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该是真的,美的,自由的……

2019-07-23 03:00刘春霞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三中祥林嫂语文

“老师,您今天讲《兵车行》真的给我很大震撼,听您讲课,我顿时被诗感染了,心居然如刀绞般痛!一点都不夸张,就像犯心肌炎了一样。听您上课我觉得自己感情变得丰富了,我领会到了课文和生活中更多的美。”这是一名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目前在德国工作的三中毕业生写给刘春霞老师的字条。

从教24年以来,刘春霞老师在语文教学的讲台上一直积极努力地探索着,在“求真”“求美”的基礎上努力追求“大气深入又不失活泼自然”的教学风格,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她深信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须要有四大支柱的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这“四性”是教育教学的崇高境界,也是刘春霞老师的终身追求……

我的课堂

著名学者、语文教育专家吕叔湘说过:“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是把原材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可不是这样。农业是把种子种在地里,给它充分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我时常用这个比喻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努力地耕耘着自己的教学天地,将课堂与自己的教学空间培育成一方佳圃沃苑,努力让这里成为适合学生的个性之花盛放的园地。

民主开放的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在参与和表现中张扬

我的课堂永远是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充分张扬着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地想、勇敢地说,让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一名学生在班级教学中散发光芒,如果始终把课堂氛围的弦绷得很紧,弦就要断,很松箭又放不出去,教师作为课堂氛围的营造者必须把握好尺度。

很多年前教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祝福》一课时,在设计教学上,我提出了一个经典的问题:“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当时教学参考资料中“标准”的答案是这样的:“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及封建社会的神权、君权、族权和夫权封建礼教害死了祥林嫂。”答案似乎没有疑问,是大而无当、四海皆准的道理。当时我放弃了比较常规的一问一答式的点拨方法,以开放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理由,自由地对其他的观点质疑。

有的学生说:“凶手是鲁四老爷,因为他是个典型的封建腐儒,整个鲁镇封建势力的代言人,他对祥林嫂的态度把祥林嫂推向死亡。”但马上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一个地主家里,他雇来一个仆人,给她吃,给她穿,给她工资,怎么叫对她好?难道说不让她干活,把她养起来就叫好吗?那不成养老院了吗?这说明并非是鲁四老爷害死的祥林嫂。”还有学生说:“凶手是柳妈以及鲁镇上的平民百姓,因为他们才是社会舆论的主体,是这些流言蜚语害死了祥林嫂。”也有学生表示反对:“柳妈首先是迷信的,她根据自己对神灵的理解,告诉祥林嫂去捐个门槛,避免死后被锯成两段,即使不是好心,但也不是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

也有学生说,“是小说中的‘我支支吾吾的回答熄灭了祥林嫂最后的希望,所以对祥林嫂的死负有直接的责任。”大部分学生并不认这个观点:“小说中的‘我甚至是唯一对祥林嫂怀有同情的人,而且祥林嫂在问‘我的时候已经有死的念头了。”

讨论的热烈出乎预料,我充分地鼓励学生去思考与表达,最后我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我觉得这个故事的悲剧在于,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在按照正常的社会规则在做事,从当时的社会角度来看,没有一个人做的事情是错误的,是不能被当时的社会所不容的。这些正确的行为的结果却使一个人痛苦麻木与最终死亡。所以,每一个人又都是错误的,甚至祥林嫂自己,所有人的行为都是在害人,却又是天经地义的。 这才是作者所要揭露的主题。”说完后,教室里不由自主地响起了掌声。 一堂课,老师的话可以不多,但要给学生思维碰撞的空间,而一次老师与学生思维、学生与学生思维的碰撞,胜过千言万语。

在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人民教育家论坛上,一位就读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曾经的哈三中毕业生作为校友代表发言时讲到:“去年我在美国波士顿交换学习了一个学期,有一次在办公室与投资银行课的教授聊天。他说,‘Jason(我的英文名字),我们学校有很多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你是迄今为止我见过的最活跃、最愿意参与课堂讨论、最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其实大家都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的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北大的课堂上也经常出现老师抛出一个问题,然后不得不靠点名的方式指定人来回答的情况。相比之下,我和三中的一些同学,一直是比较积极活跃的,我想这正是在高中养成的习惯。就如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刘春霞老师,这是我以及我的很多高中同学最喜欢的一位老师,高中时每一节课她都会认真地设计一些独特的环节,让同学们充分参与课堂,而不会特别在意课程进度、课时限制。我们曾经用整整两节课让所有人参与进来,分角色朗读《阿Q正传》,然后在深入的思考后评析人物,以至于毕业后很多人都还记得我扮演的‘老尼姑。我们会在做语言运用题时争先恐后地念出自己的段子,有时确实只为荒诞搞笑,但却让我们真正热爱上了这门本该是‘枯燥的课程。高中三年的语文课堂都是在这样的气氛中进行的,欢声笑语,畅所欲言,老师不会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压制你的疑惑,她会认真地听你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用‘你说的确实很对,很有道理,不过针对这一道题这样的句式鼓励你,让你不致失去兴致……”

