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道德感

2019-06-03 01:47袁洁
大众摄影 2019年6期
关键词:道德感微笑道德

袁洁

你的屏幕道德指数高吗?来,请自测一下:

当你看到一张拍于烈士葬礼现场的照片,画面中竟然有人面露着事不关己的微笑,你会不会因此判定此人禽兽不如,毫无同情心?

当你看到有个孩子竟然挖出自己父亲的尸骨,并与其合影进行艺术创作时,你会不会因此忍无可忍,气得大骂现代社会礼坏乐崩,艺术太可耻?

当你得知某个摄影师的成名作竟然是“抄袭”西方大师后,你会不会立刻讥讽攻之,恨不得告知天下:他其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艺术强盗,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有才华。

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充当着屏幕后的审判者,用自己心中的某种道德标准去审判他人。毕竟,这么做的成本实在太低了,以至于现在网民们的思维习惯变得越来越主观和随意,轻易就下定义,轻易就做总结,轻易就扩散谣言。

网络暴力正源于此。今年4月,发生了令人非常悲伤的事件,四川凉山森林火灾夺去了30名消防指战员的生命,他们之中除了3个人是“70后”外,剩下的大部分人都是“90后”,甚至还有2名是“00后”,老天爷真是开了一个太残忍的生命玩笑。在年轻烈士们的追悼会上,有人拍下来一张现场照片却让悲伤情绪转移为群体的愤怒:画面中有两个男士,竟然微笑着与人交谈,其中一人还手插在口袋里,一副参加休闲派对的样子。在这样的场合,笑着的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极为不妥,不合时宜、地点,挑战了普通人的情感认知,也是对逝者的不敬。

有网民用红笔把两人特意圈起来,将其作为特别关注和讨伐的对象,并写上字:“要是你的孩子,你还会笑吗?”说真心的,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后脊背发冷,感到既害怕又疑惑。

别误会,我害怕的并不是画面中那两个不合时宜展露微笑的人,他俩早已在这场“视觉大字报”中处于了绝对的劣势,我害怕的是那个用红笔圈起别人的人、那个在照片中打上字的人、那个把这张照片散播到网络各处的人……这些无名氏们站在暗处,肆意曝光和审判站在明处的别人。试问,这种审判他人的权力是谁赋予的?同时,我感到疑惑是因为拿着一张定格的瞬间照片作为判断画面中人道德不良的依据,这样做是否站得住脚?

老实交代,我也曾在葬礼上“无耻”地微笑过。上大学时,我受远方母亲的委托,替她参加一位阿姨的葬礼,到了现场,当我见到了逝者的家属后竟然习惯性地咧嘴微笑并冒出一句:“大家好”,之后我大脑立刻惊醒,天啊,这种场合我怎么能笑呢?在这些长辈面前我长期扮演着逢人就微笑问好的乖孩子形象,这种人设早已经让我养成了一种本能的肌肉反应,假设要是有一个相机捕捉到了我那时微笑的瞬间,并别有用心地在照片上写上“要是你的母亲,你还会笑吗?”,我想我瞬间就会被判“死刑”,从一个好孩子跌落为一个没有教养,道德沦丧的坏人。

对不起,这种对我道德绑架的论证纯属武断,我绝不接受!但面对作为“铁证”的照片,我的那抹微笑又是多么刺眼和不容辩解,正如年轻摄影师司原逐冀在为父亲迁坟期间,拍了自己与父亲尸骨合影的照片,这些照片简直挑战中国人伦,引起网络一片骂声。我也怀疑过摄影师的创作动机为何这般极端,但我不想轻易给他下道德判断,因为我深知仅仅凭借着几张照片不足以让任何人有资格站在高处俯视他人,况且平面的照片太容易被误解,而定格的瞬间也代表不了真相。更残酷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会在某一天从肆意的审判者变成可怜的被审判者,当这种角色转变来临时,当事件与自己切实相关后,你是否还会如现在这般义正词严?

今天大部分互联网照片所引发的争论都像是早年陈冠希艳照门事件的各种变体,传播者才最应该背负上道德缺失的罪名,而恰恰相反,无数屏幕背后的传播者们成为了网络事件的共犯与受益者,他们狂欢,偷窥,篡改,散播,参与犯罪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道德”反过来还成为助攻他们行为合理化的帮凶。在我看来,一个受过良好视觉教育的现代人,所具备的基本审美素养并不仅仅是有判断好看照片的品鉴力,还要不轻率盲从于视觉表面信息,懂得深思一张照片背后的成因,能够从对他人的“道德绑架”变为对自己的“道德自律”。

张立宪曾在《那些张嘴就来的习惯》中反思我们大部分人的通病——无论是有意识的记录与记忆,还是日常的表达和叙述,都不太在乎五个W和一个H的齐备(Why、What、Where、When、Who、How),往往只有一两个W或H就对其确信无疑,好似亲眼所见一般。想要降低自己的“屏幕道德感”,你或许可以从观看一张网络照片开始训练,请在下判断之前在内心深处反复追问自己:你了解事件的真相吗?你尊重画面中的他者吗?

请让我们一起共勉。

猜你喜欢
道德感微笑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外媒:研究证明狗和猴子跟人类一样有“道德感”!
道德与现代性启蒙
种微笑
论哈奇森的道德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