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实验之道成教学之效

2019-05-28 04:16尹忠环贺淑华
化学教与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实验教学探究策略

尹忠环 贺淑华

摘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深度挖掘、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策略,使之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力求通过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让化学课堂变成学生体验生活、探究奥秘的科学前站。

关键词:实验教学;策略;有效;探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5-0080-03

中圖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9.05.025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基础、是化学科学认识的源泉、是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养成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因此,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教学策略的深度挖掘及选择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就教学中依据实情、挖掘和运用教学策略谈自己的几点做法,以期与同仁探讨。

一、实验设计多元化实现实验教学的开放性

实验教学的开放性是指在实验过程中,依据不同的化学原理对给出的实验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设计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和处理。在此过程中,实验方案的设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实验教学中存在大量的“虚假设计”,即设计者往往已经画好了“圈”,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圈”中,笔者认为:实验教学要高效,就必须做到全方位开放,尤其是方案的设计。

如,笔者在讲授乙烯的性质时,安排学生分组实验,每一组事先收集好乙烯气体,并分装于三个医用注射器中。对乙烯能使溴水褪色这一陛质,笔者板书一个问题:你猜想该反应是

反应(加成或取代),请利用桌上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已知卤代烃中的卤素不与硝酸银反应)。实验室热闹起来了,几分钟后,笔者请一个小组发言,汇报他们的实验设计。实验设想:该反应是加成反应。验证原理:卤素参与加成反应产物只有一种(即卤代烃),而取代反应除了能产生卤代烃,还会生成卤化氢,因此,可以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不产生淡黄色沉淀,就说明该反应是加成反应。笔者没有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按方案完成实验,学生奇怪了,因为加入硝酸银溶液后会有沉淀生成。怎么回事?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明白:由于溴化银的Ksp特别小,只要有极少量的溴离子就会沉淀,而有机反应很难保证反应完全。此时,笔者再问:你们能否设计出更合理的方案?不一会儿,有一小组提出设想:我们还是通过验证反应是否生成溴化氢来证实猜想。学生们一愣,这不正是上一小组的方案吗?正在学生疑惑之时,该组学生解释说:溴离子的检验不行,可以从氢离子的检验考虑。对啊,学生恍然大悟,只要分别测定出参与反应的溴水和反应后溶液的pH,如果后者的pH更大,则说明反应并没有卤化氢生成,那就证明是加成反应。

一会儿,一小组再提出不同设计:可以用矿泉水瓶做反应容器,如果反应后瓶子变瘪,就说明是加成反应,因为瓶内气体在减少,如果未变瘪,则应是取代反应,因1mol乙烯反应则生成1mol溴化氢气体。学生讨论开了,方案可行吗?一学生大声应道:不行,因溴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不管该反应是加成还是取代,瓶子都会瘪。那测气压的方式一定不行吗?笔者追问道,有一学生站起回答道:可将溴水换成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因溴化氢难溶于四氯化碳中,话音刚落,教室中掌声热烈响起。此时笔者觉得问题圆满解决了,可一学生再次提出疑问:我们并没有看到课本所提到的油状液体,难道生成的卤代烃可以溶于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对呀!学生都叫道,这可是一个意外,笔者当即肯定了大家的质疑精神,并让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最后,通过计算学生明白:原来注射器中装有的乙烯(10mL常温)即使完全反应生成的1,2一二溴乙烷也只有0.038mL,都没有胶头滴管一滴的量,在水中分散后很难观察出来。

看着学生满意的笑脸,笔者知道:这堂课是成功的,通过开放性的实验设计为主线,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提出不一样的解决方案,更难得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显然,在开放性的实验开展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极大的调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明显的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必然有所提升。

二、实验方案对比化实现实验教学的科学性

化学实验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实验方案的设计,通过对比不同的实验设计,能变传统式的“照方抓药”、模仿重复的教学模式为探究性教学模式。通过对比,学生能够发现实验设计存在的问题,继而思考并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求真意识、创新意识将得到加强,实验教学的科学性也在此过程中得以实现。

如,讲授苯酚的弱酸性时,设计问题:怎样利用桌上仪器和药品证明其具有弱酸性?学生甲:利用苯酚可与碱的反应。学生乙:在苯酚钠溶液中通人二氧化碳气体,若溶液变浑浊,则可证明。笔者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并作出合理分析,实验完成后学生一致认为学生乙的方案可行,甲同学的方案只能说明苯酚具有酸性。正当笔者准备下一教学环节时,学生丙:前面我们已经做过乙醇、水与钠反应的实验,是否可以通过与钠的反应来说明?笔者肯定了该同学的设想并当场演示,由于苯酚常温下是固体,所以,实验前首先将三种物质的温度都升至45℃,然后在三个小烧杯中分别装入等量的苯酚、水和乙醇,投入相同大小的钠块,实验现象却出人意料,钠与水的反应最快,乙醇次之,苯酚最慢。教室沸腾了?怎么回事?最后通过查找资料学生明白:酚羟基虽然比醇羟基活泼,但苯酚的黏度比乙醇大,且产物苯酚钠难溶于苯酚而乙醇钠却易溶于乙醇,这正如二氧化碳不能用石灰石与硫酸反应来制备是一个道理,基于以上原因从而导致苯酚与钠的反应速率最慢。

