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下河东》“三十六哭”本事及文化语意

2019-05-24 17:14仝朝晖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河东秦腔

仝朝晖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 100044)

一、《下河东》在秦腔中的意义

《下河东》秦腔传统剧目,又名《后河东》《龙虎斗》《白龙关》。今存清末同州三元堂同州梆子木刻本,民国年间陕西省城南院门义兴堂书局石印本。当代刊印的主要版本有《甘肃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一集.后河东》《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二十七集.下河东》,这两个版本都是老艺人的口述本,在陕西版中出现了熟知的“三十六哭”唱段,在甘肃版没有这段戏。此剧还有杨起《下河东》改编本(东风文艺出版社1958年),今天西北秦腔舞台演出的《下河东》,基本源自杨起改编本。

传统秦腔剧目重视正生、正旦、正净,近代以来,随着以西安易俗社为代表的戏曲改良运动,秦腔在都市舞台上逐渐雅化,剧目上出现小生、小旦戏增多的倾向。但是从艺术传播的普遍性看,尤其在广大乡村舞台,传统老剧目依然占据主体。早期《下河东》演出唱做并重,工架表演占据一定分量,如苏永民演《下河东》就有舞龙棍程式。随着社会发展,受到戏曲剧场化和音像传播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这出戏逐渐演变为以唱工为主。

《下河东》作为秦腔红生剧目的代表,一直长演不衰。从传统讲,红生这一行当由正生(即须生、胡子生)应工为“红生”,由净角应工为“红净”。秦腔红生也有其特殊性,京汉昆等剧种的红生多以关公戏为标志,但是,秦腔以做工为主的关公戏并不突出,并且不少是清末民初从京昆移植的。传说传统秦腔戏班供奉关帝非常虔诚,故而不太演关公戏。这种习俗在今天的甘肃秦腔中还有保留,如《辕门射戟》刘备和张飞上场,《回荆州》张飞和黄忠上场,关公均不上场。因此秦腔红生除了演关公,多演赵匡胤、秦琼、姜维、黄飞虎等角色,其艺术特色也是独具的。

中国戏曲很早就形成“红忠、黑猛、白奸”等艺术观念符号。秦腔舞台上的红生戏所表现的这一类英雄人物,在民间文化中他们也是代表着忠烈、义气、勇猛的精神化身,同时红生戏将须生、净角、老生唱腔融为一体,宽音大嗓、满宫满调,龙虎音兼备,也最能体现秦腔艺术高亢激越、慷慨悲壮的艺术特色。特别是《下河东》“三十六哭”这类大段滚唱,要求演员要有响亮而持久的好嗓子,这种角儿很难得,所以《下河东》也就成为是“晾箱底”“显把式”的大戏。秦腔谚语也有“没有掏‘下河东’的钱,还想看‘下河东’的戏”“要看生‘下河东’,要看旦‘白蛇传’”等说法。这种艺术欣赏习惯,至今依然在秦腔艺术传播中具有广泛影响。

中国戏曲的精粹和本质就是所谓的“地方戏”,各个剧种无不以地域为限,以一定地区的语言作为媒介,体现本土生民的精神世界与审美追求。秦腔《下河东》“三十六哭”展示给人们的是一种壮烈雄大的美。真正体验过悲苦而心怀旷达,情感深沉知情重义,敢于大爱大恨的人,更能够感受到这种为他们心灵谱写的旋律。此即是《乐记》所谓“知声”“知音”“知乐”的三重境界,也隐射出千百年来秦人面对身心苦难,内心一种坚定隐忍的人生价值观。因为这种典型性,长期以来对于秦腔观众来说,《下河东》一剧具有不可代替的精神象征意义。

二、作为吉数的“三十六”“四十八”“七十二”

人们惯称的“三十六哭”即《下河东》中“哭先行”唱段,这是广为传唱的秦腔名段。在甘陕地区,一般有两种唱法即“三十六哭”“四十八哭”。这一演唱形式有可能和此剧的渊源有关,大段排句的唱法最先源于高腔,在明清时期不同戏曲剧种相互融合,乱弹剧目吸收了高腔的滚唱方式。同时,它也是在老一代艺人之间相互攀比、炫技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而形成的。

