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理解的认知流程及翻译研究
——兼谈 “翻译隐喻”与隐喻翻译之区别

2019-05-27 08:53王明树
英语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静夜原诗思念

王明树

(四川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重庆 400031)

0. 引言

自从20世纪80年代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1980)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相继对概念隐喻的建构和理解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而且用概念隐喻理论探讨了“翻译隐喻”与隐喻翻译的过程以及隐喻翻译的策略、方法与技巧。国外学者如霍尔奥森(Halverson)(1999) 首先追溯了术语“翻译”(the translate concept)及其相关词语的来源,然后使用莱考夫构建的“框架”(frame)来区分该术语用法,最后探寻了该用法的发展历程,推测其涉及的翻译类型。斯卡夫内尔(Schäffner, 2004, 2011, 2013)从认知的视角分别探讨了隐喻与翻译、隐喻翻译与翻译过程的关系以及隐喻翻译的可能性等问题。国内学者如陈道明(2002)、肖坤学(2005)、谭业升(2005)、谭载喜(2006,2012)、肖家燕 (2007a,2007b, 2010)、张广林(2009)、王明树(2015, 2017)等也试图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从宏观或微观层面探讨“翻译隐喻”、隐喻翻译与翻译之间的认知动态联系,寻找隐喻翻译的策略或方法。

但是,作为概念隐喻翻译的译者,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原语文本中概念隐喻的含义,如何翻译概念隐喻,选取何种翻译策略或方法,国内外,特别是国内对这些问题真正从概念隐喻的角度进行专门或系统性的研究者可谓凤毛麟角。孙毅(2017: 86)通过对国外隐喻翻译研究40年(1976—2015)的回顾与详细的梳理,认为不少学者仍抱残守缺,牢牢握着隐喻的修辞性、劝谏性和文学批评性不放,浮于语言表面考察语际对应,踯躅于隐喻是否可译以期实现完全对等。纵观国内期刊,特别是在非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隐喻翻译的文章,虽然讨论了隐喻的理解与翻译问题,但大都是冠以概念隐喻理论的帽子,实质上还是把隐喻视作一种修辞手段或修辞技巧,进而讨论其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因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探讨概念隐喻理解的认知流程,区分“翻译隐喻”与隐喻翻译这两个概念,然后以李白诗歌《静夜思》的英译为例,阐述概念隐喻视角下隐喻翻译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旨在为早日揭开汉语古诗中的概念隐喻及隐喻翻译的神秘面纱,为概念隐喻翻译研究建构科学、统一、完整和系统的理论体系尽一点绵薄之力。

1. 理解概念隐喻的动态认知流程

在概念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正确理解原语文本中概念隐喻的含义。既然隐喻意义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文化依存性,那么,译者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原语文本中概念隐喻的含义?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王文斌(2005,2006,2007)提出的“连接、冲洗、合流”的动态认知流程同样适用于译者对概念隐喻理解的认知过程,可以为译者如何正确理解概念隐喻提供理论依据。该动态认知流程是王文斌对福科尼尔和特纳(Fauconnier & Turner)(1996, 1997, 1998)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进行的修正和完善,建构了如图1所示的“连接、冲洗、合流”的动态认知流程,旨在阐释受喻者理解概念隐喻的认知过程。

图1 受喻者理解隐喻的认知过程(王文斌,2006:38)

王文斌(2007:190)认为受喻者若想解读A是B或A似B,受喻者就须借助自己的经验以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洞察力和感悟力而找寻A(输入空间1)与B(输入空间2)这两个心理空间的相容性。若相容性这一条件得到满足,受喻者对隐喻的解读便会自我允准,否则,便会自我否定。在此过程中,受喻者须将A和B“连接”在一起。“连接”的最后成功与否取决于“冲洗”。在“冲洗”过程中,若受喻者经过自我协商和自我核定,最后自我允准A和B在外在或内在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点具有共享的特征或特性, 那么“连接”就宣告成功,并导致A和B的“合流”,隐喻的解读由此而完成,否则,“连接”就宣告失败,A和B也因此而不能“合流”。换言之,受喻者就不能正确解读施喻者所构建的隐喻。王文斌在此所说的受喻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用来指理解原语文本中概念隐喻的译者,帮助译者正确理解原语文本中的概念隐喻。下面以“连接、冲洗、合流”的动态认知流程为理论依据,以大家熟悉的概念隐喻“翻译是桥梁”(TRANSLATION IS BRIDGE)为例,来探讨译者如何才能正确理解该概念隐喻的含义。

