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织血小板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的早期诊断效果研究

2019-04-26 05:11魏宇燕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9年8期
关键词:白血病血小板血液

魏宇燕,李 洋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检验科,重庆 404001)

在临床研究中,感染一直以来都是诱发其余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而言,住院期间感染是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早期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炎症缺乏特异性,且传统的炎性反应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耽误了对于重症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不利于患者的预后,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病死率[3-4]。网织血小板(RP)是血液循环系统中最初形成的血小板,能够反映外周血小板的生长情况和更新速度,随着诊断医学的发展以及RP检测方法的改进[5],RP百分比(RP%)逐渐成为了炎症感染的诊断指标,同时根据其百分比的变化情况还能够区分重症或者非重症感染[6]。本文选取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RP检测患者感染炎症时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25例疑似感染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18~68岁,平均(36.2±12.5)岁,其中男性患者69例,女性患者56例。根据病原学培养和影像学监测结果分析,将125例患者分为54例感染组和71例非感染组;同时选取52例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年龄19~58岁,平均(37.9±13.5)岁,其中男28例,女24例。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125例患者均为在日常检查时体温表现为>37.5 ℃或者<36 ℃的疑似感染炎症的急性白血病患者;(2)71例非感染组患者在生化指标检测过程中没有发现明显的感染病灶或者病原菌;(3)54例感染组患者在生化指标检测过程中发现感染病灶或病原菌,感染部位多出现在肺部、血流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

1.2方法 对照组健康人群于其入院体检时,空腹采集其静脉血液样本。观察组患者于每日早晨检测体温发现异常后,空腹采集患者静脉血液样本,将两组患者的血液样本颠倒混匀后放置于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1 h,后将血液样本送入实验室检测,对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血小板计数(PLT)等血常规指标的检测均采用Sysmes 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其原厂配置的试剂进行检测记录和对比。并运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降钙素原(PCT)水平,运用Beckman Array360特种蛋白监测仪检测C反应蛋白(CRP)等生化指标。

2 结 果

2.1患者的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 通过对感染组患者WBC、RP%、N%、PLT、CRP、PCT的各项血常规指标、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的比较,发现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感染组患者WBC、N%、PLT三项指标与非感染组的比较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的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

注:-表示无此项;t1、P1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t2、 P2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

表2 各种炎症指标诊断感染的诊断价值

注:-表示无此项;t1、P1为CRP和RP%比较,t2、P2为PCT和RP%比较

2.2各种炎症指标诊断感染的诊断价值 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炎症指标诊断感染的临床价值,保证健康对照者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假阴性与假阳性之和为最小,找出各项指标的最佳临界值。此时CRP最佳的临界值为45.33 μg/L,PCT的AUC值为0.86 ng/mL,RP%的AUC值为6.35%。研究发现,相对于CRP和PCT,RP%检测感染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且RP%联合CRP或者联合PCT检测感染的诊断灵敏度都显著提高。

3 讨 论

急性白血病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生所引发的疾病,发病时患者骨髓中的异常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大量快速增殖,抑制了骨髓的正常造血,从而形成体内造血功能障碍,临床上通常表现为出血、贫血、感染等症状,同时,在急性白血病发病早期患者容易出现白细胞异常中至重度减少的现象[7-9]。患者大量出血和感染炎症并引发其余并发症成为了急性白血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这几种因素中,感染成为了最为危险的因素[10-11]。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期间,粒细胞大量减少,骨髓进入重度抑郁的状态,免疫功能的下降也成为了诱发感染的主要因素,所以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来说,早期发现炎症感染对患者后期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12]。RP是血液系统中最年轻的血小板,它能够反映外周血小板的增生情况,更新速度和骨髓造血系统的动力学变化,与成熟血小板相比,RP对凝血酶受体激活肽具有更强的刺激反应性,同时止血活性更好,易形成血栓,从而导致微循环和凝血功能的变化。而微循环的变化和凝血功能的紊乱在感染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故推测RP 在感染的发病机制中也起到重要作用[13-14]。近年来,急性白血病出现继发性感染的患者不断增多,病死率也出现增长的趋势,所以早期进行确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5]。

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的炎症监测指标而言,RP%诊断急性白血病感染时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同时,RP%联合PCT或者CRP检测有助于提高感染性疾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原因可能是作为血液循环系统中最年轻的初生血小板,RP能够更为快速地感知到外周血小板的增生情况、更新速度,继而通过检测RP的百分比能够清晰了解到患者身体中哪个部位的凝血功能紊乱,或者哪个部位的血小板更新速度增快,则能够较快检测到哪个部位出现了感染。研究表明感染组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的比较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感染组患者的RP%较对照组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了RP对于检测急性白血病感染的重要程度,表明了RP%是检测急性白血病感染的重要指标。

4 结 论

综上所述,检测RP%是一种可靠的急性白血病感染诊断方法,且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白血病血小板血液
多彩血液大揭秘
一例蛋鸡白血病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治
神奇血液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预防吉西他滨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报废血液的初步分析
阅读理解Ⅰ
血液偏型
Fas FasL 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