与“三十六哭”“四十八哭”齐名,还有秦腔《斩李广》中“七十二再不能”唱段。这些曾经被批判是“形式主义”的唱腔句数,其实也并非没有实在用意,它们都是所谓“吉数”,和民族文化习惯中的数术信仰有关。

象征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人一种群体性、约定俗成的思维习惯,人们在交流中,通过某种有暗寓意义的表象,来传达内在的思想意图。中国传统文化中,“吉数”就是对数字赋予一些特殊的象征意义和神奇色彩。

“三十六”之数如何而来?《易经》有“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 坤八”三十六数之说,故历代数术家、修炼家将其称为“天罡”之数,乃正气之数。而“七十二”其以数说,乃为“地煞”之数。对此,现代学者季镇淮、何善周、闻一多、冯友兰等人都有解释。如,闻一多认为,“原来‘七十二’是一年三百六十日的五等分数,而这个数字乃是由五行思想衍化出来的一种术语。”[1](243)杨希枚则认为说:“‘七十二’这个神秘数字,与五行思想甚至阴阳观念没有关系,这类数字原是象征天地及天地感生之道的符号,是一系列‘参天两地’神秘数字中的一个数字,除了参天两地的象征意义以外,具有至大至极之数和至善至美的象征意义。”[2]同样,关于“四十八”,《易经》数理认为,乾数二十七是最大的数,无论和震、坎、艮那一数(二十一)相加,都得到四十八。[3](291)故此“四十八”为吉数,喻示美化丰实之意。

“三十六”“四十八”“七十二”,作为蕴含丰厚语意的吉祥数字,在传统文化信仰和民俗习惯中屡见不鲜,如梁山“一百单八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泰山封禅之王七十二家,孔子七十二弟子,戏曲舞台上关公亮相工架的“四十八图”等。同样,戏曲中出现的吉数句数唱词,寄托了中国民众一种美好真纯的精神向往,以及对崇高生存理想之赞美。

三、“三十六哭”的本事出处

秦腔传统戏《下河东》从情节内容看,明显地体现了“传奇”的特征,而不是被一些人谬称的“历史剧”。整体上,秦腔剧目多取材于明清时期通俗文学的杂史、话本、演义等,而且许多剧目直接源自民间说唱等口头文学形式,并没有明确取材出处,其故事内容是戏曲说唱艺术体系独有的。因此“三十六哭”的本事一些在正史有所记载,但大多的人物、故事是虚构或者假托于历史人物的。本文以秦腔名家陈仁义在1956年的陕西电台录音版本《下河东·赶驾》中的“四十八哭”为准进行考据。(陈仁义后期的演出中去掉了“困营”一折,增加了“灵堂”一折,将这段戏放在“灵堂”中演唱。)

(1-2)王好比轩辕黄帝哭仓圣,又好比尧舜哭众生。

轩辕黄帝即黄帝,据《史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另按《国语》载,少典氏娶有娇氏之女,生下黄帝和炎帝,黄帝在姬水边长成,因而姓姬;仓圣,指仓颉,姓侯刚,号史皇氏,传说中黄帝时的史官,汉字创始人,被尊为“造字圣人”。

尧,号陶唐氏,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五世孙;舜,号有虞氏,颛顼的七世孙。尧舜均属传说中的“五帝”名君,事见《史记·五帝本记》。上古时期水患和氏族争战频生,这句意为尧舜哀叹芸芸众生之苦。

(3-4)禹王也曾哭水洪,汤王爷家哭五更。

禹王,姓姒氏,号禹。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世称为大禹。上古水患,禹之父鲧,曾奉命治水,无功,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帝乃命禹治水,禹导小水入于川,导川水致于海,“三过家门而不入”,终除洪患。事见《山海经·海内经》。此处禹王哭洪水之灾亦痛惜父命途多舛。

汤王爷指商汤,“哭五更”是彻夜痛哭的意思(秦腔剧目《王琏哭五更》也是同义)。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传到夏桀王荒淫无道,臣子关龙逄(páng)因进谏被杀。众庶莫敢直言,汤使人哭之,桀王怒,囚汤於夏台。后汤得释而归国,建立商朝灭桀。事见《封神演义》第一回“纣王女娲宫进香”。