该概念隐喻 “翻译是桥梁” 包含了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1(“翻译”)和输入空间2(“桥梁”)。译者要想真正理解该概念隐喻的含义,首先应将输入空间1(“翻译”)和输入空间2(“桥梁”)“连接”在一起,然后经过“冲洗”,尽力找出“翻译”和“桥梁”之间的相似性。如果它们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具有共享的特征或特性,那么“连接”就宣告成功,并导致“翻译”和“桥梁”的最终“合流”,隐喻的解读由此而完成,否则,“连接”就宣告失败,“翻译”和“桥梁”也因此而不能“合流”。由此看来,译者要想真正理解概念隐喻“翻译是桥梁”的含义,关键是要找出输入空间1(“翻译”)和输入空间2(“桥梁”)之间的相似性,否则就无法理解概念隐喻——“翻译是桥梁”(TRANSLATION IS BRIDGE)。因此,在整个动态认知流程中,译者要想正确解读施喻者构建的隐喻,还必须具备相关的世界知识、对社会常规的正确把握、丰富的人生经验和记忆以及准确的判断推理能力(王文斌, 2005:VI)。如果译者具备了这些基本的认知能力,就可以找出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之间的相似性,最终完成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之间的“合流”,达到真正理解概念隐喻含义的目的。

简言之,在“连接、冲洗、合流”的动态认知流程中,“连接”是基础。对于译者来讲,该过程已经存在,即原语文本中的概念隐喻已经客观存在,译者不需要付出太多的认知努力即可完成“连接”过程。“冲洗”是关键。在该过程中,由于常规隐喻和新隐喻都有一个蕴含的连贯网络,隐喻通过其蕴含来突显我们经验的某些方面并使之连贯(Lakoff & Johnson,1980:156)。因此,译者需要付出较多的认知努力,比如百科知识、人生经验和判断推理等,方可获取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之间的相似性。“合流”是目的,即译者真正理解概念隐喻的含义。

2. “翻译隐喻”与隐喻翻译之区别

就像区分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一样,如果要探讨“翻译隐喻”与隐喻翻译,首先应区分“翻译隐喻”与隐喻翻译这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目前,在隐喻翻译研究中,学界并没有明确区分“翻译隐喻”与隐喻翻译,有时甚至混淆了这两个概念。谭载喜(2006:3)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探讨了翻译比喻的定义。王明树(2017:100)曾对“翻译隐喻”有过界定,现把“翻译隐喻”重新界定为“翻译隐喻”应该是跟翻译有关的隐喻,用英语可解释为metaphors on translation,其概念隐喻就是:TRANSLATION IS METAPHOR,它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认知域,即“隐喻”是始发域,“翻译”是目标域,那么“翻译隐喻”就是译者根据经验基础从始发域(“隐喻”)向目标域(“翻译”)系统地、部分地、不对称地结构映射。如上文提到的“翻译是桥梁”(TRANSLATION IS BRIDGE)就是“翻译是婚姻”“翻译是绘画”“翻译是启明星”等众多“翻译隐喻”中的一个概念隐喻。如果用公式来表示,“翻译隐喻”可表示为:f: A→B。其中,f 表示对应法则,即经验基础,集合A表示始发域(“隐喻”),集合B表示目标域(“翻译”)。就“翻译隐喻”而言,研究者应从历时与共时的角度,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下,探讨“翻译隐喻”与译者身份隐喻之间的认知理据以及“翻译隐喻”与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翻译方法选取之间的认知机制以及内在联系。

隐喻翻译主要指如何“翻译隐喻”的问题,用英语可解释为translation of metaphors。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隐喻翻译既指传统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也指作为概念化的认知工具的隐喻,即概念隐喻。在隐喻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既要作为原语文本中概念隐喻的受喻者去理解概念隐喻的含义,又要作为目标语文本中的施喻者和受喻者,遵循适当的翻译原则与翻译策略,选取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去表达原语文本中的概念隐喻,尽可能忠实地把原语文本中的概念隐喻的含义传递给目的语读者。

3. 概念隐喻视角下隐喻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

目前学界已就跨语言隐喻的文化对应性展开了论述,但并未将两种文化间对应的程度予以深刻而细致的考究,更未就每种程度匹配以相应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孙毅,2017: 86)。因此,我们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以李白诗歌《静夜思》七种英译文为例,探讨译者如何理解汉语古诗中的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的选取问题。

