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上神坛的板块式教学

2019-05-30 03:16戴嘉禾叶黎明
语文建设·上 2019年6期
关键词:余映潮板块诗歌

戴嘉禾 叶黎明

余映潮老师是语文教坛上的一代名师,他的“板块式教学”因其实际操作性上的显见优势,被不少一线教师大力推崇,评课专家亦对之多有赞扬。本文根据观摩余映潮老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后的观课体会,对课堂上“板块式教学”的呈现效果加以分析,并思考这一方法可能存在的不足和具体操作中可能潜藏的问题。这一尝试并非要否定余映潮老师的教学技艺,或者否认“板块式教学”这一经验结晶的长处和价值,而是觉得无论是余映潮老师本人或者该方法,都不应被放在一个近乎神坛的位置上。

一、关于板块式教学的基本认识

根据余映潮老师自己在《论“板块式”阅读教学思路》中的定义,板块式教学“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并且以这些自成为小整体的板块为单位,组织课堂结构,把握课堂节奏。板块式思路指导下的教学,其设计区别于传统的“线性教学”,“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活动,着眼于能力的训练”。

相比传统以教师单一讲授、学生听课理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板块式教学不仅思路清晰,而且在应用中展现出了相当大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首先表现在:这一课堂结构单位——板块——的整合形式可以根据文本要求而多样化。在上述论文中,余映潮老师就举出了六种不同的板块组合思路。而完成板块的划分之后,每一个板块之中的内容和活动设计都有可供创新的空间,如果教师设计合理、创新得当,就能让学生更大程度上参与课堂。且这样一种块状衔接的课堂结构,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使学习目标集中,有的放矢,也非常有利于展示教师的重点选择能力和逻辑组织能力。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板块式教学课例分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体现余映潮老师板块式教学特色的一堂公开课,该课曾入选余老师的专著《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与《余映潮中学语文精品阅读课教学实录》,也可视为代表余映潮老师板块式教学风格的典型课例。在这堂课上,余老师从“开发资源”的角度开展板块设计,采取了群文阅读的模式,把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宫玺的《假如你欺骗了生活》、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这三篇以对待生活的态度为主题而写就的诗歌,作为彼此对比的材料而构成三个乐章,对教科书内容(《外国诗两首》)进行了创意重构。在课的第一板块,余老师向学生展示普希金的基本资料,以及一些读者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读后感言;然后安排学生根据各种不同的提示和要求反复朗读、体会课文,直到能够背诵,并要求学生略谈自己的读后感想。接着,课堂进入第二板块,余老师引导学生寻找第二首诗《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中的关键词并陈述理由,思考自己对于生活应有的态度。课的第三板块,师生诵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然后学生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为首句,尝试创作并朗诵自己的诗歌。

整体看来,这一堂课设计工整、精巧而富有新意,“乐章”这一板块单位也颇为契合教学内容,三个“乐章”分别对应“读”“找”“写”三个主要的活动,这三个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其中读的部分尤其出彩。在诗歌的学习中,多层次多变化的反复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体会,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培养一种对诗歌的良好语感。课堂上,余老师在让学生一遍遍地朗读诗歌的过程中,把詩歌创作的背景作为一层一层叠加上去的辅助材料慢慢给出,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体会出这首诗各种可能的情感色彩。其中“对自己低语”环节,能够保证学生作为自己朗读行为的感知体。这些创新读法的尝试得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将第一首诗整合为“第一乐章”而争取到的灵活时间。第二个活动“找”,因为问题的答案确实可以因人而异,所以学生之间出现了观点的碰撞并各抒己见,这本身就是很可喜的一种现象。第三个活动“写”则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诗歌教学中学生单一的接受姿态,为学生提供了发挥自主性的空间。综观整堂课,学生进行了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课堂内容丰富,节奏紧凑,步骤清晰,充分证明了板块式教学确实大有其可取之处。

然而,这堂课显然是存在不足的。因为在理想的构思当中,这节课应当相当精彩,但是观课完毕,我们发现这堂课在效果层面上并没有达到预料的高度。直观的影响因素当然是教师和学生的一些硬指标能力,例如学生在诗歌创作上的生涩,以及师生在朗诵技艺上的不完美。但是经过思考和分析,笔者觉得这堂课当中有一些问题恰恰是板块式设计本身带来的,甚至于当我们假设学生的参与活跃度更高一些时,这堂课的板块造型的稳定性是会受到威胁的。