语文教学实践可以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尽情绽放的舞台,这会为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差异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让学生的个性在资源开发中发展

教育的目的本是尊重学生的差异,充分挖掘其潜能,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特长,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我看来差异本身就是最好的资源。

之所以课堂上经常能激发出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掀起一轮又一轮精彩的头脑风暴,这一切源于对学生个体和个性的尊重,源于对学生快乐学习语文的追求。我始终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从不压抑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

一次讲《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诵读是重头戏,突然有一个学生举起手问:“老师,我唱出来行吗?”这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但我还是鼓励他唱了。他用类似摇滚风格的曲调唱了其中的一段。在学生纵情歌唱的那一刻,真的能感到那种把心中块垒释放出来的淋漓畅快,我们都深受感染。歌唱完了,我问学生:“唱得好不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我以赞赏的口吻做出评价:“李白当年吟唱《梦游天姥吟留别》,我不知道是以什么样的腔调,但是我知道应该和今天我们同学唱歌时一样的投入、一样的洒脱、一样的豪放不羁,睥睨世俗。”这样的鼓励和赞赏不仅给了学生以充分的信心,还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使得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有价值的生成。这源于作为教者的我们对每个生命的耐心、包容、理解、成全,其实这也应是教育所应有的最基本的立场。

在我的词典里还有更多的与“发挥、发扬、发展学生的个性”的链接。有时我会大胆地发动学生备课,反生为师。在授课前,我会把一些课文中的难点事先分给相应的学生,让他们分头查阅资料,做社会调查,切磋研究。由于学生是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再用自己个性化的口语表达出来,就显得十分生动有趣。这一做法,使学生颇感新鲜,课堂气氛倍加活跃,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个性化,帮助学生发掘、形成和发展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教育就是要把学生蕴藏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

我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有弹性,有张力,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欣赏学生的标新立异,我努力充当着学生创新思维的保护人,努力促进着学生创新个性的发展。

我的“来路”

活泼自由充满灵动色彩的课堂来自老师的设计、引导和驾驭,而这样的功夫绝不是一朝一夕间形成的。在24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笔一画地写出“勤”与“真”,成就了今天学生口中的“我”,笔下的“我”,心中的“我”。

大学毕业刚进三中语文组时,我曾是那么青涩。组里几乎都是资格老、经验足的教师,我深深地感到来到这里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压力。幸运的是我会接触到很多优秀的教师,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压力是可能稍稍放松,就会被轻易淘汰。我深知在这样一所被家长、社会都给予了极高期待的省重点中学里,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这之间绝对不是一个字的距离,我也知道: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语)。于是,根本没有时间去安然享受走进三中带来的荣耀和憧憬,我便默默地低下头去钻研、学习、询问,每天搬着凳子跟在老教师尤其是师父的身后,走进他们的课堂,像一个小学生一样认真记录下他们宝贵丰富的教学点滴,即使再忙再累甚至生病,都去聽课,这一坚持就是3年,3年里我听了1 000多节课。

在不断的听课中,我的知识更系统;在反思后,我的收获更充实;在实践时,我的教法更灵活。1 000多节课,让我汲取了宝贵的营养,积累了丰厚的资料,充进了强大的电量,使得我快速成长,走向成熟,教学前进的脚步也更加沉稳坚定。虽然,当时三中每个学年只有8个教学班,年轻教师极少,竞争激烈,但是我还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拼搏,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得到了组里及学校的认可,顺利步入高三学年,成为三中语文组有史以来第一个直接上高三的青年教师。当时我不但完成了高三超负荷的教学工作,而且取得了优异的语文高考成绩,所教毕业班高考成绩位居全省第一,成功出色地完成了第一轮语文教学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校、同行、学生、家长的认可和赞誉。

做教师应有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深入地研究挖掘教材,广泛地寻找查阅资料,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前提下,不断地超越自我,进行教育与教学方面的创造,这样我们的课才能守本固基而不虚华浮泛,大刀阔斧而不拖泥带水,脉络清晰而不混乱交杂,善导重激而不强塞硬灌,生动深刻而不枯燥肤浅。我们的身上才能像有一股魔力吸引着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课堂之中,格外积极活跃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宽松民主又活泼的课堂处处闪耀着思想、智慧的火花。

尽管工作紧张,我仍满怀热情去读书、听课、交流、赛课、培训、展示、研讨,担任各种比赛评委,完成省市模拟命题工作,承担送教下乡专题讲座,忙得不亦乐乎,也满载一路赞歌。以这样的投入方式面对着或许在别人眼里重复乏味的工作,我的身心一直被滋润,头脑经常被更新,意志不断被磨炼。

