为新居行落成典礼,我于是写下了这篇《草堂记》。

赏析

有一个成语叫“居大不易”,表示生活很不容易的意思。说起这个成语的典故,原来还是文学史上的一桩美谈,说的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的一件趣事。

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记载说:“白乐天(白居易)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原上草送友人》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 !老夫前言戏之尔。’”更早的唐代张固《幽闲鼓吹》对此也有记载,只是结尾稍有不同,里面说,顾况读到白居易的名句后,“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原来,白居易初到长安应试,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卒,家境又不好,没有什么背景,于是他也仿照当时文学青年的通常做法,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文坛大佬,希望以此获得他们的赏识和称扬,为走上文坛、开辟仕途之路打开一条便捷的通道。白居易去拜见的是老诗人顾况。顾况可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德高望重,见的人多了,对眼前这个毛头小伙自然不怎么在意,只是当看到“白居易”这个名字时感到好玩,于是带着戏谑的口吻说:“居易,居易,长安物价很高,要居住下来可不容易啊!”等读到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顾况心中不禁暗暗赞叹,连忙改口说:“能写出这样的好诗来,住哪里都容易,我刚才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于是大加宣扬,白居易一时声名大噪,名满京城。

此后,白居易仕途顺利,居长安也易,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京城任职。他于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厔(今西安周至县)县尉、翰林学士,元和三年(808)起任左拾遗(属于谏官),并娶妻成家。

早年白居易胸怀兼济天下之志,关心时政,满腔热忱,积极进取,特别是任左拾遗以后,他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唐宪宗李纯的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事无不言”,频繁上书言事,并写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的讽喻诗,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他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应该“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因此他“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这些诗歌中,就有著名的组诗——《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如《卖炭翁》)。

但是,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他无所顾忌,干预现实,直陈时弊,鞭挞与抨击权贵的骄横贪虐,让权贵怒目变色,咬牙切齿;同时由于他进谏言事的直接,也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宰相李绛抱怨:“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他的前景显然不是那么乐观了,他受到排挤和打压只是迟早的事。元和六年(811),白居易母亲陈氏因看花而坠井在长安去世,白居易按规矩离职丁忧,回故乡下邽守孝三年。814 年回长安,被授予太子左赞善大夫(负责劝谏教导太子的官职)。

时间到了元和十年(815),长安非但居之不易,白居易连容身之地也没有了,那些忌恨他的权贵终于找到机会了。《新唐书·白居易传》记载说,那年七月,“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原来,宰相武元衡遭人暗杀身亡,京城震恐,白居易义愤填膺,率先上书力主严缉凶手。可是那些掌权者既不积极办案,也不褒奖白居易的爱国热忱,反而说他不是谏官却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把他贬为州刺史。随后又有流言,说他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他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伤孝道。中书舍人王涯说他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又被追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追根究底,还是因为他早已“为当路所忌”。这一年,白居易四十四岁。

贬谪江州对白居易而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如一盆冷水浇凉了他兼济天下的热心。政治上的失意,官场的险恶,仕途的沉浮,远谪江湖的孤寂,都让白居易抑郁不平,悲凉苦闷。“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照常理来说,如此处境之下,居何处也不易。然而事实上,白居易在江州似乎并不感到那么凄苦难耐,甚至还颇有些悠闲自得。比如,他在《琵琶行》的诗前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是琵琶女的悲苦触发了他沦落天涯的感慨。再比如,读他的《庐山草堂记》,更是一派乐天知命、恬静安适、忘情山水的陶醉姿态。白居易被贬江州,为什么仍能恬然自处、心平气和呢?我们就从这篇《庐山草堂记》出发,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司马这个官是个闲职。在唐朝的时候,司马名义上是刺史的属官,协助当地的刺史办事,但其实只是个虚名而已,没有什么职权,几乎成了朝廷贬官的一个代名词。既“无案牍之劳形”,也没有什么人事纷争,正如《与元九书》所说:“今俟罪浔阳,除盥栉食寝外无余事。”司马闲职,人际关系简单,远离尘嚣是非,又有足够的闲暇,反倒让人身心轻松,随心随性,游山玩水,尽可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其次,白居易生性淡泊,酷爱山水。美丽的山水本就可以怡情悦性,让人流连忘返,乐而忘忧,超尘脱俗,那些贬谪失意的迁客骚人历来就有寄情山水、排遣内心抑郁的习惯。而白居易更是情有独钟,对山水田园有着强烈的审美追求。“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庐山美景,让他喜不自禁,恨不能长相厮守。他闲游庐山,看中一处胜景,竟“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便按照自己的喜好在那里修筑了一座风格简朴、自然淡雅的草堂。他感慨自己现在一方面“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还不是自由身,另一方面大家庭里弟妹尚未婚嫁成家,还要尽长兄的责任,于是他发下誓愿,说等到将来时机成熟了,“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并请清泉白石来替他作证。多么率真,多么真诚,多么恳切!