因为开展的是群文阅读的设计,而对于选取的这三首哲理诗而言,它们之问的连缀点在于一种对生活态度的哲理性指导,教师凭借这种关系组织了三大板块之间的联结和过渡。但是这一设计中的侧重,使课堂从第一个板块开始,教学目标就停止在“了解诗歌内容中说的理”,而因为这几首诗在语言上都具有说理直白的特点,这个目标完全不需要用花式朗读来实现。花式朗读指向的是一种情感的体会,一种情境的代入,但是因为要保证这一板块内部的紧凑、指向的清晰、整体教学节奏的匀称和谐,教师不可能再抓住文本中待填补的留白,让学生设身处地加以填补、发散、领会,从而达到真正情感上的共鸣。这就导致这一环节的语文性被削弱了,即使有朗读加以弥补,学生刚刚用“自诉”引起的心弦颤动也在教师对这一板块所说的“理”的迅速结语中戛然而止。这对于诗歌文本的学习而言,可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第一板块的结尾,从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回答就可以看出这种方法与对象不适配的结果,相比于被情感上的因素触动,他们更像是单纯地被这位大诗人用几行祈使句给教诲了。

教师通过板块式教学设计,为学生争得了作为主体参与课堂活动的时间,但是由于目标设计上的局限,学生在“领会”这一步骤中,又从“感受主体”变回了“受教客体”,这种状态恰恰是学生在学习当中最惯有也最老套的一种状态。整堂课,教师除了在课堂互动实在过于冷清的情况下,点了几个不举手的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之外,对于这种状态非常顺应,因此学生就保持着一种乖顺的思维模式一直到了全课结尾。在创作环节,因为对诗歌写作的生疏,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大多不能叫诗,只能叫口号,有些学生甚至未能调动激情,连口号也没喊出来。

我们当然可以将这种状况理解为,这班学生在传统课堂的打磨中,已然变得欠缺一种在互动当中主动思考、灵敏感知的蓬勃灵气;但是当我们假设学生非常主动地在思考、怀疑,就会发现,这一堂课的板块设计是存在漏洞的。第一个漏洞在于,教师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欺骗”简单地解释为“来自生活的打击”,这种解释是过分模糊的。而模糊的目的,在于快速得出一个结论,节约时间留给花式朗读这一创意活动环节。也就是说,这一模糊的存在是为板块教学的编织与实现而服务的。但是很显然,生活对个体本身并不自然存在“快乐如愿”之类的承诺。没有承诺就无从谈起欺骗,七年级的学生如果思维足够活跃,是可能反驳教师的这一说法,并要求教师讲解“生活欺骗了你”这一句子的现实意义的。而以启发感受为法,细讲这个点会耗掉大量的时间,就会有偏离设计让节奏失去控制的风险。

第二个漏洞在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欺骗”与《假如我欺骗了生活》中的“欺骗”,在内涵上是完全不一致的,因为“生活”的所指被替换了。将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其实并不恰当。这一有意的“资源开发式”板块设计,成全的是一种表象上的精巧和工整。假如让学生带着批判性思维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阅读,精巧的表象所掩饰不去的疑惑就会让板块的过渡和思路的推进发生问题,从而影响课堂的实际效果。而这批学生呈现出顺服的样子,是因为他们一直处于“等待着接收若干个块状信息”的被动状态。这些信息之间没有那种游丝般的自发的情感脉络,因而最后一个板块的创作抒发,就无异于平地起高楼。

板块与板块之间,形式上看因巧妙的联系而组合,却因为这种联系的止于外观而造成了教学实际上的断裂,在过渡的桥梁之下,却可能埋有对这一漂亮的板块结构来说潜在的破坏因素,并且会被学生真正的主动性触发。在笔者看来,这是本堂课所暴露出的一种板块式教学设计可能存在的问题状况,而将这种教学设计奉上神坛,也就不那么合适了。

