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护理提升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价值研究

2019-04-20 08:31王彩慧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29期
关键词:连续性糖化血糖

王彩慧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护理部,广东 深圳 518000)

糖尿病在临床中是一种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导致,属于慢性终身性疾病[1]。病发后患者可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等临床症状,且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低血糖反应、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昏迷等并发症,对其生活及健康造成严重影响[2]。连续性护理能够使患者受到连续性及调节性护理,可准确预防病情恶化,应用于糖尿病护理中则能够协助医师取得满意血糖控制效果,促使其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本院围绕上述理论开展研究,现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于2017年5月-2018年1月收治的126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综合平衡法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63例。试验组男36例,女27例,年龄54-76岁,平均(65.4±1.2)岁,病程1-6年,平均(3.2±0.4)年;参照组男37例,女26例,年龄55-76岁,平均(65.6±1.4)岁,病程1-6岁,平均(3.4±0.4)年;患者均明确本研究开展主题,自主配合研究及护理内容开展,研究方案拟定后送往医院伦理委员会,经批准后实施。2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经x2/t检验得出P>0.05,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表明2组基线资料具有较好均衡性,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采用连续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建立连续性干预小组。由医务人员自发成立连续性干预小组,选取一名具有优秀管理能力及组织能力的人员作为小组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对连续性护理模式核心理论进行学习,并充分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及专业技能;(2)护理内容实施。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在其住院期间实施健康宣教,将糖尿病及治疗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讲解,提高患者对自身情况的了解;同时与其建立良好关系,深入了解其心理状态,并作出对应评估,如患者自身存在负性心理,应及时结合其自身特点实施心理疏导,改善其负性心理;生活及饮食方面,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建立正确健康的生活及饮食习惯,纠正其生活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及嗜好,如抽烟、喝酒等,饮食方面则应以清淡、富含营养、低糖、低脂肪等食物为主,禁止使用生冷、辛辣等食物,减少对胃肠道及肝脏造成的压力;(3)连续性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进行评估,确保其血糖控制稳定后准许其出院,同时对患者开展出院指导,确保其充分了解日常预防的重要性;可通过电话、网络及上门随访的方式对患者病情进行了解,指导其学会自测血糖及自我实施常规护理内容,如出院后存在心理问题,则应指导其深呼吸或舒缓音乐等方式进行心理调节,从而提高临床干预效果。

1.3 研究指标

观察记录患者护理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自我管理能力评分、自护能力评分对患者自我管理及自护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测定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后进行对比分析。

自我管理能力评分以自我管理行为量表作为判定标准,包括普通饮食、特殊饮食、血糖检测、运动、药物治疗等项目,总分77分,分值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好。

自护能力评分以自我护理能力测量量表为判定标准,分为4个维度,包括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等,总分172分,分值越高表明自我护理能力越强。

1.4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在处理数据时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呈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取独立配对t检验;计数数据呈百分比(%)表示,采取卡方x2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间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17%(2/63),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3.81%(15/63),其中试验组低血糖反应1例、酮症酸中毒1例、非酮症高渗昏迷0例,参照组低血糖反应4例、酮症酸中毒6例、非酮症高渗昏迷5例,试验组与参照组相比明显要低,有统计学意义(x2=9.792,P=0.002)。

2.2 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及自护能力评分对比

评分结果显示,试验组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护能力评分与参照组相比要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及自护能力评分对比(±s,分)

表1 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及自护能力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自我管理能力评分 自护能力评分试验组 63 62.24±1.52 135.33±1.42参照组 63 50.20±1.36 90.26±1.32 t 46.854 184.516 P 0.000 0.000

2.3 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血糖指标对比

测定结果显示,试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血糖指标与参照组相比明显要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血糖指标对比( ±s,mmol/L)

表2 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血糖指标对比( ±s,mmol/L)

组别 例数 空腹血糖 餐后2h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试验组 63 6.12±1.22 9.20±0.19 5.23±0.33参照组 63 8.42±1.23 10.84±0.25 6.58±0.62 t 15.538 41.455 15.256 P 0.000 0.000 0.000

3 讨 论

糖尿病是目前临床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由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导致[3]。据临床资料记载[4],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而未得到及时有效控制,便会导致其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各组织的慢性损害,并出现功能性障碍,对其生活及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而且,由于糖尿病自身特性,目前临床并无准确药物来根治疾病,给予其降血糖药物需要长时间坚持服用,故而对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确保其能够坚持配合治疗,并以健康正确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协助病情控制,从而才能对其血糖水平进行控制,取得满意治疗效果[5]。

以往临床针对糖尿病患者治疗多辅以常规护理干预,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心理状态,但由于治疗周期较长,且部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导致临床血糖控制效果降低[6]。因此,临床有必要给予其更为合理有效的措施干预,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的同时,提高血糖控制效果。连续性护理是临床常规护理基础之上的延伸,从治疗期间到治疗之后的病情稳定,全程对患者进行干预,并确保其能够全程保持良好的生理及心理状态。在具体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基于治疗周期长等特点,侧重于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我护理能力,使其能够在脱离医院后仍旧保持较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确保治疗与护理的持续性,从而增强治疗及血糖控制效果[7]。本研究结果,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17%),与参照组相比明显要低(23.81%),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血糖指标均得到有效改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护能力均处于较高水平,证实临床采用连续性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确保患者生活状态,促使其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采用连续性护理干预具有显著效果,能够准确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护理能力,并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连续性糖化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绝经后非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冠状动脉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连续性
甜酒曲发酵制备花生粕糖化液的研究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非糖尿病冠心病中的意义
联合疗法治愈连续性肢端皮炎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