(5-6)王好比纣王哭闻仲,冀州侯苏护哭全忠。

纣王荒淫无道,周文王起兵征伐,四方响应。纣王太师闻仲,忠心保商,与姜子牙战,丧命绝龙岭,纣王哭之。事见《封神演义》第五十二回“绝龙岭闻仲归天”。

纣王纳冀州侯苏护女苏妲己,“君坏臣纲,有败五常”,苏护反商投周。征战潼关中,余兆用杏黄旗杀死苏护,其子苏全忠闻报,痛哭欲报父仇。见《封神演义》第八十一回“子牙潼关遇痘神”。这里唱作“苏护哭全忠”或是为了押韵。

(7-8)梅柏哭的钦天监,比干相哭的老商容。

钦天监为承担观察天象、颁布历法重任的官职名。钦天监杜元铣,因上书纣王,见天象妖气弥宫,得罪妲己而被枭首示众。梅伯不忍,进谏纣王,惨遭炮烙之刑。事见《封神演义》第五回“云中子进剑除妖”。

纣王听信妲己,赐杀太子,老臣商容动本,纣王大怒,商容撞倒龙柱身死,亚相比干痛哭。事后妲己装病,取比干七孔玲珑心治医。比干饮姜子牙灵符,剖腹剜心而未死。胡喜媚假卖空心菜而破灵符,比干死。事见《封神演义》第九回“商容九间殿死节”。

(9-10)周文王哭的伯邑考,周武王又哭姜太公。

姜桓楚被诬谋篡,西伯侯姬昌、南伯侯鄂崇禹、北伯侯崇侯虎,奏本陈情。纣王因之囚姬昌于羑里城。姬昌之子伯邑考到朝歌为父赎罪,纣王以邑考之肉作饼,刺探姬昌,姬昌忍痛食子肉,始逃杀身之祸。事见《封神演义》第十九回“伯邑考进贡赎罪”。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在《封神演义》中,姜太公从元始天尊学道,奉师命下山保周室,执掌封神榜。周文王渭水河访姜子牙,姜子牙助武王灭商立周。《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子牙功成被封于齐地,成为齐国的始祖。另《尚书·周书》载,姜太公在武王死后,又与周公旦一道,辅佐幼主成王。这里的周武王哭姜太公是一种通俗说法。

(11-12)鲍叔牙哭的是管仲,齐王也曾哭晏婴。

管仲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齐国公子小白(即后来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管仲辅佐公子纠,小白即王位囚管仲。齐国大夫鲍叔牙又称鲍叔,少时与管仲友善,举荐管仲任丞相,甘居于管仲之下。管仲治理齐国日益强盛。管仲死后,鲍叔牙接替管仲之职。世人称之“鲍管之交”。事见《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回“秦晋大战龙门山、穆姬登台要大赦”。

晏婴字平仲,人称晏子,继管仲之后齐国名相。辅政四十余年,深得齐景公器重。晏子死,景公哭哀,“今天降祸于齐,不加于寡人,而加于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夫!”事见《晏子春秋》第八卷外篇第八。

(13-14)哭伯桃本是羊角哀,燕王哭的孙伯灵。

楚王招贤,左伯桃应诏前往,路遇羊角哀,结为异姓兄弟。途遇大风雪,左伯桃让衣食予羊角哀,自己冻饿而死。羊角哀成名,奏请楚王,为左伯桃建墓立祠。适墓建于荆轲墓旁,为荆轲魂所扰,托兆于羊角哀。羊角哀拔剑自刎,一经搏斗,终斩荆轲魂。事见《今古奇观》第十二卷“羊角哀”;《喻世明言》第七卷“羊角哀舍命全交”。

孙膑字百灵,孙庞斗智后,在天台山玉帘洞,修真养性。秦始皇灭燕,孙膑父兄阵亡,孙膑下山报仇。秦将王翦用攒天箭击死孙膑,燕昭王大悲。后得神仙送金丹,孙膑得复生。事见《锋剑春秋》第二十一回“中法宝孙膑丧命 见柬帖毛遂下山”;第二十二回“变金霞计骗长眉 请盗跖鞭伤王翦”。