三、板块式教学的地位思考

在对这一堂课进行分析之后,笔者大致进行了两个方向的思考。

第一个思考是关于板块式教学方法本身。首先,这是一种客观上不至于上神坛的方法,但它又是一种很容易被奉为圭臬的方法。不至于上神坛,是因为之前讨论的不完美和不适配,而容易被奉为圭臬,则因为它具有强操作性。事实上,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要实现教学目标,直接暴露教学设计的骨架是最有效率的,但是语文课堂之精彩,很大程度上在于课堂骨架之外的血肉所带来的艺术感染力。板块式教学容易让教师获得对课堂的高控制力,保证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可以完成。这种效率所带来的时间节余,可以增加创新的环节,从而让课变得很漂亮。但事实上,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为例,学生仅仅被诗教诲,而无法被诗感动,是难以写出诗来的,或者说即使写出了诗,也是依靠本堂课之外的个人积淀,并不是教师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教会的,因而不能称之为教学效果。写诗这一环节让课堂的结构变得很精美,充满安排上的创意感,然而其不甚令人满意的结果,恰恰暴露出环节设置中的问题。

当然,这些问题都无法否认这堂课的几个优点:教师教了诗歌的背景、诵读、哲理,开展了延伸阅读,学生参与了活动,并且教学步骤清晰,节奏不疾不徐。因此这种模式是非常容易模仿的,而且对于年轻教师来说,令自己的课堂具有以上优点,教学就算是基本顺利或成功了。但是很明显,如果一位教师从教之初就开始模仿这种路数,模仿得越是炉火纯青,就越会受到这一其实并非放之四海皆优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并且会慢慢地产生依赖,限制师与生的进步空间。尽管余映潮老师无愧一代名师之称,板块式教学也有其确凿无疑的价值,然而,意识到这种方法“必须有一天走下心中神坛”的命运,对不得不处于模仿阶段的年轻教师来说,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思考是关于板块式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地位。余映潮老师在课堂上显示出一种相当强势的地位,这一点可以从课堂开头的时候,教师在学生开始自己的阅读之前,就为学生朗读别人对这首诗的读后赞叹可以看出。从一开始,教师就有意把学生的全部反应都收入掌控之中。这种强势的地位是这次板块式教学能够成功实施的一个保障,而教师多次成为课堂的唯一舵手和最高发言人。如此状况当然和底下有一群被动惯了的学生有关,而这种课堂模式在现行课改当中,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的呼声里,是否能够适应将来的发展,教师是否可以继续握紧这根指挥棒,是否可以继续扮演课堂上的真理代言人,是很難说的事情。

四、对板块式教学的合理利用

虽然本文讨论的重点在于板块式教学这一方法及其应用过程中潜在的问题,但是无可否认,这种模式加以合理使用,能对课堂大有益处。我们不能单纯地信奉、复制这种易操作的模式,而是需要思考怎么去提炼板块式教学中值得迁移运用的元素,譬如教师要对课堂的节奏把握得当,要打乱文本的线性叙述并进行重构,这些方法依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当我们选择将课堂分作清晰的板块时,重点在于怎样设计。

首先,板块设计的角度应与所教的文本适配,要考虑文体的特殊性与文本的艺术特点。其次,板块之间的联系不能为了一种结构的明晰工整而忽略漏洞、强行捏合。板块之问关系的顺利建立有赖于材料的准确选择,并且更易使师生在一脉流畅的课堂上实现目标。这一点或许可以用蒋军晶老师《最后一句诗》的儿童诗教学为例。虽然有“儿童诗”和“哲理诗”的内容之别,但是余映潮老师和蒋军晶老师都以群文阅读来讲授,都以激发创作为一大设计亮点,并且学生对于诗歌字面的表意理解都不存在困难,因此或许可以说二者有对比性。蒋军晶老师这一课堂上板块之间的连接点在于三首诗共用的“末尾点睛”这一手法造成的语言艺术特点。学生通过品、猜、写,在随着板块的递进而越来越大的课堂自由度当中,体会这种写作方法产生的效果,完成与诗歌内容的共鸣,而最后通过实践这一方法来自行达到这一效果。

总而言之,余映潮老师为我们总结出板块式教学这样一种方法,而一代又一代的新教师走上讲坛,不应当只是为了复制一个神话,或者去把一种方法、一个名师雕塑于神坛之上,而是要在实践中为这种方法调整零件、增添颜色,使其不断地更新进步。

猜你喜欢
余映潮板块诗歌
诗歌不除外
板块无常 法有常——板块模型中的临界问题
板块拼拼乐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一堂朴实、厚实的语文课——余映潮《“飞天”凌空》课例评析
诗歌岛·八面来风
Some methods on cultivating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余映潮诵读教学艺术研究
余映潮“一课多案”教案设计分析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