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自己的主角
——访攀枝花市实验学校“阳光教育”实践

2019-08-02 15:22汤成米周春伦供图攀枝花市实验学校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实验学校阳光学校

本刊记者_汤成米 周春伦 供图_攀枝花市实验学校

从成都到攀枝花,至今未通高铁。听当地司机介绍,由攀枝花至昆明的铁路复线预计今年下半年通车。这条预计2022年正式成型的成昆铁路复线,也是攀枝花自“三线建设”以来的变革之路。

因此,当记者辗转14个小时来到攀枝花市实验学校,不禁在想,是什么样的力量能使这所学校突破交通不便、资源稀缺之困,成为当地“素质教育窗口”,更是以“阳光教育”享誉攀西,成为《中国教育报》盛赞的“西南教育新品牌”?

当郭光恒校长带领记者参观一番校园后,这个疑问被打消了。国学广场、艺术长廊、3D打印、车床创意加工实验室……到处都活跃着孩子们阳光成长的身影,这所地处西南小城的学校,处处体现着超越性的办学思维。

正如郭光恒所说,要让“每一个生命充满阳光”,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自己的主角。这是无论处于哪个地区的学校,都要面对的普遍问题。而对攀枝花市实验学校,这首先是一群教育人超越自我的故事。

“像针一样突破”

回忆当初调任实验学校时,郭光恒用了“突破困境”“艰难复兴”来形容当时的变革。其中最重要的突破口,就是提升教学质量,注入办学活力。

所谓“突破”,其实是“不得不变”。2011年,郭光恒受命成为攀枝花市实验学校校长,与此前在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校所任年级主任一职相比,面对的学生数量从1000人迅速扩大至5000人,但这还不是最严峻的考验。

在接手学校之初,郭光恒内心即有一种深刻的责任意识,他常说一句话,“教育者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学校为市直属九年一贯制学校,坐落于攀枝花中心区域,自1978年建校始,已有近40年历史。2011年,正如攀枝花蓬勃发展的经济一样,学校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如何才能不辜负家长的信任?用他的话来说,“孩子们的父母都在为攀枝花发展而努力,我们的责任就是办好教育,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必须要成为这个地方的窗口学校。”

而最现实的问题是,学校此时已走入了改革关键点。当时实际情况是全校仅有60余人能升入当地省一级示范性高中,参考人数为600人。郭光恒不无忧虑,“十分之一。这必然影响学校口碑,进而造成信任缺失,生源流失,恶性循环。”

郭光恒谈到当时的状态,“很着急,压力很大”。当时,所有学生的成绩都在他一个人的电脑上,从分析数据到指导课堂教学,亲力亲为。甚至不顾情面,开教职工大会,将教学成绩不理想的老师挨个点名,充满“火药味”。

“教学”成为了所有工作的重心,他对老师们讲,“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像针一样突破,而不是拳头”。

经典诵读成为注入办学活力的突破口

眼前的郭光恒气质儒雅,很难想象,实验学校是如何“闯”过那段艰难时期的。“再不‘变’,就活不出来了。”

经典诵读则成了注入办学活力的突破口。学校为一至五年级学生选择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等蒙学经典,六年级则读诗经、唐诗宋词等,看上去是宏大的设想,实则切入点极小,郭光恒算了一笔账,“每篇文章只有1000字,哪怕每天读10个字,一年下来,除开寒暑假,至少也有2000字以上。”

诵读时间相对固定,对于老师来说,有利于快速形成教学常态。学校推行经典诵读时,正逢国学大赛风靡全国,学校便组织参加各种国学比赛。2012年,学校在全国国学知识竞赛中获先进集体奖,“那时候大家精神就有点起来了”。

以此为撬动点,教学活动不断丰富起来。除诵读外,老师们不断去寻求更有趣的授课方式,诸如“飞花令”“诗歌传唱”等等,一时间,学校阅读氛围转浓。

现如今,《三字经》《千字文》《论语》诵读等校本课程逐步成型,红领巾国学社团已成为全国优秀社团,而校园浓郁的文化建设与卓越发展,更是为学校赢得了2018年首批“全国文明校园”的称号。同年学校还荣获CCTV“青少年国学大会”全国总决赛城市对抗赛冠军。2019年,学校又被四川省精神文明办公室授予“四川省经典诵读传习基地”称号(全省仅10所)。郭光恒说,“推行经典诵读,对孩子成长有着重要意义,目前的情况是不仅没有加重孩子负担,而且让我们的孩子更有内涵,更加自信,一系列荣誉的取得,就是最好的见证。”

