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肠恶性血管球瘤并肝转移1例

2019-04-19 11:39董晓美张永高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分界免疫组化胃肠道

董晓美,张永高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河南 郑州 450052)

图1 回肠恶性血管球瘤并肝转移术前CT A.平扫示回肠等密度软组织影,边界不规整,与肠壁分界欠清; B.动脉期示肿块斑片状强化; C.静脉期示肿块持续不均匀强化,内见无强化坏死区 图2 回肠恶性血管球瘤并肝转移术后2年复查,静脉期CT示肝左叶不均匀强化肿块

患者男,58岁,间断中上腹痛1个月,本次疼痛剧烈持续不缓解且大便带血1天,无排便、排气,无发热、呕吐。实验室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均正常。CT:平扫示盆腔内不规则肿块影,密度欠均匀,与肠壁分界欠清,平均CT值约43 HU(图1A);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呈不均匀斑片状强化,平均CT值约89 HU(图1B);静脉期呈持续不均匀强化,内见无强化坏死区,平均CT值约98 HU(图1C),考虑小肠血管球瘤。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盆腔肿块约6 cm×5 cm,呈暗红色,与膀胱后壁粘连,该处膀胱壁周围呈红色,肿块下方位于回肠上,距回盲部约30 cm,周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大体病理:肿物切面呈灰红灰白,质较软,侵及肠管全层并阻塞肠管,于肠周脂肪内检出淋巴结样物数枚,直径0.5~1.5 cm。免疫组化:CK(-),EMA(-),CD34(血管+), CD117(-), Dog-1(-), Nestin(+),S-100(-),SMA(+),Desmin(-),Ki-67(约70%+)。病理诊断:恶性肿瘤,考虑血管球瘤;(肠周)淋巴结未见转移瘤(0/10),部分淋巴结样物为瘤结节。术后2年CT复查见肝左叶团块状软组织影,边界不清,部分外凸,约8.3 cm×7.2 cm,平扫呈稍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图2),平均CT值分别为42、67、60 HU。免疫组化:AE1/AE3(-),Sym(个别细胞核旁点状+),CgA(-),CD56(-),SMA(+),Desmin(-),S-100(-),CD117(-),Dog-1(-),CD34(-),Ki-67(约80%+)。肝穿刺病理:(肝)圆细胞恶性肿瘤,结合形态学、免疫组化及既往病史,符合血管球瘤浸润。

讨论血管球瘤为间叶源性肿瘤,起源于变异的血管球体平滑肌细胞,多见于成年女性,常发生于四肢末端、皮下及肌肉。本病发生于胃肠道者少见,多表现为单发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肿块,可向胃肠腔内、腔外或混合型生长,最常见于胃窦,多为良性,有较完整包膜,与周边组织分界清晰,多侵犯至黏膜下层;恶性病变多与胃肠壁分界不清,可侵及胃肠壁全层,少数可发生转移。胃肠道血管球瘤CT平扫多表现为均匀等或稍低密度肿块,有时可见斑点状钙化,囊变、出血、坏死少见,如肿块表面有溃疡,可呈“火山口样”改变,增强后动脉期呈边缘强化或均匀强化,有时可见粗大供血动脉,若出血囊变、坏死,则可见无强化低密度区,静脉期持续强化,并逐步向中心充填。胃肠道血管球瘤需与间质瘤鉴别,后者密度较低,易出现坏死、囊变出血,强化程度常低于胃肠道血管球瘤。

猜你喜欢
分界免疫组化胃肠道
加速康复外科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在肝移植术后早期的临床应用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刑法与民法之间的分界问题研究
肖碧源
2019胃肠道肿瘤防治新技术、新进展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0kV用户分界开关在定陶电网的应用分析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分界、循环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