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课堂语言,促进快乐交流

2019-05-11 01:15熊秀梅
师道 2019年4期
关键词:肖邦叶子交流

熊秀梅

阅读不是学生在课堂上机械地面对文本,执着地寻找答案,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带有诗性的创意活动,意在温暖心性,丰富智慧,润泽生命。阅读需要教师的真情投入和智慧引领,让学生沐浴在语文的关怀里。因为视听的引导与规范最直接,对课堂的影响最深刻,教师理应选用合适的语言与学生交流。

美丽的语言是语文课堂上美丽的风景。它不单是导读的媒介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动力源”,还是与学生交流的载体,滋补心灵的“营养品”,最能契合学生的心灵。美丽的语言需要精心打磨。打磨课堂语言,并没有固定的范式要依从,但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依据课堂阅读中具体的教学任务,以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为最高诉求,助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略语言魅力,获得情感熏陶。

提问要准确严谨

小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该追求提问的语言准确严谨,不能给学生的理解添加困扰,造成他们阅读中的额外负担。这里所说的准确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文本的理解要准确,不能出现偏差;二是在对文本的阐释中,要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所谓严谨,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说的话贴切到位,没有漏洞,不啰嗦,更不致产生歧义。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描述,虽不能像小说家那样追求“独一无二”,但也应该是恰切的,能做到思路清晰,不是想当然,更不该语焉不详,导致学生思维混乱。提问题,就要将问题说透彻;讲要求,就该把要求讲清楚;解答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将结果说明确。总之,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的阅读,能切中关键,切忌空洞浮泛。

李老师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供学生讨论:

1. 肖邦离开华沙时,他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来为他送行,并为他咏唱了特意为他创作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这样的场面寄托了他们怎样的情感?

2. 十八年的连续工作,肖邦为什么没有累趴下?是什么支撑他工作的?

3. 这篇文章写了肖邦在临死前要求姐姐把心脏带回祖国,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显然,上面的第一个问题设计得不够严密,会让人误以为《即使你远在他乡》是埃斯内尔和他的学生共同为肖邦创作的送别曲。其后提出的问题中,“他们”的指代也不清楚。第二个问题意在突出肖邦对祖国的深情,但没有找准切入点的提问只能让人产生困惑。第三个问题更有张冠李戴之嫌,将肖邦的作为和作者的情感混为一谈。这样的问题设计显然难以担负起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人物情感的重任。

能切合学生现状的便于他们理解的语言最美丽,教师应悉心追求,尽力打造。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一棵大树上,叶子有什么不同?”之所以加上“同一棵大树上”这个限制,是因为曾经听过一位老师的课堂提问:“叶子有什么不同?”结果,有学生回答:“叶子有黄的,有红的,有绿的。”还有学生说道:“叶子有心形的,有扇子型的,有针型的。”因为提问的边界模糊,学生未能从同一棵大树上叶子的不同,来理解文本所揭示的集体和个人的关系。而加了这个限制性的成分,再引导学生阅读、研讨,他们就会发现同一棵树上叶子有大小之分,老嫩之别,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再延伸开来,就会由树及人,认识到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表达要明白易懂

语文课堂是师生以语言为载体进行交流的舞台,不管是发表看法,还是传递思想,语文教师都应该说学生能懂的话,将话说明白,把意思表达清楚,而不能刻意追求所谓的语言华美,更不可卖弄自己的学识,将简单的道理说得复杂晦涩,让学生如坠云雾之中。要借助儿童的视角观文本,看世界,更要用儿童化的语言和学生交流,进而实现课堂上的心灵契合。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文学语言生活化,以适应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当然,说大白话让学生听懂,并不是一味的迁就,而是为了理解之后的提高。毕竟,没有理解,阅读的效果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一直采取多种形式,选用明白易懂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不用那些表面上看起來新潮,其实并不能给学生的阅读带来帮助的“大话”。引入课文,我不是一味地唱独角戏,而是采用对话的形式,带领学生在对生活的认知中步入文本,走进人物的感情世界;引导学生讨论,我会将某些问题加以分解,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总结阶段,我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有针对性的点拨。教学《梅花魂》一文时,我是这样和学生对话引入课文的:

师:同学们家里养花吗?

生(多人):养花。

师:你们家里养了哪些花?能说出花的名字吗?

生1:我家养了好多花呢,有月季,有玫瑰,还有吊兰。

生2:我家养了芦荟,还有仙人掌。芦荟非常可爱,我特别喜欢它。

师:你不光告诉我们家里养的花,还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品种,真棒!刚才,老师看到有的同学没有说话,那是因为家里没有养花吧。

生:(数人点头)

师:没有养花,是不是家里人不爱花?

生(齐):不是。

师:人们爱花,只是因为花好看吗?现在,我们一起去看一位爱梅花的老人,看看他为什么爱梅花。

语文教师的锦心绣口能为语文课堂增色,而在学生眼里,听得懂的话才有魅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自顾自地说话,而要用明白易懂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说清了,让学生听懂了,才能有进一步的课堂交流,才会诱发学生的思考,活跃他们的思维。

评价要理性积极

课堂评价是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慎重对待,得体得当。得体的评价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正面的评价会带给学生有益且长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应该是理性的,积极的,闪现出人文的光辉,能为学生的成长添加持续的动力支持。

要想给学生理性积极的评价,教师就应该从知识的一隅走出来,关注课堂里等待关怀的生命。即使学生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判断出现了失误,也要努力抑制住不良情绪的滋生,能够看到知识后面的人,明白自己的课堂职责是引导学生求知,而不是就事论事,让学生陷在深深的挫败感之中无力自拔,更不能意气用事,将对知识的纠正变成对人的讨伐,让本应充满诗意的暖心阅读变成令人恐惧的“因错整人”。

教学《三袋麦子》时,我让学生说说三位主人公中最喜欢的那一个,并说出喜欢的理由。有学生说喜欢小猴,因为小猴聪明伶俐,把一袋麦子种下后,收获了一囤麦子。对这种“积极”的理解,我自然给予肯定。有学生说喜欢小猪,因为小猪虽然贪吃,但憨厚可爱。我没有因为他喜欢好吃懒做的猪而批评、否定他,而是肯定了他的独到理解,表扬他大胆说出了真实的想法。

再比如教学《三个小伙伴》时,有学生提出来:“老师,我觉得这三个小伙伴上山去栽树,却什么工具也不准备,结果只好让小野猪用牙挖坑,袋鼠用口袋装肥料,小象用鼻子浇水,这样是不对的。它们去栽树,应该先做好准备的,你不是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吗?”对于学生的这一见解,我故意夸张地表现了自己的“惊讶”,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并满面春风地评价:“你可真棒!善于发现,用心思考,敢于质疑!老师也有这样的疑问。老师觉得可能是三个小伙伴上山玩耍的时候看见路边有被丢弃的树苗,它们临时决定栽树的,所以什么工具也没有,不知这样的理解对不对。”肯定了学生的质疑,保护了他们的求知积极性,又引发了新的讨论,开发了学生的智能,这样的课堂语言无疑是积极的。

理性积极的评价能让学生的课堂兴致更高。在进行课堂评价时,我还能根据他们的知识基础实施不同标准的评价,让学生心生温暖,情生感动。为了让评价更有力,我还有意识地让肢体“说话”,如朝学生竖起大拇指,带头鼓掌,或者干脆给学生一个真情的拥抱。将可听、可视的语言综合使用,课堂交流也就充满了快乐。

猜你喜欢
肖邦叶子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肖邦的魔法
一片翻转的叶子
舞动的叶子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Word Fun
小狗圆舞曲
一夜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