但在郭光恒看来,经典的介入,不止是简单的掌握文化知识,更是为孩子成长植下鲜明的中国根基。

他谈及自己的切身体会,彼时女儿在实验学校读二年级,一次他出差回家,妻子问女儿最想对爸爸说什么,孩子带着稚气,背起了《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说自己好想爸爸,今后一定要做一个在家孝敬父母,在学校认真学习的好孩子。经典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让郭光恒十分欣慰。

这让郭光恒再次坚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我们中国延续几千年,为什么幼儿开蒙时期要读经典?”在他看来,经典诵读就是直指阅读的核心,在孩子们心中植下智慧的种子,对人的生命质量产生深远影响,“不需要过分讲解,因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理解”。

这对于之后“阳光教育”的形成,更像是一个引子。2011年,学校提出创办“阳光校园、书香校园、成功校园”,其中,“书香校园”就发源于此。更深的影响是,郭光恒对“阳光教育”本质的理解,“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质量,让每个生命都充满阳光,都能更好地适应无法预知的未来”。

阳光教育应运而生

第二年,学校考入省一级示范高中的人数上升到了132人,这个数字让全校人眼前一亮,但郭光恒并没有就此感到轻松。

大概与他曾任教的历史学科有关,他更愿意用一种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来到这所学校,首先尊重这个学校的历史”。1978年,出于城市发展建设需要,一批学校建了起来,其中就包括实验学校,“它本身应该是一所充满阳光,比较活跃的学校”。

因此,郭光恒首先摸清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和现状,将全国乃至世界众多名校办学思想进行了认真的学习研究,总结出问题症结,“第一是办学思想不明确,第二是办学目标模糊。大家没有方向,小学部与初中部相互埋怨,归根结底,还是思想上出了问题。”

那么学校当时的发展理念是什么呢?“在多年的办学积累下,学校已形成一些特色,但却很少有人能将办学理念说得出来,这实在说不过去。”

学校植根攀枝花,而这座城市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阳光。“阳光”也符合儿童的成长特点,基于此,阳光教育也就注入了“健康、快乐、自信、大气”的特质。

在这样的思路下,“阳光教育”的形成可以算作必然。但我们还要继续追问,“阳光教育”的核心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升学考试吗?

不,这还只是面对当下教育现实的一个起点。

2011年,那时为片面追求成绩,罚抄现象较为普遍,几遍、10遍、20遍,有的老师觉得很自然。但郭光恒校长内心很震动,“这样落后的方式,绝不允许存在于我们学校。”

这个事例大概能回应郭光恒对“阳光教育”的设想——“单纯抓文化课成绩,孩子的成长只会苦不堪言。教育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厨房’是成绩,但‘厅堂’意味着教育者要以更深邃的眼光,创建更加适合孩子、更加适应未来的教育。”

国学风采展示

软陶以其好造型、易上手,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创造力

成体系的阅读,对孩子的发展是“浸润式”的

老师们也受益于学校的书香氛围。图为“曙光书法工作室”,以供老师业余时间练笔

“以人为本”的阳光理念呼之欲出。2011年底,学校在充分挖掘30多年办学底蕴,集多位教育专家和全体教职工的智慧之上,结合“阳光花城”的地方特色,正式提出“阳光、品质、未来”的校训和“书香校园、阳光校园、成功校园”的办学理念。而在当时的攀枝花乃至西部教育界,关注生命质量的教育理念尚处萌芽阶段。

在此之后,学校以“阳光”为文化核心,提出了阳光德育,也诞生了阳光课堂、阳光课程、阳光活动等既符合学校实际,又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这对实验人来说,是“慢慢突破思路的过程”。

郭光恒始终关注一个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直到此刻坐在记者对面,仍然不断谈到学校系统性建设的不足。在他看来,这背后关系着学校的发展方向,而只有明确方向,才能在微观层面联动教师、成就学生。

阳光教育,“不是刻意去做什么,而是在教育教学遵循成长规律中的自然流露”。

以阅读体系的搭建为例。学校的探索逐步成熟,已形成多种校本教材,总体上包括国学和阅读拓展两部分,前者以诵读、诗歌传唱、主题课、文艺汇演等方式呈现,后者则从低段到高段形成了各具特色又层层递进的完备体系。

