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汉族7对遗传性状调查与分析*

2019-07-28 03:01曾繁荣王梓州夏启鑫郑康鹏任家鑫龚文容周兰庭翟立红
生物学通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耳垂拇指汉族

曾繁荣 王梓州 王 娅 夏启鑫 郑康鹏 任家鑫 龚文容 周兰庭 肖 娟 翟立红**

(1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襄阳 441053 2 湖北襄阳四中 湖北襄阳 441021)

人类的很多外观形态特征等遗传性状都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这些遗传性状被称为单基因遗传性状。PTC 尝味、卷舌、眼睑、耳垂、前额发际、手指嵌合及拇指类型等都是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指标,具有比较明显的显、隐性关系。研究表明这些已经确定的遗传性状在上、下代之间的传递遵循孟德尔定律[1]。目前我国其他地区人类的遗传学特征相关研究比较丰富[2-25]。然而汉族作为湖北省人口最多的民族,其人类学和群体遗传学的研究甚少,仅最近几年才鲜有遗传性状相关的研究报道[26-27]。为平衡和丰富我国各地区汉族人群的群体遗传学研究,对湖北地区汉族群体的7 对遗传性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通过调查PTC 尝味、卷舌等7 对遗传性状,计算并进一步分析其遗传特点,可以对湖北省汉族人群遗传性状的出现率和基因频率作出初步判断,进一步探究湖北地区目前遗传性状的结构特点,为湖北汉族群体遗传学结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完善我国的群体遗传学研究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汉族大学生340 名,其中,男生170 名,女生170 名。实验对象身心皆健康、无残疾;年龄18~22 岁,父母均为汉族,3 代以上居住湖北。

1.2 调查方法 遵循随机抽样原则,并依据经典的群体遗传学研究手段[28-30],对PTC 尝味、卷舌、眼睑、耳垂、前额发际、手指嵌合及拇指类型共7对遗传性状进行了调查实验。根据Hardy-Weinberg 定律[11]计算各遗传特征的出现率及显隐性基因频率。调查数据使用Excel 2010、SPSS 17.0 统计软件处理,在SPSS 17.0 中用χ2检验进行性别间的差异性检验。运用遗传距离公式计算不同民族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并利用Mega3.0 软件绘制遗传聚类分析图。

2 结果与分析

PTC尝味、卷舌、眼睑、耳垂、前额发际、手指嵌合及拇指类型等都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具有比较完全的显、隐性关系。PTC 能尝出味的为显性性状,味盲为隐性性状;可以卷舌的是显性,不能卷舌的为隐性;俗称的“眼皮”即为眼睑,其中,双眼皮为显性,单眼皮为隐性;耳垂向下悬垂明显的为显性,否则为隐性;前额发际呈“尖”形的为显性,“平”形为隐性;左、右手指相互交叉即为手指嵌合,为较明显的不对称行为,右手拇指在上,且比较自然为显性性状,反之为隐性性状;拇指不能外展的是显性性状,可以外展的为隐性性状。

2.1 湖北汉族7 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及其性别间差异分析 卷舌、眼睑、耳垂、前额发际及手指嵌合的隐性基因频率高于显性基因频率,分析在这5 对相对性状中显性表型中杂合子数量较多,而PTC 尝味、拇指类型与之相反,这与宋洁等[5]报道的结果大部分一致,前额发际(χ2=5.30,0.01<P<0.05)和拇指类型(χ2=5.30,0.01<P<0.05)在性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武红艳等[9]、赵文婧等[6]报道的结果一致,其他5 对单基因遗传性状在性别间分布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1。

表1 湖北汉族7 对遗传性状的出现率、基因频率

2.2 湖北汉族单基因遗传性状的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 在湖北汉族的7 对指标中,拇指类型与前额发迹(χ2=6.0735,0.01 <P<0.05)、手指嵌合(χ2=6.4609,0.01<P<0.05)均有显著的 相关性,与卷舌(χ2=8.2363,P<0.005)有极显著相关性。此外,耳垂与眼睑(χ2=9.6912,P<0.005)也具有极显著相关性,7 对遗传性状中仅PTC 尝味无任何相关性,体现其具有良好的遗传独立性(表2)。