(15-16)范蠡在深山哭文仲,伍员逃国哭父兄。

范蠡、文仲助越王勾践复国灭吴,范蠡身退从商,劝文仲退隐“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仲未听范蠡之言,不久被诬谋反,勾践赐文仲剑,文仲自刎而亡。事见《周朝秘史》第八十七回“勾践三年灭吴国、范蠡扁舟归五湖”;《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楚平王无道,伍奢下狱。平王命伍奢修书召二子还朝,以便同戳。二子得书心疑,伍尚回朝,与父同受戳。伍员逃国,平王命武成黑追之,伍员箭射其手,逃奔吴国。后伍员率军破楚,怒鞭平王尸。事见《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棠公尚捐躯奔父难、伍子胥微服过昭关”;《史记·伍子胥列传》。

(17-18)昔日里圣人哭复圣,墨子哭的朝歌城。

圣人,这里指孔子。颜回,字子渊,孔子门生,后世称“复圣”。《明史·礼志四》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配祀先师孔子,合称“四圣”,也称“四配”。颜回年三十二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事见《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墨子哭的朝歌城”用典出处 “邑号朝歌,墨子回车”。墨翟(即墨子),时为宋国大夫,游说列国,途经卫国,前方是殷纣王旧都朝歌,“新声靡乐”“郑卫之声”之地,墨子掉转车头而去。墨子反对铺张,主张节约,视吃苦为美德。此处他或为慨叹朝歌生活之奢靡。事见《淮南子》《水经注》。

(19-20)杨子哭的是岔径,晋重耳列国哭申生。

“杨子哭的是岔径”典出寓言“歧路亡羊”,杨子邻人丢失羊,众人去寻,因为中途岔路多,终无所获。杨子闻知,抑郁终日。心都子谒见杨子,有所感悟“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事见《列子·说符》。

晋献公妃子骊姬,为求其子奚齐继位,谋害太子申生。先设“蜜蜂计”,后又诬陷申生投毒谋害献公,申生被逼自杀。申生之弟重耳,避祸流亡,出走列国,终成霸业,即春秋五霸之晋文公。事见《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七回“骊姬巧计杀申生、献公临终嘱荀息”。

(21-22)吴广哭的是陈胜,霸王又哭老范曾。

因赴劳役延期,陈胜、吴广按秦律当斩,故“揭杆为旗,斩木为兵”,建立“张楚”。围攻荥阳时,军中内讧,田臧、李归假传陈胜之命杀吴广,之后,陈胜亦死于车夫庄贾刀下。事见《前汉演义》第十四回“失兵机陈王毙命、免子祸婴母垂言”;《史记·陈涉世家》。这里唱作“吴广哭的是陈胜”便于归韵。

范曾追随项羽叔父项梁起兵,被项羽尊称亚父。范曾鸿门宴发难,欲杀刘邦。陈平使反间计,逼范曾告老回乡,途中染病,竟尔身亡。项羽醒悟悔之莫及。事见《前汉演义》第二十七回“纵反间范增致毙、甘替死纪信被焚”。

(23-24)赵王哭的廉颇将,申包胥七日七夜哭秦庭。

秦兵数困于赵,赵王命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贿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廉颇投楚、卒于寿春,终秦国虏赵王、遂灭赵。事见《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蔺相如两屈秦王、马服君单解韩围”;《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伍员灭楚,楚大夫申包胥约言“子覆楚,我必兴楚”。申包胥秦庭痛哭七日七夜,感动秦哀公,借兵收复楚国。事見《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七回“泣秦庭申包胥借兵、退吴师楚昭王返国”。

(25-26)高皇爷哭的是韩信,张良深山哭陈平。

汉高祖刘邦伪游云梦。因韩信功高震主,吕后与萧何定计,诱韩信入未央宫,宣以反状,韩信受斩夷三族,后人为之痛惜。事见《西汉演义》第九十三回“吕后未央斩韩信”。

汉臣张良功成归隐,陈平学黄老之术,藏而不露,幸得善终。然陈平死后,家门频传不幸,盖因陈平一生多阴损计谋,遭因果报应。事见《西汉演义》第九十八回“汉帝封赵王如意”。

(27-28)汉武帝哭的霍去病,李陵哭的苏子卿。

卫青之妹卫子夫立为皇后,外甥霍去病遂得汉武帝赏识。霍去病北击匈奴,屡立战功。年24岁病逝,“冢象祁连山”以陪葬茂陵。事见《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苏武字子卿,出使匈奴遭囚。故交李陵因兵败归降,单于遣李陵劝降,苏武拒绝,苦熬十九年后归汉。李陵终老匈奴。事见《西汉野史》第一二八回“全汉节苏武归国、谢故人李陵报书”;《汉书·苏武传》。