成体系的教学,对孩子的发展是“浸润式”的。杨渝老师是语文年级组长,也是六年级的班主任,她的班级几乎完整经历了从低段的绘本阅读到中段的群文阅读,再到高段的整书阅读这一过程。她很敏锐地察觉到孩子们的变化,“听、说、读、写,语文的工具性全部可以由阅读呈现,但这只是学生能力上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他们从深层次阅读中获得成就感,并愿意通过学校提供的平台把它展现出来。”

初中部语文老师姚丽也明显感觉到,“现在的孩子不但爱阅读,还更愿意展现自己”。她自己的孩子也就读于实验学校小学部,最令她印象深刻,那段时间孩子准备参加诗词比赛,中秋节的时候,自发地在窗前背着手吟诗,“文字对他心灵的浸润,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

老师个人也在学校大环境影响下成长起来。杨渝感受最深的是学校的书香氛围,郭光恒常与老师们交流思想,共同探索;甚至还在学校六艺馆特意开辟了“曙光书法工作室”,供老师业余时间练笔,“大家就这样慢慢地被带动起来”。

姚丽老师谈到个人如何从团队受益,“我们从2011年开始提阳光教育,之前可能你个人有一些想法,但不会很成熟、很系统。个人理念的成熟必须要依靠大环境,大家都来做这件事,你才能朝这个方向去做。”

让整个学校“活”起来

如果说经典诵读指明了阳光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那么学校在艺术上的突破则深化了阳光教育的内涵,赋予其生长力。

2016年,郭光恒向老师们提议,像北京十一学校一样办一个狂欢节,当下哗然,“5000人,安全压力太大了,怎么搞?”但郭光恒认为,相比困难,他更希望“让每个孩子都能展现自己”。当天,操场上的舞台被撤掉了,跑道是看台也是舞台,孩子们在100多个项目中开心了一下午。这是学校第一次“没有观众”的艺术节,如今已延续为传统。

但郭光恒深知,要打开老师们的紧绷状态,还需要在各个层面付出行动,最重要的是,“打破神秘感,让他们知道没有什么不可能”。

率先取得突破的是软陶课程。软陶好造型、易上手,经过烤制后,与陶瓷硬度一致,用途广泛,关键是,“能激发孩子创造力”,这让郭光恒一眼相中。软陶课程果然引发一阵风潮,授课老师李平说,她的生活完全被软陶“占领”,每天带着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在学校的软陶创意坊里,陈列着孩子们的设计,既有多肉植物、小挂件等充满趣味的小作品,也不乏有在省上多次获奖,制作稍显复杂的工艺品。

2016年下半年,攀西首家创客空间在学校落地,诞生了第一件粗糙的3D作品。学校资源有限,但在上级领导、爱心企业的支持与帮助下,前后也投入了10万元。之后无人机流行,学校更是尽全力配备。郭光恒说,“实验学校的大气就在于,在这里读书的孩子,你的见识要和别人不一样。”

“艺”,狭义即为人们熟知的艺术课程或活动,但广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艺一体”。“游于艺”,是君子自我修养的重要组成,放在今日,即是指综合素质、核心素养。

而“艺”更大的作用,还在于拓展思路、拓宽眼界。用郭光恒的话说,做艺术课程、创新教育,“要的是一个引领,让师生在其中激发创新意识,从而让整个学校‘活’起来。”

这种活跃的氛围迅速激发了学校课改的活力。

由于地处偏远,学校在改革上有一定局限,首先就体现在信息滞后、师资不足、经费紧张上。但郭光恒认为,“其实更大的阻力来自我们自身。”他率先引入发达地区的教育理念,并迅速行动起来,“对的事情就不需要瞻前顾后,而是立即行动”。

2016年3月,阳光课程选课走班全面上线,小学和初中共开设了62门校本课程,学生将突破传统班级限制,自主选课,走班上课。特殊之处在于,基本完全依托本校师资。

孩子们在创客空间

软陶创意工作坊

实验学校尤为注重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杨渝老师回忆起当时开课的场景,“老师们都觉得很新鲜”,兴趣调查表发下来了,她一口气报了一串意向,十字绣、折纸……最后在教务处建议下,开设了最契合她的一门课——文学鉴赏。杨渝说,“学校用老师的爱好,很巧妙地搭了一座桥,这大大消除了畏难心理。”

