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为魂:湄潭“蝶变”

2019-06-03 07:08周文君
当代贵州 2019年14期
关键词:湄潭蝶变农耕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周文君

弘扬农耕文化和地域文化等多元文化,从黔北小山沟到云贵“俏江南”,湄潭,正成为贵州乡村振兴的一张文化名片。图为湄潭县“中国茶海”。(湄潭县委宣传部供图)

3月,春光普照。小青瓦、坡屋面、穿斗枋、雕花窗、转角楼、三合院、白粉墙。错落有致的黔北民居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别致。

“这是黔北民居‘七要素’,源于传统的木房结构,还吸收了巴蜀建筑文化元素。”在湄潭县鱼泉街道办新石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杨成溢的眼中,黔北民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更是群众的集体智慧。

龙凤村田家沟是黔北民居示范村,通过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挖掘文化要素,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湄潭翠芽27°”景区的核心区。“环境好了,文化味道浓了。”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谭世武满脸笑意。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近年来,湄潭在“村庄整治”中,深挖茶文化内涵,将一片小小叶子不断做大做强,走出了“产业兴、村民富、村寨美”的茶旅文化之路。龙凤村党支部书记伍荣明告诉记者,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很多游客不只是单纯的游山玩水,更想来体验茶文化和农耕文化之美。

依靠茶文化之“魂”,以茶为核心的乡村旅游点遍布湄潭10余个乡镇。围绕观茶、采茶、制茶、品茶、茶艺表演这条主线,“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发展格局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不断涌来。如今,湄潭全县茶园面积达60万亩,茶业综合产值位居全国第二位,真正依靠茶旅文化实现了“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

来自重庆的游客吴先生说,带一家人过来旅游,就是想了解茶叶的生产过程,感受中国茶文化的魅力。“从采到品全过程参与的感觉真是太棒了,这才算得上真正的茶旅文化体验。”

倘若茶旅文化是“绿色文化”,那历史悠久的红色文化在湄潭更是不断发扬滋长。一曲由龙凤村村民自编自演的花灯戏《十谢共产党》,唱出了群众的心声,唱“活”了红色文化。为了宣传独特的红色文化,湄潭还开辟了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西来庵、核桃坝党员教育基地、十谢共产党陈列馆、大芦长征亭等红色旅游景点,将红色景区建成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此外,红色教材《永远跟党走——一把七星刀》,广播剧《一把七星刀》,大型花灯剧《幸福田家沟》等资源,更是赋予了湄潭乡村厚重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了红色文化资源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突出地域特色,保护传统村落,弘扬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地域文化、生态文化等多元文化,从黔北小山沟到云贵“俏江南”,湄潭,正成为贵州新农村建设的一张文化名片。

【链接】

《贵州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要大力提升农村建筑风貌,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点,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提升田园风光品质,推进村庄绿化,建设绿色生态村庄。

猜你喜欢
湄潭蝶变农耕
皖美出行“蝶变”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一句嘱托,三年应诺——记三涧溪村的美丽蝶变
勇攀高峰,从“0到1”的蝶变
农耕旧事十二韵
湄窖酒业大事记
胡锦涛三到湄江
“蝶变”之城
黔北湄潭翠芽 明前品质最佳
老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