首先,译者要想准确把原诗中的概念隐喻传递给目标语读者,就应先正确分析原诗中的概念隐喻,然后用前文提到的“连接、冲洗、合流”的动态认知流程去理解原诗中的概念隐喻。莱考夫和特纳(Layoff & Turner, 1989) 在《超越冷静的思考》(MoreThanCoolReason)一书中专门探讨了概念隐喻视角下诗歌隐喻及诗歌隐喻的主题。他们认为,对诗歌隐喻的解读应该是全面的、立体的,这是因为诗歌的意象隐喻和常规隐喻相互映射、叠加、结合而构成一个立体的、隐喻的结构或意义空间, 整体上形成一个源域,再投射到一个目标域上,形成诗歌的概念隐喻,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肖家燕,2007a:240)。 下面我们来分析李白诗歌《静夜思》中的概念隐喻。李白诗歌《静夜思》原诗为: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从传统修辞角度来看,诗歌《静夜思》中除了第二句“疑是地上霜”把“月光”比作“霜”以外,其他三句都没有明显的隐喻修辞技巧,但是从概念隐喻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诗歌的标题开始,诗中的每一句都与概念隐喻有关。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把概念隐喻分为了三类,即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和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原诗标题“静夜思”就是一个本体隐喻,即“思念是夜晚”(MISS IS NIGHT),因为人在晚上比较孤独、寂寞,容易产生思念之情。原诗第一句“床前明月光” ,是一本体隐喻“月光是光”(MOONLIGHT IS LIGHT),原诗第二句“疑是地上霜”,也是一本体隐喻“月光是霜”(MOONLIGHT IS FROST),原诗第三句“举头望明月”,是一个方位隐喻“快乐是上”(HAPPY IS UP),原诗第四句“低头思故乡”既有方位隐喻“痛苦是下”(SAD IS DOWN),也有结构隐喻“思念是病”(MISS IS SICKNESS),而且是乡思之病,即结构隐喻“思念是乡思病”(MISS IS HOMESICKNESS)。在此,诗人李白使用了一个连贯的隐喻蕴含来突出其乡思之病:思念是一种病、思念是一种痛、思念是一种药、思念是一种苦……简言之,诗人李白在其千古绝唱《静夜思》中以“月亮”为意象,以“思念是月亮”(MISS IS MOON) 、“思念是病”(MISS IS SICKNESS)为诗歌隐喻,通过使用结构隐喻、方位隐喻与本体隐喻抒发了诗人的乡思之情这一诗歌主题。

其次,在讨论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之前,有必要再说明一点:目前学界仍有人混淆了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这三个概念。熊兵(2014:82-88)在《中国翻译》第三期曾专门撰文指出了这一问题,并进行了详细区分,最后概括为两种翻译策略、八种翻译方法、五种翻译技巧。两种翻译策略是异化与归化,在每种翻译策略下有四种翻译方法。异化策略下的方法包括零翻译、音译、逐词翻译、直译。归化策略下的方法包括意译、仿译、创译、改译。五种翻译技巧是增译、减译、分译、合译、转换。其实,要区分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这三个概念,还可从词的范畴来区分。翻译策略属于上位范畴的词汇,翻译方法属于基本层次的词汇,翻译技巧属于下位范畴的词汇。在区分了易混淆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这三个概念之后,我们再来考察许渊冲①、屠笛和屠岸②、翟理斯(Herbert A. Giles)、弗莱彻(W.J.B. Fletcher)、洛威尔(Amy Lowell)、小畑薰良(S. Obata)、拜纳(Witter Bynner)③这八位译者在其英译文中,分别选取了何种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以便与原诗《静夜思》中的概念隐喻相对应。李白《静夜思》原诗标题和七种英译文如表1、表2所示。

表1 《静夜思》标题英译对照

从表1可知,对于标题“静夜思”的翻译,除了弗莱彻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意译的翻译方法把标题译为“THE MOON SHINES EVERYWHERE”外,其余七位译者都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和直译的翻译方法,再现了原诗标题的结构隐喻,即“思念是夜晚”(MISS IS NIGHT)、“思念是病”(MISS IS SICKNESS),而屠笛、屠岸把标题译为 “Homesickness in a Silent Night”,直接与原诗标题的结构隐喻“思念是乡思病”(MISS IS HOMESICKNESS)对应。