表2 7 对遗传性状间各组合样本量及相关性分析χ2 值

2.3 与其他地区汉族遗传性状的隐性性状出现率的比较 湖北汉族PTC 味盲出现率处于较低水平(9.41%),比我国平均的味盲(8.28%)略高,但远低于福建[8](26.97%)、黑龙江[5](11.26%);非卷舌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福建汉族[8]最高(37.03%);单眼睑处于较低水平(29.41%),仅比湖南(15.98%)略高,河南>黑龙江>福建>湖北>湖南;无耳垂(29.12%)处于中等水平,河南>湖南>湖北>福建>黑龙江;前额发际(“平”)处于最高水平(76.47%),湖北>河南>福建>河北>湖南;手指嵌合左在上(37.94%)处于中等水平,福建>河南>湖北>湖南;拇指外翻处于最低水平(23.53%),湖南>福建>黑龙江>河南>湖北。在这7 对遗传性状的隐性性状出现率与其他地区比较中发现,无明显的地理区域分布趋势(表3、表4)。

表3 湖北汉族与其他地区汉族隐性性状出现率的比较(%)

表4 湖北汉族与其他地区少数民族隐性性状出现率的比较(%)

2.4 与其他地区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隐性性状聚类分析 通过计算湖北汉族、福建汉族[8]、河南汉族[9]、黑龙江汉族[5]、湖南汉族[20]、湖南侗族[7]、宁夏回族[2]、贵州仡佬族[22]、贵州土家族[22]共7 省汉族、侗族、回族、仡佬族、土家族5 个民族之间的遗传距离,并利用Mega 3.0 软件绘制相应的遗传聚类图(表5、图1)。结果显示,河南汉族与福建汉族和贵州仡佬族首先聚类。

表5 湖北汉族与其他地区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遗传距离

图1 我国7 省5 个民族的遗传性状聚类分析图

3 讨论

PTC 尝味、卷舌、眼睑、耳垂、前额发际、手指嵌合及拇指类型等7 对遗传性状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遗传上具有较为完全的显隐性关系。7对遗传性状中,仅PTC 尝味无任何相关性,体现其具有良好的遗传独立性。关于拇指类型、耳垂、眼睑的遗传性状相关性报道较多,在已发表的报道中,湖南苗族[18]、湖南汉族[20]、贵州水族[21]、贵州苗族[23]均存在相关性;湖南汉族中耳垂与眼睑并无显著相关性,本文结果与之有较大不同,表明湖北汉族遗传特征的相对独特性。性状间相关性体现了基因的互作关系,在湖北汉族的7 对遗传性状中,仅有拇指类型与其他3 项性状显著相关,其他的6 对彼此关联较小,因此,可以表明这6 对遗传性状之间无明显的基因互作关系。

河南汉族与福建汉族和贵州仡佬族首先聚类,由此可见,河南汉族、福建汉族的单基因遗传性状的分布情况和贵州仡佬族极为相似;湖南侗族与湖南汉族合成一支,而与湖北汉族相差较远,究其原因可能是历史迁徙、生活习俗、民族间通婚及混居等,造成湖南侗族与湖南汉族基因频率接近,而地域隔离使其与湖北汉族基因频率较远;湖北汉族与黑龙江汉族的地理距离较远,存在地域隔离,说明二者亲缘关系比较远,然而湖北汉族与黑龙江汉族的遗传距离(0.0998)最近(表5),又表明二者亲缘关系较近,这可能湖北的远古民族与黑龙江省属于同一种族群有较大的关联(黑龙江省大部分的远古民族由长江、黄河流域的远古民族迁移而来)。

总之,同一种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在同一民族中分布有较大差异,在不同地区中也大有不同,这些可能与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民族间文化融合及世代混居通婚等有关。某些地区的汉族群体与其他民族的遗传性状出现率接近,表明了这些民族地理位置与血缘关系成一定的正相关[15](同一地区易发生血缘融合,逐渐地改变民族成分)。本研究通过对湖北汉族大学生进行遗传性状分析,为湖北目前汉族群体遗传学结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为其他地区的民族遗传性状研究提供参考,丰富我国的群体遗传学研究资料。

猜你喜欢
耳垂拇指汉族
RANTES及其受体CCR5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在昆明汉族T2DM发生中的交互作用
降落伞(翻绳)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拇指姑娘
耳垂有什么用
耳垂有什么用
耳垂有什么用
有趣的拇偶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汉族和维吾尔族心肌梗塞患者心肌酶活性测定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