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2019-07-09 00:00沈玉华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个体差异语文课堂个性化

沈玉华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当下,有些语文课堂教学依然是教师一言堂,课堂教学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师要努力构建充满创新活力的的智慧语文课堂,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快乐,不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独特体验;个体差异;“个性化”作业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和其他学科教学互相融合,和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语文课堂应该充满生气,富有乐趣,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对智慧的挑战,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努力构建充满创新活力的智慧语文课堂,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全身心投入整堂课的学习,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不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一、为学生树立信心, 激起学习欲望

学生的向师性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常以教师的评价来确立自己在别人心中,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价值。 即使学生的自我意识渐渐清醒,他们也常会为师道尊严所左右,教师的一句话, 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都能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痕。所以,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首先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为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我能行”“我可以”“我能成才”“我是人才”“我会越来越好”“我不会失败”的信念,鼓励每一个学生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美国有个小学老师给学生上了这样一堂课:她先让班里的每个学生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都写在一张纸上,比如“我不会认真读书”“我不能积极发言”……那位教师也和学生一起参与了这项活动,也写下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然后,教师让学生把写好的纸折叠起来,有序地投放到讲台上的空盒子里,当然,教师的纸条也投了进去。接着,她带上空盒子和铁锹,领着学生来到运动场最边远的一个角落里,挖了一个坑,把盒子埋在了坑里。最后,她带着学生在“我不能先生墓”前念了一段颂词,让每个人都向他挥手告别。 这堂课给我们的启发无非就是要我们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征服心中那个消极的“我”。 语文课堂中,我们并不需多说什么多做什么,你只需对学生讲句鼓励的话,如“你朗读得声情并茂”“你的发言精彩极了”…… 或递给学生一个赞许的眼神就行。平时笔者还要求学生在上语文课前,利用三十秒的时间,默念“这节课的内容很简单,我都会”十遍,从心理上暗示自己,笔者对学好语文有信心。学生充满了自信心,课堂就注入了挑战性,充满了创造力。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发展学生个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要以人为本,善待每一个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都是正常的。教师首先应该肯定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赞许敢于提出意见的学生,鼓励学生说出探索中出现的错误。对于出错的学生,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寻找出错的原因,从而找到正确答案,这样既保护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又获得了新知。

例如,教学《三袋麦子》这篇课文时,学生知道了小猪、小牛、小猴处理自己那袋麦子的情况后,笔者让学生讨论:你赞赏谁的做法? 为什么?学生一个个把手举得老高。笔者连叫了五个同学都说赞赏小猴的做法,理由说得充分。 渐渐地举起的小手放下去了。就在笔者准备总结的时候,又有两只小手慢慢地举了起来。 一位同学赞赏小牛的做法,理由是虽然小牛最终把那袋麦子吃光了,但是他很节俭,也许他不会种麦子,就只有节俭一些,慢慢吃这些麦子了。不可否认,这是他的个人见解,虽算不上十分正确,却有他的道理所在。另一位学生说这三者的做法他都不赞赏,他赞赏自己的做法:先拿出少量麦子,把它磨成粉,做成自己喜欢的食品,正好在过新年时品尝。剩下的麦子保存好,等春天来临的时候把它们种下地,秋天到的时候照样可以收获很多麦子。 他说得合情合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听完他的做法,我们不禁投以掌声鼓励。像这样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成功地培养了学生创造性个性。

又如,教《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笔者先请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认真揣摩体会,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的学习要求,给了学生自由选择权,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乐于接受,参与的积极性高。在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学后,有的同学用有感情朗读的方式表现,有的用了画画的方式表现,有的还把描写各种鸟的叫声的句子用表演口技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真是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是学生爱好的展示,更是个性的交流。这样的交流、点评,既能够使学生相互受到启发,又能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三、鼓励质疑争辩,引发创造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事实上,质疑最能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答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质疑,互相挑战,展开辩论。

1.抓住课题来质疑

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抓住课题来质疑,既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领悟文章主题。如教学《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时,就可以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有学生提出“理想”和“风筝”是毫不相干的,怎么会把它们放在一起,说是“理想的风筝”呢?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兴致盎然地走进了课文,走近了主人公刘老师。

2.抓住重点词句来质疑

把握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也就把握住了课文的重要内容。比如《烟台的海》一文,作者在总结全文时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有学生质疑,在这句话里,“画”“背景”“舞台”指什么?为什么作者说烟台的海是“画”,是“广阔的背景”,“是壮丽的舞台”?围绕这句话,学生先在小组内展开了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作适当补充。学生抓住这句关键语句,通过质疑,深切地感受到了烟台海的绮丽壮观,了解到了在大海背景下的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把握了文章的主旨:赞颂烟台的海与烟台的人。

3.抓住课文内容来质疑

抓住课文内容质疑,最能激起学生的答辩兴趣,能使学生把文章理解得更透彻,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精髓。例如教《小狮子爱尔莎》这篇课文时,学到课文最后一段,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写内容,再结合自己的感受讨论:“我”该不该把小狮子爱尔莎送回大自然? 同学们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都竭尽全力列出自己的理由,想说服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同时还采用对对方提出的观点大胆质疑的方法加以说服。学生参与这一争辩活动兴趣盎然,在讨论学习的氛围中,既增强了对课文内容的感受,深刻体验了作者的感情,又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培养了合作意识。

四、设计“个性化”作业,充分发掘潜能

作业“个性化”,指的就是还学生做作业的自由。 实践中,笔者把作业分成这样几个部分:基础题(必做),金牌题、银牌题、铜牌题(选做)。 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选择不同档次的题目。这样的设计富有挑战性,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有时,笔者还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然后笔者选择其中的几份供大家参考,要求学生先完成自己设计的一份,然后选择其他同学的一份或几份作业来做。我还常常设计一些综合性的作业,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如学完《西湖》《泉城》《“东方之珠”》等描写名胜古迹、现代化都市的课文,让学生当回小导游设计导游词,创作宣传画和广告语,看谁吸引的游客多, 从而激發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有些课文还设计了表演课本剧、复述故事、诗配画等富有创造性的练习。“个性化”作业,关注了学生个体的差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真正构建了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堂。

语文是迷人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大胆实践,勤于反思,勇于创新,开放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的愿望一定能实现。

猜你喜欢
个体差异语文课堂个性化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英语分层教学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
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体育教学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