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二磷酸果糖合地塞米松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疗效观察

2019-07-25 06:58梁剑侠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6期
关键词:二磷酸果糖心肌炎

梁剑侠

(河南省禹州市人民医院儿科 禹州4616700)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病理表现为局部或弥漫性炎性病变,主要由流感病毒、胃肠道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感染所致。学龄期及学龄前儿童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主要发病人群,夏秋季为发病高峰期。大多患儿发病前15 d内可出现消化道或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病兆[1]。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典型临床表现有发热、肢体酸痛、呕吐、恶心、心悸等,如不及早治疗,重者引发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严重危及患儿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抗病毒、抗炎、促进心肌代谢、充分休息、营养支持等内科综合疗法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2]。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9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组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1,6-二磷酸果糖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3月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92例,依照治疗方案不,各46例同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各46例。试验组女 20例,男 26例;年龄 1~12岁,平均(6.46±2.67)岁;疾病严重程度:重型6例,中型12例,轻型28 例;病程 4~10 d,平均(6.56±1.26)d;发病前出现上呼吸道感染34例,无明显诱因12例。参照组女21例,男 25例;年龄 1~12岁,平均(6.51±2.59)岁;严重程度:重型5例,中型11例,轻型30例;病程4~10 d,平均(6.62±1.19)d;发病前出现上呼吸道感染36例,无明显诱因10例。两组基础资料(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病程、疾病诱因)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病毒性心肌炎诊疗与护理》[3]中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者;心电图异常者;年龄<14岁者;患儿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无药物过敏史者;(2)排除标准:心功能不全者;先天性心脏病者;心脏扩大者;资料不全者;原发性心肌病者;肺炎等其他类型炎性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维生素E、维生素C,抗心律失常、抗氧化等基础药物治疗。

1.3.1 参照组 采用地塞米松(国药准字H22025945)治疗。地塞米松0.6 mg/(kg·d)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15 d。

1.3.2 试验组 采用以1,6-二磷酸果糖(注册证号H20150004)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地塞米松用法用量同参照组。1,6-二磷酸果糖140 mg/(kg·d)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15 d。

1.4 检测方法 采集两组静脉血3 ml,离心机高速离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儿脑钠肽(BNP)水平,试剂盒由美国酶联生物公司制造,BNP水平正常范围 0~100 pg/ml。

1.5 疗效标准 显效:患儿发热、肢体酸痛、心悸等临床症状消失,S-T段下移、传导阻滞、心脏早搏等异常表现消失;有效:患儿发热、肢体酸痛、心悸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S-T段下移、传导阻滞、心脏早搏等异常表现改善;无效:与上述显效、有效标准不符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 观察指标 (1)观察对比两组疗效。(2)观察对比治疗前及治疗15 d后两组BNP水平、住院时间。(3)观察对比两组心电图改变。显效:早搏改善≥85%,ST-T正常;有效:50%≤早搏改善<85%,T段呈现直立,ST段回升>0.5 mV;与显效、有效标准不符者为无效。心电图改善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高于参照组的76.09%(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BNP水平及住院时间比较 治疗15 d后两组BN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BNP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BNP水平及住院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BNP水平及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 n B N P 水平(p g/m l)治疗前 治疗1 5 d后 住院时间(d)试验组参照组4 6 4 6 t P 2 9 3.9 6±8 7.4 9 2 8 7.6 1±8 6.2 9 0.3 5 1 0.7 2 7 1 2 4.6 4±3 8.4 6 1 8 9.6 2±5 4.6 5 6.5 9 5 0.0 0 0 1 7.3 9±2.2 6 1 9.6 8±3.5 9 3.6 6 1 0.0 0 0

2.3 两组心电图改变情况比较 治疗15 d后试验组心电图改善有效率91.30%,高于参照组的73.91%(P<0.05)。见表 3。

表3 两组心电图改变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属于小儿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尚不确定,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所致心肌细胞及继发性免疫损害关系紧密。临床认为感染病毒7 d内侵犯心肌组织导致机体炎症反应,进而引发心肌细胞损伤;感染病毒15 d始引发机体出现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介导所致心肌损伤,其中尤为突出的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对心肌细胞的损伤[4~5]。故临床给予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抗病毒、抗炎、促进心肌代谢等对症治疗十分必要。

本研究给予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6-二磷酸果糖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3.48%,高于参照组76.09%(P<0.05),提示1,6-二磷酸果糖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疗效显著。心肌细胞受到刺激于活化酶作用下发生裂解,生成活性多肽亦称BNP,并释放于血液中。BNP可作为心衰指标,用于反映左室瓣膜功能、舒张功能、收缩功能状况及右室功能状况。治疗15 d后两组BN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BNP水平低于参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提示1,6-二磷酸果糖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可改善患儿BNP水平,缩短患儿住院时间,促进患儿康复。治疗15 d后试验组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为91.30%,高于参照组的73.91%(P<0.05),提示1,6-二磷酸果糖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可改善患儿心功能。地塞米松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属于机体内源性活性物质,主要分布于心肌及骨肌中,且为心肌组织保护剂中的一种,可增强机体左心室收缩,抑制机体心肌组织扩张,促进患者心律复常,且可明显缓解肺组织毛细血管楔压。此外地塞米松具有抗过氧化作用,可直接将二磷酸腺苷(ADP)转化为三磷酸腺苷(ATP),增加机体能量供应,降低机体氧自由基含量,提高ATP酶活性,拮抗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及钙超载,减轻细胞膜损伤,且可缓解缺氧所致心肌细胞损伤,改善心肌细胞功能[6]。1,6-二磷酸果糖是新兴能量代谢赋活剂,属于三羧酸循环代谢产物,通过同时调整数个酶促反应,提升细胞ATP水平,缓解缺氧所引起的细胞能量不足,促进K+向细胞内流动,维护细胞内环境平衡,增加对缺氧细胞的能量供给,进而有助于缓解缺血心肌所受损伤。有学者研究资料显示,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可明显缩短患儿治疗时间,且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常规治疗方法[7]治疗。

综上所述,1,6-二磷酸果糖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可改善患儿BNP水平及心功能,缩短住院时间,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二磷酸果糖心肌炎
心肌炎患者减少食盐摄入
PARP 抑制剂在BRCA 胚系突变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果糖基转移酶及低聚果糖生产研究进展
二磷酸果糖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HPLC-ELSD法测定不同产地麦冬及山麦冬中的果糖
左卡尼汀治疗心肌炎的临床价值及不良反应观察
1-O-[3-(2-呋喃基)丙烯酰基]-β-D-吡喃果糖的合成及应用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急性爆发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
1,6-二磷酸果糖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肺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
生脉饮联合西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伴快速心律失常2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