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么达成读经教育的平衡

2019-08-02 15:16讲者吴梅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读经体制老师

讲者_吴梅

教育理念的背后是实践,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必须达到“一个基础和创造的平衡,自由和纪律的平衡,德性和智性的平衡”。在吴老师看来,这是包括读经教育在内的所有改革者仍需反思和探索的核心问题。

“很多时候慢就是快”

我一路走来的历程和思想发展,是从多元混乱到中正平和。

我已经不是媒体人了,我和先生办了一个周末读经学堂——允元小学馆,到现在做了差不多4年。

“允元”二字,出自《尚书》:“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敦德允元。”意思是,我们要有厚的德行,应该信任仁人。“元”有最高的善的意思,我们赋予学馆的含义,就是信任那最高的善。

在创办学馆之前,我长期服务于媒体行业,做过电台主持人、编辑、记者;大概2010年,协助朋友创办了《时代教育·教育家》杂志。正是那时,我和读经相遇了,这直接改变了我以后的人生轨迹。

我的身份可能特殊一点,介于读经界和非读经界之间。因此视角比较特殊,我站在两者之间,可能多少能起到一点沟通作用。

读经界以外的人,其实对读经不太了解,会有很多误解,或是偏正面、歌颂的,或是负面、批判的。批判的人会觉得这件事完全不可理喻,是害人。但歌颂的,也不见得真了解,可能只是存着一些浪漫想象。读经界的人呢,也许不太了解外面,有时会陷入固定思维,很难平心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

其实差不多十年左右,我跟我先生基本处于零社交状态,婉言谢绝了很多讲座或节目邀请。我觉得人们可能当时听得很激动,过后就忘记了,我们很难通过这种浮光掠影的方式来影响人们。

所以觉得,还是踏踏实实做好一个学堂,教出一批孩子,这就是对读经最好的宣传。可能有些朋友说,这样做太慢了。因为一个人的成才需要时间,等你们这批孩子成才了,很多孩子都被耽误了。我觉得其实不慢,因为很多时候慢就是快,有时我们太急切了,反而适得其反。

从媒体人到教书先生

允元小学馆的读经课堂

首先,我自己是读西方书长大的,四十岁之前几乎没读过中国书。我大学学哲学,思想很“西化”。上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过反省传统文化的热潮,我也深受影响。我觉得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就在于传统。

这样的思想状态一直持续到2010年,从20岁一直到40岁。关于儿童教育,那时我持一种很坚定的所谓“爱他就给他自由”“让孩子快乐成长”的立场。我的孩子基本上就是这样放任长大的……

我看了很多教育书,比如《与孩子的天性合作》《爱和自由》、卢梭的自然教育、赏识教育、蒙特梭利、华德福、卢安克等等。我迷信的一些话也很有意思,比如“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教育就是爱和自由”“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等等。现在回头看,这些美妙的话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蛊,它并不见得是真相,而是用某种美好的、貌似真相的东西来蛊惑你的心智。

比如我们追问一下,什么叫“他自己”?他突然兴起要学钢琴,学了几天,又厌烦说不想学了,这两个人自己到底哪个是“他自己”?

什么叫孩子的天性?是“习性”,还是“天命之谓性”?

什么叫自由?自由和纪律是什么关系?自由和放任是什么关系?

最后,你给孩子的自由可能就变成了放任,你让他活成的“他自己”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的“他自己”,非但没获得自由,还成了被“习性”奴役的对象。

这时,我通过“灵智学”接触到了西方的灵性传统,又转到印度的灵性传统,找到了我们自己的灵性传统,整个过程我体会到了一种真正的自由和解放。真是非常惭愧,我学了4年哲学,读了那么多学术书,反过头来,发现我们传统的智慧居然达到了这么高的程度,一点儿也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可能还超越了他们。

在《教育家》杂志的经历,让我看到了现实的教育。我到过很多学校,去课堂听课,也跟校长、老师、专家们交流,这都给我另一个方向的思考。

之前,我是非常激烈的体制教育批评者,但现在,我发现体制教育有很多值得保留的经验,应该公允地看待。

吴梅老师的先生在给读经班孩子们开班会

首先,西方的精英教育是在私立学校,而我们的精英教育是在体制学校,老百姓都可以去,体制教育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公平。第二,体制教育在极大范围内普及了教育,使文盲率大大降低,国民素质得到保证。第三,体制教育非常重视基础训练,培养了大批中坚力量。中国近几十年的崛起,如果没有这些人,是不可能达成的。

但是,从教育目标看,体制教育的确太功利了,严重偏于智性,忽视德性。唯分数论是很糟糕的。教学内容不平衡,文科教育太浅,工具化严重,理科教育又一刀切。这都造成整个体制教育的效率非常低。

那我们怎么去达成教育的平衡——一个基础和创造的平衡,自由和纪律的平衡,德性和智性的平衡?