在课题研究方面我也一直在钻研,参与主持的多项课题验收合格,也被评为“语文学习素质培养与人的发展研究”课题研究实验工作先进实验教师。主编的《中华古诗文阅读教程(三)》获得黑龙江省重点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阶段成果评比一等奖、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主编的《名校佳作》获得中国教育学会“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组专题著作一等奖。

只有这样不断补充能量,丰富自我,超越自我,我们的生活也才不会单调乏味与简单枯燥,工作总是多姿多彩,生活一片欣欣向荣。

我的追求

作为三中的一名老教师,我也会和一些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关系,从他们身上汲取着青春与活力,也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授给他们。年轻教师在从教之初由于对于教育理解得不深,总会犯一些错误有。位刚入职不久的教师要出一节公开课,课前,她查阅了很多资料,下了很大功夫,设计了一套看起来很“出彩”的教案,拿给我看时,我只问了她一个问题:“上课是干什么?不是展示老师的才华,是给学生引路。多问自己几遍‘学生会得到什么。”后来几经沟通,她不断调整教学方案,不仅上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而且得到了专家组的好评。

大概是因为我的无私、亲和和一点点教学智慧,老师们上公开课前一定要让我听过,才觉得放心。有时我甚至跟上课老师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推敲,从幻灯片背景的色调、一句话的语调到一个动作的幅度。这是在和青年老师一起“蜕皮”,层层蜕变方可破茧成蝶。我也常常跟青年教师讲述自己上公开课的经历,从1998年获哈尔滨市南岗区百花奖赛课第一名,到市级、省级、国家级赛课,再到后来的各种主题活动观摩课、起引领作用的示范课,最多时一学期要上五次公开课,每一次上课都伴随着心灵的煎熬,但只要用心钻研琢磨,经受住考验,你就能够成为百花园中自由起舞的美丽的蝶。

同事和学生们都习惯叫我“霞姐”,之所以有这样亲切的称呼,源于我在不断充实自己学识的同时,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他们,用幽默的语言感染他们,用独具个性的人格来吸引他们。

语文教学这份工作带给我无限的动力与无穷的精力,让我爱得深沉。作为一所重点高中的教师,日常工作非常繁忙,平时不曾有一丝懈怠,曾经即使身怀六甲时,也依然做班任和大家一起拼搏。后来,我主抓高三学年教学工作,同时又带着语文课,承担着繁重的教务、教学工作,经常是新老校区两边跑,但从未落过一节课。有几个年轻的教师刚参加工作,对于早出晚归的工作节奏非常不适应,但当看到我拖着沉重疲惫的身体不停地奔波时,也开始认真地思量自己身上的责任。

为了尽快进入教学状态,每节课前,我总是提前在教室门外等候。为了让每节课都能做到既饱含知识,又充满趣味,我充分备课,研究每位学生的特点,就这样,我的语文课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课间学生乐此不疲地背着诗词、准备着演讲……上课时,教室里总会发出阵阵笑声。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们的语文成绩不断提高。学生们经常说:“能成为霞姐的学生,感到很幸福!”其实,我想说,能成为他们的老师,我也很幸福,他们的青春与活力、奋斗与拼搏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澎湃。

三年前我在校内组建了“哈三中刘春霞语文名师工作室”,带领大家搞课题,作研究,如今,三中语文教研室这个优秀团队有了更强的实力,除了在校内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打造优秀的研修团队,我们也将教研做到了校外。近十年的时间里,我作为市电视台“名师开讲”栏目客座教授,省电视台“高考面对面”节目特约嘉宾等,每年都要录制节目发挥引领作用。我还有幸成为哈尔滨市名优教师送教下乡讲师团成员,被聘为“大兴安岭教师发展基地”培训专家组成员,多次带队到哈尔滨市松北区第八十八中学(现十中)、延寿第一中学、沈阳东北育才等学校讲座,所到之處除倾尽所有之外,还与当地的教师建立长期联系,与有需要的教师随时沟通。近几年多次在哈尔滨市青年教师、市骨干教师培训中作讲座,并且被听讲座的教师评为最受欢迎的讲师。

在教育教学领域,我多年来一直坚定信念:用丰富学识培养人,想要丰厚学生的人生,就要先丰厚自己;用人格魅力打动人,学生只有被你的人格魅力感染,才会对你的课堂着迷;用真诚态度对待人,以“诚”做事,以“诚”为人,是我在教坛耕耘收获丰厚的根本。

猜你喜欢
三中祥林嫂语文
利用和差调换数字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想三中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Creative revisions of Peking Opera
践行“真教育”“大教育”的八年蜕变
——东乡三中发展掠记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