(29-30)刘秀哭的姚子匡,王莽哭的徐世英。

汉光武开国元臣姚期,字子匡。秦腔传统戏《打金砖》中,姚期之子姚刚打死太师郭荣,姚期绑子上殿请罪,得以赦免。郭妃为报父仇,趁刘秀酒醉进谗言,刘秀下令斩姚期,马武等众元臣求情,皆被赐死。刘秀酒醒赴太庙哭祭,众元臣鬼魂索命,吓死刘秀。此剧最初出自梆子戏剧目,取材出处尚不可考。

汉平帝登基,立王莽女为皇后,汉臣徐世英助王莽药死平帝。王莽称帝改国号新,封徐世英一字并肩王。后王莽与刘秀交战昆阳山,邓禹火烧王莽大营,徐世英被烧死营中。事见《东汉演义》第五十五节“严光荐贤马援拜帅”。

(31-32)刘备哭的是关公,小阿斗哭的诸葛孔明。

本事同秦腔传统剧目《大报仇》《葫芦峪》。事见《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第一零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33-34)曹操哭的郭奉孝,汉献帝宫院哭梓童。

谋士郭嘉字奉孝,为曹操出计攻徐州、除二袁、灭吕布。建安十二年,曹军北征乌桓返回,郭嘉中途因病去世,时年三十八岁。曹操赤壁兵败,哭“如果奉孝在,决不会使我有如此大败!”事见《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梓童”,为皇帝称呼皇后(多见于旧小说、戏曲)。曹操专权跋扈,伏皇后与父屯骑校尉伏完设谋,密召诸侯共图之。后事泄,伏完全家被戮、夷三族。曹操遂逼汉献帝废后,弑伏皇后,鸩杀二皇子。事见《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伏皇后为国捐生”。

(35-36)周瑜哭的黄盖勇,小刘谌在庙堂哭祖宗。

黄盖字公覆,东吴三朝老臣。赤壁之战为助周瑜败曹,行使苦肉计,周瑜痛感黄盖忠勇。事见《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刘谌,先帝刘备之孙,后主刘禅第五子。魏将邓艾兵临成都,刘禅欲降。刘谌赴昭烈庙哭祭,先杀妻子,次以自杀。事见《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八回“哭祖庙一王死孝、入西川二士争功”。

(37-38)张翼德哭的是庞统,王允在花园哭张年兄。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先生。刘备初用庞统,任命为小县令,庞统故意疏理政务。刘备命张飞访查,庞统在半日完结陈积公务,张飞大加赞赏。刘备惜才,庞统始被重用。后辅助刘备入川,七月七日殒命落凤坡。事见《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张翼德义释严颜”。

汉献帝在位,董卓专权乱朝,杀司空张温。司徒王允使“连环美人计”,以貂婵离间董吕父子,除翦董卓。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39-40)董承马腾哭吉平,张苞关兴哭黄忠。

受献帝衣带诏,国舅董承与王子服、马滕、刘备等人联名,欲诛曹贼。太医吉平乘曹操头风病发,暗下毒药。事败,吉平触阶而亡。事见《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

“张苞关兴哭黄忠”同秦腔传统戏《二启箭》。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战猇亭先主得仇人、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41-42)隋文帝哭的太子勇,李晋王三哭勇南公。

隋文帝纳独孤皇后之言,废太子杨勇,立次子杨广(即隋炀帝)为太子。杨广杀兄、弑父,继承皇位。终以残暴遂失天下。事见《隋唐演义》第十九回“恣蒸淫赐盒结同心、逞弑逆扶王升御座”。

五代猛将李存孝,唐僖宗封为大唐护国勇南公。晋王李克用收其为义子,作十三太保,号称飞虎大将军。因李存孝功高,遭义兄李存信忌妒,借晋王酒醉,将李存孝五牛分尸。晋王酒醒痛哭。事见《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三十二回“五牛挣死李存孝”;第三十三回“晋王痛哭勇南公”。

(43-44) 唐李渊哭的元霸勇,李世民又哭小罗成。

师父紫阳真人嘱李元霸,临阵遇见使流金铛人,不可伤及性命,否则不得善终。然李元霸杀死伍天锡、宇文成都。李元霸回到潼关,遭雷击而死。李渊闻元霸身亡,大哭。事见《说唐全传》第四十二回“遭雷击元霸归天、因射鹿秦王落难”。传统话本《兴唐传》是另一说法,李元霸被宇文成都的师父鱼俱罗用计斩杀。

