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农村小微水体治理与保护实践

2019-05-25 02:59帅,房凯,李
中国水利 2019年9期
关键词:镇村宿迁市宿迁

莫 帅,房 凯,李 凯

(江苏省宿迁市水利局,223800,宿迁)

宿迁市位于江苏西北部,属于沂沭泗水系下游和淮河水系中游,被称之为“洪水走廊”。地理位置上以废黄河为分界线,北部属于沂沭泗水系,南部属于淮河水系。宿迁境内水网纵横密布,北部和南部有2个淡水湖,名为骆马湖、洪泽湖,此外还拥有9条流域性河道、14条区域性河道、39条骨干排涝河道。

与大江大河相比,遍布于宿迁城乡的小微水体的体量和数量也同样占据着半壁江山。在江苏,小微水体主要是指遍布于乡村田间的小池塘、小沟、小渠、小溪(河),小微水体多为人工开挖,服务于一个村、一个组,甚至是几户、十几户人家,有些小微水体,诸如池塘、小溪等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宿迁市目前共有包含小沟、小渠、小河、小溪等小微水体在内的村级河道4 511条,各类小水塘5 356个。与素有“地球之肾”之称的天然湿地相比,池塘、小沟、小渠等农村小微水体,由于体积小、分布散、数量多,更像是“肾脏细胞”和“毛细血管”,它们是农村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人们比较重视大沟、大渠及跨区域性的县级骨干河道治理,而小微水体治理保护一般难以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其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也常常被忽略。事实上,在农村地区,小微水体不仅可以提供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还可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住品质。以池塘为例,它在蓄水、排水、保水、净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宿迁小微水体治理保护实践与成效

近年,宿迁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战略部署,依照“综合治理、系统施策、重点突破、聚焦关键”的原则,以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围绕“乡村污水收集处置能力提升、乡村水体沟通、乡村生态河道打造、乡村面源污染防治、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完善”五大重点,以实现“水碧、岸绿、河通、景美”为目标,为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美丽新宿迁提供坚强保障。截至目前,宿迁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成率达到91%,农村河道实现常态化疏浚清淤,100条生态河道建设工程有序推进,“五位一体”乡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体系已经建成,以小微水体治理为核心的宿迁市农村水环境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1.着力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

污水收集处理工程的建设和污水管网的敷设安装是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关键和基础工作。在乡镇,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按照乡镇机关、医院、学校、农民集中居住区、非化工工业园区、农村集市、垃圾处理站、旅社、餐馆和澡堂污水收集管网“十通”原则,宿迁市稳步实施乡镇污水收集管网敷设工程,提升运行设施的负荷率,确保污水处理厂高效运行。在村居,依照“政府牵头、企业参与、立足实际、稳步进行”原则,以县、区为单位,狠抓规模化建设、专业化管理、一体化运作,大力实施规划发展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建制镇已建成污水处理厂90个,覆盖率91%;完成村级污水处理站建设374座,覆盖489个村。

2.狠抓农村水系沟通清流

把农村水系沟通作为农村活水的主要抓手,充分利用省级以上农田水利项目资金,优先安排实施农村河道清流工程,疏浚河道,整治村庄河塘和小沟小渠,畅通水体水系,打通断头河。2016年以来,共争取省级以上补助资金11 030万元,疏浚清淤农村河道330条,系统治理村庄河塘663处,完成土方疏浚2 480万m3。2018年,宿迁市泗洪县率先实施了“百河千渠环境整治连通工程”,彻底消除了河道淤塞不畅、环境恶化的现象,同时也使农村河道引排能力、小微水体生态功能得到了显著提高,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治理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3.稳步开展面源污染治理

出台《宿迁市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宿迁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生态化示范点建设工作方案》指导全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对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业进行搬迁,改善和升级非禁养区的养殖场,推动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发展。据统计,全市已完成禁种区养殖场的搬迁和关闭,非禁种区养殖场的整治率达到82.5%。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施用,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智能配肥等技术,扩大精准施肥覆盖面,推广绿肥种植,试点推行轮作休耕,降低化肥施用量;推动专业化统防统治,建设粮食、蔬菜等农作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示范区,推介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实现农药源头施药量的大幅度降低。

4.建立生活垃圾收处体系

按照“美好宿迁建设行动规划”,突出问题导向和民生需求,先后组织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镇村环境改善提升年活动,有效提升和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通过实施村庄环境整治行动,完成全市12 842个自然村整治任务,逐步建立了“组保洁、村搜集、镇归总、县转运、市处理”五位一体的农村生活垃圾收处体系,实现了村镇垃圾收运设施全覆盖,全市共收集清运处理各类镇村生活垃圾 145.8 万 t。

5.大力打造农村生态河道

制定《加快宿迁生态河道建设的实施意见》,突出围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城乡水环境、生态经济示范镇等重点区域,在2020年前将建成百条更高标准生态河道,改善区域水环境,发挥主导引领作用。截至目前,已建成36条生态河道。整治后的生态河道发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宿迁市宿豫区围绕世纪河治理,重点打造了朱瓦村“杉荷园”等农家乐观光旅游线路,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宿迁小微水体污染原因分析

1.镇村污水管网建设未实现全覆盖

河道污染,表现在河里,根子在岸上。近来,宿迁持续加大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和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但在一些镇村,污水处理设施的配套管网不够,已建成的乡镇污水处理厂平均负荷率低,有些乡镇污水处理厂已建成,但是污水收集管网不配套,导致应收的污水收集不到,污水直接排入河中,严重影响了水环境。还有一些早期建设的乡镇污水管网,建设标准低,高程不符合规范要求,无法起到收集作用,亟须更新改造。