再次,庐山草堂绝美的风景正好与他的审美情趣与追求相契合,使他有种寻找到精神家园的归属感。正如文中所言:“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遭贬为江州司马,反倒是天时地利人和,有了不期然而然的收获。“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文章用大部分篇幅生动细致地描述了草堂周围景色的优美可爱,以及自己怡然安适、快然自足的心情。这里可以仰观山色,俯听泉声,环看竹树云石。草堂周围,前有平台方池,自成风景;南有石涧古树,浓荫匝地;北有假山叠石,奇草异果,又有飞泉植茗,可以烹茶流连;东有瀑布如练,夜鸣如乐;堂西则架空引泉,滴沥飘洒。触目皆景,有声有色,动静相生,情趣盎然。而四周视听以及足力所及,一年四季也各具特色:“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再加上阴晴、早晚的天气变化,景物时隐时现,千变万状,气象万千,令人应接不暇,欣赏不尽。有居如此,焉得不心旷神怡,称心惬意?作者反复抒发了此景此境令人只觉“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体宁心恬,以至于有了物我两忘的美妙感受,表达出无比迷恋陶醉的感情。“一旦蹇剥,来佐江郡”云云,文中偶尔流露的一点悒郁不平之气,似乎全然被这山光水色抚平了。

最后,从思想根源上说,这还是儒道佛三家思想互补的结果。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道、佛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家本就有用舍行藏之义,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孟子的名言更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他谪居江州期间写给挚友元九的信中说:“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又说:“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贬官江州成为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他说自己“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在文学创作上,他也转而写作表达“独善之义”,风格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闲适诗了。

他的“独善”之心,除儒家的“舍之则藏”之外,还糅合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白居易早年就结交佛道,遭此打击后佛道思想滋长,读经修道,结交僧人,成为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在《庐山草堂记》中也可见一斑:他结庐在遗爱寺旁边,堂中有“儒、道、佛书各三两卷”;他追慕“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在东林寺结社念佛的东晋高僧慧永、慧远兄弟和著名隐士宗炳、雷次宗等人;而草堂落成,来庆贺的二十二人中,就有“东西二林寺长老凑、朗、满、晦、坚等”,足见谪居江州期间,他与庐山僧人过从甚密。

他乐天安命,忘怀得失,“颓然嗒然”,从而自我调适内心,获得一种心灵的安宁与超脱,平和地度过了这段心理危机期。所以《新唐书·白居易传》也说他“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佛道思想的影响,使他后期采取一种超然世外、随遇而安、知足不辱、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他在《咏怀》诗中写道:“自从委顺任浮沉,渐学年多功用深。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同是在这首诗中,他还拿屈原对比,感叹他不能乐天知命,以致不能摆脱痛苦。“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颇有些为自己能做到“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而自得的意味。

毫无疑问,白居易的这种思想带有逃避现实、全身远祸、消极无为的特点。但是从更广阔的时空来看,又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进退出处之道,在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也有其独特的积极意义。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大多兼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后来又有佛家、禅宗的介入),儒道佛的互补作用,使得他们在对待政治和生活的态度上,一方面采取儒家入世的积极的态度,以志士仁人的姿态面世,以天下为己任,锐意进取,勇于担当,奋发有为,有较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另一方面,特别是当遭遇挫折身处逆境的时候,就用佛老思想来调节,采取超然和通脱的态度,知足常乐,看淡功名利禄,是非得失,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宁恬静和精神的自由,保持健康洒脱的心态。

应该说,这是一种人生智慧,能使人们有所为有所不为,进有据,退可守,进退皆游刃有余,增强生命的活力和弹性,强大和坚韧自己的内心,适应顺境和逆境的转换。这其实也是传统文化孕育出的一种普遍的国民性格。而在本质上,这种人生态度与儒家内圣外王、兼济独善思想仍有一致性。

历史上,不少士大夫都像白居易一样,以儒道互补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从文学史的角度看,陶渊明、王维、孟浩然、李白、柳宗元、苏东坡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中尤为典型的是苏东坡。苏轼早年仕途顺利,壮志凌云,豪情万丈,誓以天下为己任。“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然而“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他一度心灰意冷,郁郁寡欢。在极度的失意苦闷之中,他以道佛思想为钥匙,进行了一场艰难的思想突围,终于走出精神困境,伴着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走进了随缘自适、洒脱旷达的新天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从此以后,虽然坎坷依然不断,被贬得越来越远,却总能宠辱不惊,乐观超脱,怡然自乐。

苏东坡其实深受白居易的影响。他们有着相似的遭遇,两人虽然相隔两个世纪,然而境遇相同,心情也相同,苏东坡追慕前贤也很自然。这就使得他们在思想和精神上有着相同相通之处。

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著,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也就是说,就连知名度远高于“苏轼”的那个“东坡”别号,其实也是来自白居易的诗作(白居易移官忠州时,在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命名为“东坡”,并写下《东坡种花(二首)》等多首诗)。苏轼自己也多次拿自己跟白居易作比较。比如在杭州的时候,东坡说“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觉得自己的人生轨迹与白老前辈很相似,所以冒昧地将自己和他相比较。在行事上甚至也像当年白居易一样,疏浚西湖。又比如,东坡居士说自己“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简直是把“身不出家心出家”的香山居士视为异代知己了,这应该是白居易未曾想到的吧。

猜你喜欢
草堂庐山白居易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草堂旧事
早春(节选)
庐山 牯岭!Cooling!
没想到在天府之国的成都,在杜甫草堂汇聚了一群出色的文化人......
毛泽东登庐山
薪草堂由来
《李白 庐山谣》
由对立走向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