齐王李元吉争夺王位,诬陷李世民使入狱。李元吉借征讨苏定方之机,荐罗成为先锋。罗成得胜归来,被逼令再战,并紧闭城门不准进关。罗成咬破手指作血书,嘱城上义子罗春转奏朝廷,复身再战,马陷淤泥河,遭乱箭射死。事见《说唐全传》第六十回“紫金关二王设计、淤泥河罗成捐躯”。

(45-46))李克用哭的打虎将,黄巢寺外哭了空。

李存孝原名安敬思,少年时赤手空拳打死猛虎,人称“打虎将”。晋王李克用收其为义子,取名李存孝。这句和上面“晋王痛哭勇南公”是同一事。

黄巢造反,要杀人八百万。阎王为造生死簿,夜间灯油不足,命小鬼往藏梅寺(祥梅寺),偷取佛前灯油,被寺僧了空抓获,了空见生死簿底稿第一人即自己。适黄巢屯兵藏梅寺,造反之日,了空藏于枯树中避难。黄巢用枯树祭刀,了空终劫数难逃。事见《残唐五代史演义》第四回“黄巢藏梅寺起手”。小说中人名:法名(变律),戏曲中人名:了空(柳空)。

(47-48)斩黄袍王哭郑三弟,下河东为王哭先行。

秦腔传统戏有《斩黄袍》《下河东》剧目。《斩黄袍》部分内容见清代传奇《风云会》及话本《飞龙全传》,但均无斩黄袍事,同样《下河东》情节也只散见于清代《北宋杨家将演义》《飞龙全传》,这些剧目应是通过民间说唱方式不断加工,流传而成。今天与戏曲《下河东》类似还有评书《赵匡胤三下河东》等。

结语

中国民间文学体系庞杂,内涵丰富,对戏曲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从“三十六哭”唱词的取材就明显体现了这一特征性。可以说,秦腔《下河东》因为“三十六哭”而成为经典,同时也能看出这段戏文的有些句词,为了演唱形式需要,唱词表达与组合也有不尽合理之处。其中或出现了死者哭生者的错位,或是一些用典显得牵强附会。但就传统戏曲而言,因为强调演唱的句数形式,以及为了便于识记和传唱的通俗性需要,许多剧目在长期演出和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习惯性的唱词套路,其中往往也承载了相应的声腔规范和流派风格,因此这种唱词程式具有一定的自律性。现在有些传统戏剧目改编,经常出现一种现象,改编的“正确”唱词不被人传唱,相比之下,传统的“错误”唱词却更富有生命力。这是为什么?如果只用唯物论及历史学的单一价值观,来看待这种传统唱词“错误”,或者站在某种特定时空的所谓主流视角(如“大京剧主义”)评判中国戏曲的不同形态,这显然是一种认知误区。因此,从戏曲艺术本体论的角度理解,秦腔“三十六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以秦腔等剧种为代表的梆子戏,其本质上具有浓郁的民间俗文化特点。它传承了中国人古老的民族文化记忆,内涵平民生活的道德习俗、审美情趣和人性光芒。这种带有鲜明民间精神的戏曲传统,构建着现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面性。例如,在秦腔老本《下河东》中,就有赵公明给呼延赞驱除哑虫,传授神力,使其瞬间从孩童长大的情节。作为“俗文化”,它在社会的任何时代都是存在的,当代人生活中,俗文化同样以波普、酷炫文化等形式生生不息。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充斥武侠、神怪、无厘头、荒诞意味的港台影视剧,进入大陆迅速走红,直到今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题材类型。如果说这种港台剧效应,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俗文化对当下时尚生活产生的文化辐射,那么从今天的民族戏曲中,我们看到的就是传统社会的俗文化在当代民间生活中的一种文化遗存。它们都是中国人精神世界多维构成中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河东秦腔
庆丰收 感党恩 农之源 韵河东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国博开展“河东之光”,展出酒务头遗址出土文物
宁夏现代秦腔“三部曲”的实践意义
“反思”中的自由践行——我排秦腔《狗儿爷涅槃》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对韵河东”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会剪影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柳河东三历死撰述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