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用题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19-05-08 08:26沈秀秀
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算式苹果解题

沈秀秀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人根据平时的教学体验,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质疑问难,构建创新的情绪场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传统教育主要训练对现成问题的被动的“应答式”的能力,丧失了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创造性思维的萌发。因此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能力,从做“学答”到“学问”。如在教学和倍差倍问题时,教学新知这一环节,首先我创设了这样一情境。

1.出示线段图:

4 箱

苹果

谁能说说线段图意。

2.根据这两条信息,你们想解决什么问题?

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归纳出如下的问题:

(1)梨有多少箱?

(2)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箱?

(3)梨比苹果多多少箱?

(4)苹果比梨少多少箱?

(5)梨和苹果相差多少箱?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到引导学生思考,从老师提问转换为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能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从而提出创新型的问题。

二、创设探索情境、激励创新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著名数学教育家弗来登塔尔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知识,激励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在上例中,教师提出一个挑战性问题。刚才提出的问题,谁会解答?面对挑战。同学们主动进行小组讨论,研究解题策略,探索出解题方法。

(1)梨有多少箱?4×5=20(箱)

(2)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箱?必须先求出梨的箱数,再求出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箱?

因此算式是:4×5=20(箱)20+4=24(箱)

(3)要求梨比苹果多多少箱?必须先求出梨的箱数,再求出梨比苹果多的箱数?、

因此算式是:4×5=20(箱)20-4=16(箱)

(4)要求“苹果比梨少多少箱?”和“梨和苹果相差多少箱?”的解题思路和解决方法跟求“梨比苹果多多少箱?”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因此也是先求出梨的箱数,再求“苹果比梨少多少箱?”和“梨和苹果相差多少箱?”

即算式都是:4×5=20(箱)20-4=16(箱)。

在这样民主求真的探索情境中,创造性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交给其创新方法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另一方面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

又如(1):要求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箱?(2)要求梨比苹果多多少箱?

在学生探索上述的解题方法后,接着老师又提问:谁还有不同解法?

这时有学生提出:

(1)要求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箱?我们可以先求出苹果和梨一共的箱数是苹果的箱数多少倍,再求出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箱?

因此算式是:1+5=64×6=24(箱)

(2)要求黎比蘋果多多少箱?先求梨比苹果多的箱数是苹果箱数的多少倍,再求梨比苹果多的箱数。

因此算式是:5-1=44×4=16(箱)

在讨论中学生思维活跃,能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多种多样的解法,从中发现最佳方案,这样长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必能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较灵活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奥妙,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彻底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同时,在教学意识上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上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猜你喜欢
算式苹果解题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以数列解题为例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化二为一”法在初中解题中的应用
收获苹果
拿苹果
巧用比妙解题
解题勿忘我
会说话的苹果
想一想,填一填,分一分,摆一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