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检测血清β2-MG、CHE、D-D水平在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2019-04-26 05:11刘丰遂杨丽霞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9年8期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血清

董 丽,刘 晶,刘丰遂△,杨丽霞,赵 飞

(1.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 河北秦皇岛 066000;2.河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河北石家庄 050051;3.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急诊科,河北秦皇岛 066000;4.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省特种光纤与光纤传感重点实验室,河北秦皇岛 066004)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1]。急性脑梗死(ACI)疾病发病过程相对复杂和漫长,治愈率低下。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病变等,脑梗死患者早期发现、早期开展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β2-微球蛋白(β2-MG)是机体淋巴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及血小板共同形成的微小蛋白,与患者脑梗死早期动脉炎性反应密切相关。血清胆碱酯酶(CHE)与脑梗死患者的严重程度有关,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具有预示作用[3]。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物(D-D)水平是体内血液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最为直观的血清标志物,对于原发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具有良好的鉴别作用。目前,关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中血清β2-MG、CHE、D-D水平联合检测的临床研究还很少见,其临床价值值得探究[4]。因此,本研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其他脑病患者β2-MG、CHE、D-D水平的差异情况进行比较,并分析相关性,以评价联合检测对于急性脑梗死诊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治疗的其他脑部疾病患者100例为疾病对照组,其中包括脑部肿瘤患者47例,脑膜炎患者21例,脑血管畸形患者8例,脑出血患者24例。同期体检健康者100例为健康对照组。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ACI诊断标准[5];所有患者均由CT或磁共振检查确诊为ACI;所有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时间均小于12 h;患者与家属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论证通过。排除标准:经CT或核磁检查诊断为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或脑出血患者;大面积梗死患者;颅内感染或者肿瘤患者。3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高血压患病史、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血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进行分析。血压采用欧姆龙BP-230RⅧC型号血压计进行检测,所有患者血压监测时间、检测部位均相同,同时,所有患者在休息15 min后,连续检测血压3次,取平均值。NIHSS量表评估由专业调查员进行,对所有患者的NIHSS 11个项目进行评分,共计42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脑梗死病情愈加严重。得分在0~10分为轻度,11~20分为中度,21~42分为重度。于入组后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80 ℃储存。采用RLMax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德国西门子公司)测定受试者的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空腹血糖(FPG)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进行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采用循环酶法进行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采用免疫浊度法进行检测;β2-MG、CHE、D-D水平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法,试剂来自上海酶联生物有限公司,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2 结 果

2.13组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对比 观察组患者FPG、NIHSS评分、FIB、CRP及Hcy水平均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TG、TC、LDL-C、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3组血清β2-MG、CHE、D-D水平比较 依据NIHSS评分,观察组病情严重程度结果统计显示,轻度患者41例,中度患者32例,重度患者27例。观察组患者血清β2-MG、D-D水平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E水平显著低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严重程度患者血清β2-MG、CHE、D-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

表1 3组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对比

续表1 3组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对比

表2 观察组不同严重程度脑梗死患者血清β2-MG、CHE、D-D水平比较

表3 不同组别患者血清β2-MG、CHE、D-D水平比较

2.3急性脑梗死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表1和表2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将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β2-MG、NIHSS评分、D-D 为急性脑梗死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CHE为急性脑梗死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见表4。

表4 急性脑梗死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对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判断效能分析 血清β2-MG、CHE、D-D单项检测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2-MG+CHE+D-D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显著高于β2-MG+CHE及D-D+CH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β2-MG+CHE+D-D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2,显著高于β2-MG+CHE联合检测的0.792和D-D+CHE联合检测的0.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图1。

表5 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对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判断效能分析

图1 ROC曲线对比

3 讨 论

目前,基础医学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7],在脑梗死患者的疾病发展过程中,慢性炎性反应在整个疾病的进展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认为[8],动脉粥样硬化并不是患者血液中大量脂类物质的单纯性堆积,而是患者在整个疾病过程中,由于血管脂类物质的不断上升,患者动脉壁受到严重刺激,引起慢性炎性反应,随着慢性炎性反应的不断加剧,血液中的白细胞、巨噬细胞以及血小板等生理组织在黏附因子的作用下,形成微小蛋白,微小蛋白在血管中不断聚集,最终形成雪球效应[9],形成血栓,血栓在人体突发刺激或剧烈运动等情况下,进而脱落,随着患者的血液循环,到达患者的大脑,最终引起患者大脑血运不足,最终形成脑梗死[10]。机体血清中的CRP水平是患者炎性反应的最直观指标,在脑梗死患者的疾病进展中,血管内膜壁受CRP的刺激,形成大量中膜蛋白及复合物,加剧患者动脉内的凝血功能,最终形成脑梗死患者的恶性循环[11],Hcy是含硫氨基酸的重要中间代谢产物,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FIB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形成最为关键因素,FPG对于患者的脑梗死的发病面积与神经功能损伤呈现正相关,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CRP、Hcy、FIB、FP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通过对不同NIHSS评分患者的CRP、Hcy、FIB、FPG水平对比中发现,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CRP、Hcy、FIB、FPG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同时,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发现CRP也作为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认为,相比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脑梗死患者大脑血液供给不足是其最为主要的特征,患者大脑血管壁严重受损,患者的炎症相关因子CRP明显上升,同时刺激患者的血管壁损伤,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周发为等[12]在急性脑梗死预后与患者血清CRP相关性研究中发现,患者的CRP水平对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推测意义,路蔚等[13]在对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Hcy、FIB的研究中提到,二者与患者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与本研究结果相互印证。

CHE在近年来的脑梗死患者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发现,在脑梗死患者的不良事件的发生过程中,患者的副交感神经兴奋性明显降低,患者的血清CHE也随之下降,对于患者副交感神经的兴奋度的监控以及血清CHE水平的检测,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分层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在脑梗死患者的发病过程中,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以及纤维溶解异常是脑梗死疾病发展的先决条件,血清D-D水平是机体纤溶异常最为重要的血清标志物。但机体发生脑梗死,患者大脑组织释放大量的组织凝血因子,凝血因子与患者的体内FIB相互结合,形成β2-MG微型蛋白,此类蛋白一旦形成雪球效应,最终形成血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李春瑶等[14]在对CHE与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的分析中指出,脑梗死的与CHE水平呈现负相关。荀顺芹[15]在对患者的脑梗死与血清D-D的研究中发现,患者的血清D-D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对于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本研究中,随着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患者的CHE水平明显下降,患者血清D-D与β2-MG微型蛋白明显上升,同时,在对患者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发现,患者的血清CHE、D-D与β2-MG均可作为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文献报道一致。

血清β2-MG、CHE、D-D在急性脑梗死中均存在关键作用,但三者联合检测用于急性脑梗死诊断的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显示,虽然三者单独检测的诊断特异度存在差异,且CHE最高,但单项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低于联合检测,其中β2-MG+CHE+D-D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AUC最大。这提示,联合检测能够综合炎症和凝血等指标,大大提升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因此,通过联合检测血清β2-MG、CHE、D-D水平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评估和预后改善,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4 结 论

综上所述,联合检测血清β2-MG、CHE、D-D水平对于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脑梗死急性血清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Meigs综合征伴血清CA-125水平升高1例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论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血清β32-MG,Cys-C及U-mALB在高血压肾损伤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