表2 《静夜思》原诗与英译对照

从表2可知,对于原诗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的翻译,许渊冲等八位译者分别使用“a pool of light”“the silver moonbeams”“moonbeams”“the Moon”“the moonlight”“the moonlight”“a gleam”来翻译“明月光”,他们都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和直译的翻译方法,很好地再现了其本体隐喻“月光是光”(MOONLIGHT IS LIGHT)。许渊冲等八位译者都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和直译的翻译方法,把原诗第二句“疑是地上霜”译为“frost”,直接体现了该句的本体隐喻“月光是霜”(MOONLIGHT IS FROST)。如前所述,原诗第三句 “举头望明月”,是一个方位隐喻“快乐是上”,许渊冲等八位译者分别使用“looking up”“raising my head”“raise my head”“with lifted eyes”“lift up my head”“raised my head”“lifting my head”来翻译“举头”(向上),其实他们都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和直译的翻译方法来与该句中的方位隐喻“快乐是上”(HAPPY IS UP)进行对应。对于原诗第四句“低头思故乡”的翻译,屠笛、屠岸与弗莱彻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分别译为“Withdrawing my eyes my nostalgia comes around”和“Then hide them full of Youth’s sweet memories”,虽然他们没有使用异化翻译策略、直译的翻译方法,但还是体现了“思念是回忆”(MISS IS MEMORY)这一概念隐喻。许渊冲、翟理斯、洛威尔、小畑薰良、拜纳五位译者把原诗第四句“低头思故乡”分别译为:“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Then lay me down—and thoughts of home arise”“I drop my head, and think of the home of old days”“ I bowed my head and thought of my far-off home”“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从译文来看,他们都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和直译的翻译方法,忠实地再现了该句中的方位隐喻“痛苦是下”(SAD IS DOWN)和结构隐喻“思念是乡思病”(MISS IS HOMESICKNESS)。由此可知,译者在翻译原诗中的概念隐喻时,主要用了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策略以及直译与意译两种翻译方法。就翻译技巧而言,译者主要采用了增译、减译等翻译技巧。因此,许渊冲等八位译者在翻译时都使用了转换这一技巧,在英语译文中增添了主语“I”以符合英语句子“法治”的句法规则和英语读者的阅读期望。除了使用增译这一翻译技巧之外,译者还使用了转换翻译技巧。例如,在原诗第一句的翻译中,许渊冲和拜纳没有直接使用“moon”一词来翻译原诗中的“月”,但在其翻译中分别使用“a pool of light”“so bright a gleam”,实现了与原诗句概念隐喻“月亮是光”的对应。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翻译诗歌中的概念隐喻时,译者应该先分析原诗中的概念隐喻,然后根据“连接、冲洗、合流”的动态认知流,准确理解原诗中的概念隐喻的真正含义。比如原诗中译者对于“月亮”这一意象的翻译,在汉语中,“月亮”常与思念相连,他们,特别是外国译者,都没有把月亮译成太阳或星星,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之上,有着相似的生活经验和人生体验。其实,英语中“moon”作动词与 over somebody连用时,也有“思念”之意,即“moon over sb. (常用于口语),意为spend one’s time dreaming thinking about sb. one loves,如梦如痴地想念所爱的人”(见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55页)。也就是说,当原语诗歌中的概念隐喻结构与目的语诗歌中的概念隐喻结构一致时,译者应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和直译的翻译方法,并采用增译、减译、分译、合译、转换等相应的翻译技巧,在目的语中再现原语诗歌中的概念隐喻,旨在保留原语诗歌中的原汁原味及语言、文化的异质特征,丰富目的语的语言与文化。否则,译者可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意译的翻译方法,并采用增译、减译、分译、合译、转换等翻译技巧,尽量把原语诗歌中的概念隐喻的含义传递给目的语读者,这是因为“隐喻、转喻和意象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文旭,2018:106)。

4. 结语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探讨了概念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正确理解概念隐喻的动态认知流程——“连接、冲洗、合流”,区分了“翻译隐喻”与隐喻翻译这两个概念。然后以李白诗歌《静夜思》的七种英译为例,阐述了概念隐喻视角下隐喻翻译应遵循的翻译策略、采取的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因此,在概念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不管采取何种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都应尽量把原语诗歌中的概念隐喻传递给目的语读者。总之,要揭开隐喻翻译的神秘面纱,还需在关注国外动态、引进新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汉语隐喻转喻的系统性,研究中国文化中概念隐喻的特点以及对中国人思维习惯和方式的影响等(束定芳, 2017: 79),为汉语古典诗歌中的隐喻翻译找到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尽一点绵薄之力。

注释

①许渊冲的译文选自许渊冲译《唐宋诗一百五十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第53页。

②屠笛、屠岸的译文选自吴钧陶编《唐诗三百首:汉英对照》,湖南出版社出版,1997年,第250页。

③翟理斯(Herbert A. Giles)、弗莱彻(W.J.B. Fletcher)、洛威尔(Amy Lowell)、小畑薰良(S. Obata)、拜纳(Witter Bynner)的译文选自吕叔湘著《中诗英译比录》,中华书局出版,2002年,第 136-138页。

猜你喜欢
静夜原诗思念
静夜思
静夜
峨眉山月歌
思念
静夜思
改诗为文三步走
李白《静夜思》“床”字之解
君去后,酒暖思念瘦
思念那么长,寂寞那么凉
写在岁月嚣张的夏末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