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相信点什么才好活下去

2019-08-02 13:01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李泽厚宗教信仰复活

宗教信仰与人生意义

以前总以为科技和文明越发达,宗教信仰会越减弱,其实不然。宗教原是作为群体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来自社会群体为维护自己族群的生存延续而产生,宗教社会学对此有大量的研究论证。

但现当代以来,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偶然性急剧增大,个体愈益感到命运不可预测和难以掌握,宗教信仰作为个体掌握命运、规划生活的需求便日趋突出。

而物质文明的畸形发展,人们感到精神生活的苍白贫困和无可寄托,对人生意义、生活价值以至永生不朽等等的探寻追求也大为增强。其中,所谓的“追求不朽”就包括了怕死的因素。现代生活使个体生存意识突出,怕死也越来越突出。

总之,人活着怕死、难以掌握命运和探寻人生意义,这三点使宗教信仰在今天越来越强大、浓烈。虽然因社会、政治、文化传统的差异和变化,宗教信仰的形式可能改变,具体宗教信仰可能更多样更分散,但人觉得相信点什么才好活下去,才能活得更“踏实”,却可能越来越普遍。

有如乌纳穆诺所说,“信仰上帝首先是渴望有上帝存在。”有“上帝”存在,你才感到你的生活、生命、人生有意义、有保障、有嘱托、有依归。

维特根斯坦说:“我们可以把上帝称为人生的意义,亦即世界的意义。”“祈祷就是思考人生的意义。”“无论如何,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有所依赖的,我们所依赖者则可称为上帝。”这个上帝,可以是耶稣基督,真主安拉,佛祖菩萨,其他众多神明。

“不朽”观念与“怕死”

宗教是种社会现象,起因并非个人怕死,而是群体生存的需要。就个体心理说,人们追求各种不朽,从最简陋的肉体复活到最精微的灵魂拯救和名声不朽,如中国传统的“三不朽”,又都有这“怕死”因素在作底色。

死亡逼出了存在,逼出此在来敞开存在。人都有死,却希望长生。“活下去”是一种比食、色还要强大的动物本能。当这动物本能呈现在人的意识层面后,便产生了“不朽”观念。

人生本渺小、有限,追求去接近或投入那个永恒、无限便成为人们不断思索、感叹、追索的课题。

就中国说,“物—志—礼—乐—哀”(郭店楚简)的深沉理论,欢乐中不断提示死亡的汉代宴席挽歌,古诗十九首中“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万岁更相连,圣贤莫能度”的感慨万千和无可奈何,魏晋名士“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服药行走追求长生而不断失败,都表现得十分鲜明直接……

儒家不谈生死,便使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埃及有大量木乃伊追求复活。基督教说人有原罪必须死亡,信神才能得到灵魂不朽甚至肉体复活。

所有这些,也是围绕着死亡问题旋转。但真能解决问题吗?仍然不能。(节选自李泽厚《关于“美育代宗教”的杂谈答问》,2008年4月)

猜你喜欢
李泽厚宗教信仰复活
李泽厚的哲学探索与心灵世界
巨人复活转
论李泽厚的“实用理性”概念
黑足雪貂复活记
冷冻人复活后会怎样
被人痛骂后如何满血复活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李泽厚老师升级太快?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