通过实验方案的比较和拓展,学生懂得如何思考、怎样探究,也让学生对化学的本质——实验科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科学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必将对学生科学学习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的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体会到成功与乐趣,这个体验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实验细节解剖化实现实验教学的深刻性

化学实验是树立学生科学学习观的重要载体,其原理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其操作有着严谨的程序性。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解剖实验细节、明确实验原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有助于学生对原理的准确把握、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同时,对细节的关注也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进而实现实验教学的深刻性。

如,教材在介绍铝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安排了一个实验:将NaOH溶液不断滴人AlCl3溶液中,观察现象。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这一点来看实验安排合理。但笔者认为:此实验设计对学生思维的调动和挖掘稍显不够,知识的呈现为平铺直叙式,没有产生明显的认知冲突。但如果对该实验作些细节上的调整:改变溶液的滴加方向——将AlCl3溶液滴人NaOH溶液中,结果会怎样呢?出乎寻常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认知冲突由此产生。AlCl3将NaOH消耗完了,怎么还会产生沉淀呢?这沉淀是什么呢?经过分析,原来Al3+和AlO2-在水溶液中是不能共存的,它们能发生反应,生成Al(OH)3沉淀,而这一知识点恰恰是后来很多学生倍感困惑的地方。后来的教学显示,通过实验细节的解剖和调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实验是教学的手段,体现着教育的本质。“细节决定成败”,同样,实验细节的处理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影响着学生对科学深刻性的理解。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力争做到抓住细节、解剖原理。

四、实验原理情境化体现实验教学的生活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科教育必须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学科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学生才有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其实,不少化学实验的原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它们的影子,试想,当实验原理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了,化学的学习还会那么枯燥吗?实验原理还有那么难以理解吗?

如,在讲授混合物的分离一节时,笔者考虑到学生对过滤和萃取的原理感到头痛,在完成课本实验后并没有立即对原理进行解释,而是由学生熟悉的菜肴——水煮鱼创设情境,设计问题:(1)水煮鱼中漂有不少的红辣椒,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将其快速分离掉?(2)水煮鱼中汤的颜色上下一致吗?如果不一致,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一道日常菜肴难道与所讲内容有关?其中蕴含了化学原理?学生讨论开了,经过共同努力,学生很快理解了过滤与萃取的原理。过滤就像用漏勺将漂在汤面上的红辣椒除去的操作,其原理就是沉淀物(红辣椒)的粒径大于滤纸(漏勺)孔径的大小,实现沉淀(红辣椒)与溶液(鱼汤)的分离。鱼汤上下层颜色不一样,原因就是漂着的那层油溶解辣椒红色素的能力比水强,因而颜色更鲜红,这其实就是萃取的原理。

再如,在讲授溶液和胶体性质时,学生对于渗析分离二者很难理解,笔者预先准备两个鸭蛋,一个咸,一个鲜,鲜鸭蛋如何变成咸鸭蛋的?两个蛋又有何区别?笔者话音刚落,有学生笑着回答:一个有成味,一个没有。笔者没有回应,只是轻轻地将蛋大头的外壳剥下,露出里层的白膜,告诉学生,咸鸭蛋的腌制奥秘就在于那层膜,那是一层半透膜,能渗过盐水溶液,但蛋白质胶体不可渗过,咸蛋由此而成。这两个蛋你怎么区分呢?学生议论开了,一致的观点就是尝一尝。笔者没有回应,只是将两个蛋顶端的膜用大头针扎破,一个立马流出少量蛋清,而另一个没有。学生疑惑了,为什么会这样?哪个是咸蛋?在观看有关食物腌制的小视频后,学生才明白:蛋放入盐水中,不仅盐水能进入蛋内,同时,由于盐水的电解质溶液浓度大,使得鸭蛋里的一些水从膜中渗出,因而咸蛋都会形成一个小空隙,故流出蛋清的是鲜蛋。

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發,在生活事例中理解实验原理,这体现了实验教学的生活性,突出了化学知识和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化学的学习是我们生活的需要。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研究实验原理、关注实验细节,将各种教学策略融入到课堂之中,用以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重视,让化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体验生活、探究奥秘的科学前站。

猜你喜欢
实验教学探究策略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索
网络与云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初探
Passage Four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