2.镇村污水设施存在重建轻管现象

重建轻管现象主要体现在没有持续的资金投入,来保障乡镇污水处理厂和村庄污水处理设施良性运行。城市自来水水费中附加了污水处理费,用于污水处理厂运行保障,但镇村供水水费中未列入该项费用,镇村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目前仅靠各地财政支撑,缺乏可持续性,良性运行经费保障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

3.面源污染治理还需加强

河道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存在空白。农村生活垃圾收处体系仅局限于镇村集中居住地区,未覆盖非集中居住区的沟渠河道两岸,导致这些地区杂草秸秆、生活垃圾入河入塘现象时有发生。秸秆污染治理需要系统解决。据基层反映,绝大部分秸秆实现了还田和资源利用,有效保障了空气质量,但是还田的秸秆经过田间浸泡发酵所产生的污染物随雨水进入河道,造成一些河道水体发黑、水质恶化,因此需要进一步系统研究解决秸秆污染问题。此外,化肥农药减量行动还需持续发力,需强化宣传动员,以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4.农村河道“三乱”行为多发

通过排查发现,乡村河道“乱占乱建乱垦”现象较多。一是镇村水系被人为打乱。镇村建设中未充分考虑水系连通,填埋沟渠、填河造地等做法打乱了原有水系,形成“断头河”“死水塘”。二是侵占河道随意建设。部分群众从方便出行、方便耕种等角度考虑,将门口、路头、耕地的路边沟填埋成路。还有部分乡村在执行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中操作不规范,未严格按照要求对废沟废塘进行治理,而是填埋一些功能正常的沟塘,从而获得上级补助。三是河道堤防乱垦较多。部分村民抢耕抢种,乱占乱种,即使不允许耕种的河坡也被抢种,面广量大的农村河道禁种禁耕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

5.农村蓄水活水水源不足

宿迁非汛期降雨偏少,冬春两季季节性缺水,无法形成常态化径流,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不足。从水源来看,全市主要水源都由淮委、江苏省水利厅统一调度。从需水情况来看全市年农业用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水稻栽插及生长期间)18亿m3,如全年要有蓄水、活水,初步估算还需约10亿m3水量,如此每年宿迁市用水将达34.5亿m3,大大突破省级分配给宿迁的总用水量(29.4 亿 m3),实现“常态化径流”的难度非常大。从投入来看,为保持长年蓄水、活水,需新建配套闸站,每个乡镇约需2 000万元,全市约需工程资金20亿元,年新增调水成本约5亿元(不含市内调水)。

三、加强小微水体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1.统筹规划系统治理

统一农村小微水体治理和保护,制定出台了《宿迁市农村小微水体整治行动计划》,指导全市各地系统开展农村小微水体治理工作。按照重点突破、典型示范、稳步进行的原则,规划要求2018年年底以县为单位完成整治规划的制定,2019年完成农村小微水体综合整治任务40%以上,2020年完成农村小微水体综合整治任务80%以上,2021年基本完成总计划任务,2022年巩固提升整治成效,基本消除农村黑臭小微水体。

2.全面提升乡镇和村庄污水收集处理能力

组织各地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和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是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到2019年年底前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督促各地加大镇区污水“十通”工程建设力度,提高污水收集率、处理率。鼓励各地创新建管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推动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20年,实现规划保留村庄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

3.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运行保障机制

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行业管理体系,加强对污水处理运行的监管指导。针对目前镇村供水水费中未包含污水处理费、镇村污水处理费用由财政兜底保障的实际情况,组织全市各地认真研究符合本地实际的污水处理运行保障机制,促进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实现良性和可持续运行,为小微水体治理提供科技保障。

水美乡村——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大众村

4.强化面源污染治理

健全小微水体垃圾收处机制。推进乡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向小微水体延伸,实现小微水体垃圾收处全覆盖,常态化开展河边垃圾、塘边杂草等脏乱差治理行动,确保垃圾不入水体,减少生活垃圾对农村水环境的影响。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率,组织开展秸秆还田效益评价工作,综合大气、水体等质量因素,科学细致研究秸秆无害化利用。强化农药化肥监管施用,从源头上进行把控,在过程中提升效能,稳步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减少对水质和环境的不利影响。

5.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使用力度。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小微水体长效管护的投入力度;落实管护责任。突出河长制,落实村级河长塘长的管护职责,认真开展巡河巡塘工作,遏制农村小微水体的“乱占乱建乱垦”等三乱现象;推广先进模式。推进各地逐步建立健全“道路、绿化、垃圾、河道”四位一体的管护模式,系统抓好绿化养护、道路管养、水体保护。

6.强化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各类媒介,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村水环境保护宣传,引导群众杜绝“三乱”行为,共同参与河道管护;培养群众的良好生活习惯,集中收处生活生产垃圾,避免垃圾入河;提倡农户科学用药、合理施肥,减少化肥农药污染。通过全民参与、共同协作,着力营造保护乡村水环境的强大舆论,推动乡村水环境整体提升。

猜你喜欢
镇村宿迁市宿迁
宿迁市聚焦“四个全覆盖”织密燃气安全管理一张网
宿迁市打好防汛抗旱主动仗
镇村两级扶贫资金管理与核算问题及相关措施
108个村子显露全新景象——石泉县“镇村工作一体化”产生多重效应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江苏宿迁:为500余名农民工解“薪”事
宿迁姑娘登上珠穆朗玛峰
张晓芳作品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