在实验学校,尽管资金并不宽裕,但老师申报课题、外出学习交流仍然被鼓励、支持,在这样的环境下,老师的潜力被挖掘出来。现在,杨渝正与志趣相投的老师共同研发“群文阅读”“随课微写”,“感觉做事情越来越顺,老师们都愿意去钻、去做。”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并不总是那么顺利。2015年,攀枝花市课改样本校名单公布,却没有实验学校的名字,但这恰恰让“大家都憋了一股劲,也进一步推动课堂改革往前走。”那一年,也正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全面起步的一年,唐勇副校长主导的“导、学、展、讲、练”阳光课堂在全校推行。经过4年的艰难探索,2018年,“阳光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荣获四川省第六届普教教学成果二等奖。

目前,学校正开始着手探索阳光课堂实践的推广与运用,把“阳光课堂”在凉山、甘孜、阿坝、攀枝花市乡镇学校中进行实践,为教育均衡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回首这一过程,郭光恒感慨,“‘走出来’之后,真的就能释放学校发展的蓬勃动力,老师、学生的智慧和激情都会被调动起来。”培养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少年

从2012年,学校升入省一级示范高中人数开始突破100以来,就一直保持着七年的持续增长,现在,基本能达到近一半学生上一级示范高中,其余上二级示范高中。近年来,学校周围新建了四所学校以分担压力,但实验学校只减少了1000名学生,这再次说明了当地家长的认可。

但这只是看得见的部分。对于郭光恒来说,他更在意的是看不见的部分,“有一个说法,我们学校出去的学生,后劲是最强的,这就是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初中部任教多年的姚丽老师对这点感受尤深。她上一届毕业的学生刚刚步入大学,最大的体会是,“这些孩子不仅仅是只会读书”。

在她的班上,多数是被称作“中等生”的孩子。姚丽用“幸福”来形容这些学生的学习生活,“朗诵、演讲、小品表演、辩论赛、模拟法庭……甚至把上课时间也拿给他们做这些。”

而这一批孩子,也取得了不错的中考成绩。有学生读高中时,还常常回来跟姚丽开玩笑,“姚老师,我们很多人都当‘官’啦”。“他们有的是支部书记,有的是班长,在学业压力那么大的情况下,依然能平衡好自己的时间。这些还保持联系的孩子大多都考上了重点大学。”姚丽笑着说。

“正是因为我们在小学、初中时,给了孩子更多的时间,让他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平衡自己的生活,他之后才有在这些方面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把孩子的时间占完,精力用尽,像拉弓一样,拉得太满,那么他绝对是后劲乏力的。”

因此,再来看学校于2016年提出的“培养有中国根基、世界眼光的优秀少年”的育人目标,就不难对它下“超前”的判断。

2017年开始,学校也从区域的激烈竞争中慢慢退下来,“一是拼得太累,二是要拼出问题。”在郭光恒看来,这背后就是思想与技术的差别,“文化知识层面的学习不可少,但在快速变化的当今社会,我们更多的是要给予孩子适应未来的能力。出于地理限制,很多人的思维打不开,但孩子的思维一定要打开,要给孩子一个天马行空、随意驰骋的空间。”

而“中国根基,世界眼光”还有更深的用意。作为攀枝花教育工作者,郭光恒深感地域对一个人的限制。但他更想到: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孩子们应该怎样去建设未来社会?“我希望我们的孩子要学会改变与创造,而不仅仅是适应。中国根基、世界眼光,看似很大,其实首先就是把每一件事做细、做好。”

他回忆起自己的教学经历,曾有一个班,临近毕业,几乎全班同学都写下,“感谢老师教会我怎样爱国”。他还有特别感动的时刻,2001年,中美南海撞击事件发生,也是这个班级,每人自发写了一篇文章,抒写自己的感受。郭光恒说,“这就是文化自信、教育自信,看上去很遥远,实际上是很小的事情,就是做好你自己。”

在学校新一轮的发展计划中,培养“大国公民”被提上日程。在实践上,教育者却还要“回到教育的原点”,“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围绕核心素养,发自内心地去尊重孩子、发展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郭光恒常问学生两个问题:第一,今天快乐吗?第二,今天读书了吗?

他的想法很简单,“我们学校是九年制,相当于人生的十分之一,如果这几年不快乐,麻烦就大了。而一个人只要心怀阳光,自强不息,肯定就能过得幸福、充实,这就是人生的一种格局。”

猜你喜欢
实验学校阳光学校
浙江省杭州春芽实验学校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清远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2021年招生简章
走,出发!
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
新乐市实验学校书画作品
走在阳光路上
学校推介
三月,乘着阳光出行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