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育神话祛魅

2019-06-27 08:54
南方周末 2019-06-27
关键词:芬兰考试学校

王冰雅

每个大城市都存在“极受欢迎”的基础教育学校,且这些学校中75%的学生都来自其他学区。这说明择校现象在芬兰同样存在

21世纪初,北欧国家芬兰在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测试中表现出色,一跃成为聚光灯下的新星。PISA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持的针对15岁学生的能力评估测试,通过对学生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的评价,为各国教育决策提供参考。自芬兰连续“霸榜”以来,各国教育工作者争相前往芬兰取经,探究其基础教育成功的奥秘。

“教得少,学得多”“无考试,零压力”“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公平而优质的教育”……国内网络媒体对芬兰教育的相似化表述和简单化归因,更是将芬兰打造成令人神往的教育理想国。只是,芬兰教育果真如此吗?

教育公平一直是芬兰的标签。从早期PISA的测试结果来看,芬兰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小,且受家庭背景的影响低。早在1921年,芬兰就颁布《义务教育法》,让国内7-13岁儿童接受教育。近百年来,芬兰教育系统不断完善,政府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并通过经济补助尽可能地消除教育不平等。大众话语中关于芬兰“教育资源分布均衡”“不存在校际差异”的论调渐成主流。但差异依然存在。

1972年,综合教育改革从拉普兰开始向全芬兰推广,打破了文法学校和市民学校两类教育体系决定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局面,有效促进了阶层流动,保障了社会公平。然而,1990年代,随着新古典自由主义思潮席卷全球,芬兰的教育理念也发生转变,教育市场化程度提高,更加强调自由选择,优质教育资源开始受到追捧,优秀学生受到更多关注。

尽管芬兰不同地区的师资水平和硬件设施差别不大,但是部分优质公立学校和一些学费不菲的私立国际学校往往被认为是“精英学校”。芬兰广播公司对芬兰高中的排名显示,首都赫尔辛基的高中占据了前十名半数以上,而且每年排名变化不大。排名依据是芬兰学生在高校入学资格考试的四门必修课的平均分。芬兰学者匹阿·塞潘恩(Piia Seppänen)在芬兰三个大城市调查发现,20%-40%的本地义务教育学校被家长列为“强烈拒绝孩子就读”,并且这些学校的半数在校生之后都选择了转学。同时,每个大城市都存在“极受欢迎”的基础教育学校,且这些学校中75%的学生都来自其他学区。这说明择校现象在芬兰同样存在。

至于“零压力,无考试”的快乐学习,也是对芬兰教育的误解。芬兰教育存在考试,也存在竞争和分流。初中学制三年,学生必须通过每门功课才能毕业,否则将面临延长一年的学习,这激励着芬兰学生必须用功努力。初中毕业时,教师根据学生初二下学期的平均分、初三一年的学习表现以及最后的结业考试综合打分,分数将决定学生去高中还是职校。优秀高中对入学有成绩要求。

芬兰高中课程繁多,仅主课就达到20门左右。要拿到高中毕业证,芬兰学生必须参加全国统考,也即高校入学资格考试。统考每年分春秋两次,每场考试持续6小时。考生必须至少通过4门考试,其中母语是必考科目,此外可从第二官方语言、外语、数学及其他自然、人文科目中至少选3门,考生也可以自愿增加考试门数以获得加分。

要读大学,芬兰学生还必须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考试由各高校院系安排,一般是院系官网公布参考书目,学生根据参考书备考。要在短短几十天内啃下数百页大部头的专业课,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报考法律、医学、经济学、教育学等竞争激烈的专业,学生还必须参加课外辅导,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消化新知。以赫尔辛基法学院为例,2017年共有两千多人报考,而最终录取率不足10%,竞争者都是来自芬兰各地的学霸,不少人要连续考两三年才能考上。

是时候摘掉滤镜看芬兰教育了。近二十年来,大量相似的媒体报道使负面声音被选择性忽略,让快乐教育、零压力、无考试的“芬兰品牌”深入人心,这并不利于大众全面、理性地认识芬兰教育。事实上,芬兰教育和中国教育存在共同之处,也面临着问题和挑战,芬兰并非国人想象的快乐教育天堂。倘若我们对芬兰教育的真相、复杂性视若无睹,一味逃避压力和责任,情绪化地宣泄对国内教育的不满,将教育想象强加在芬兰身上,如此推崇借鉴“芬兰经验”,可能对于反思、推动当前的教育改革毫无助益。

(作者系山东大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芬兰考试学校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芬兰将迎独立100周年 邻国挪威考虑“割让”山峰作贺礼
学校推介
芬兰纸与纸板五年连减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大象无形 芬兰设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