2011年,在采访中,我了解到季谦先生(王财贵)的读经教育理念。这对我是一种很大的冲击。其实,如果没有之前种种困惑,我肯定不会那么快理解季谦先生。尤其他说到人类实践理性和思辨理性的两种区分。

我们在近代教育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把两种理性混为一谈了。像语文教育这些根基性教育属于实践理性,需要酝酿,很早就给孩子;而思辨理性,如数学、科学教育,是需要一步一步来的,因为它有结构,不可能从1楼直接到5楼。

我意识到,读经教育如果做好了,从理论上是可以做到平衡的。

“我们怎么达成教育的平衡”

我就跟先生就开始读经了,完全照季谦先生说的,一遍一遍地读,读满五遍画一个正字。

我真切体会到,如果想真正进入经典,必须得用读经的方式。不疾不徐,不慌不忙,一遍一遍,慢慢水落石出。随着句子的熟悉,渐渐进到心里,有了它自己的生命。这时再看注书,我们就会发现那些句子现出了惊人的光芒。

你会不断从中体会到新的含义。当你经历一些事情,它就突然跳出来洞穿你,那种感觉真是很难形容的快乐。我们酝酿了整整四年,才开始办学堂。

之所以做周末班,也是希望自己能有时间读书。好像是我们自己学习的快乐太多了,收获太多了要满出来了,我们很希望能把这个感觉分享出来。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很慎重,用五天时间准备两天的课,用五天的收获灌溉两天的课堂。我们给孩子的第一本书是《论语》,之后是《大学》《中庸》《孟子》,读完四书,才读《老子》《庄子》等。

有些学堂从《大学》开始教也挺好的,因为《大学》更好教、更好背诵。《论语》比较困难的地方,在于有很多“子曰”,小孩子很容易背差了、背串了,受打击,但是好在有人物,有故事,有对话,孩子容易产生亲切感。

《论语》的句式很复杂,小孩受了这种训练,再去学简单的就很轻松。下学期我们准备开设《孝经》《弟子规》班。这应该是我们四年教学实践比较重大的反省。

表面上,我们貌似在激烈批评当代教育的偏颇,但反省自己,其实依然没有摆脱这个倾向,还是把智性放在前面了。比如,我们看重识字、理解、背诵等等。

这些没错,但如何更早、更好地让孩子打下德性的基础?把第一步养正了,走正了。《弟子规》要怎么教是考验人的。

刚办小学馆时,我们几乎没有解经。但随着学生长大,读的东西积累了,也会增加一点讲解。但讲解不是为了让他们理解,因为他们太小了,而经典的意思非常深厚。讲解是为了增加他们学习的亲切感,他们知道一点点,满足了求知欲,就愿意继续学。

你会发现,他们再大一点,可以讲一些道理时,这些话确实会指导他们做人,是可以讲的。上学期,我们一个大班开始正式解经,上午三个小时,一个多小时诵读,第二节课后半节开始解经。从《论语》开始,每次就三、五句,提前让他们预习,在课堂上发言、讨论、补充,最后再由先生深化。最后三十分钟,读《说文解字》,增加一些文言短文阅读,文言写作等。

关于识字,我们不会花很多时间。每次只要花十分钟,提出五六个高频字讲一下。我会建议家长回家做字卡,跟小朋友一起剪纸,一起画,一起写。每次闪读几分钟,坚持积累,就会发现,小朋友认字量很惊人。

我在课堂上带小孩写字,不要求笔顺,其实是画字,帮助他们识字,培养他们对汉字的敏感,训练观察能力。我们发现,低幼段的小朋友,有时不是不愿专注,而是没有专注的能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辨识能力没发展。我写一个字,他在书上找不出来。他看东西是一片一片看的,不是一个一个看。训练画字会让他辨识能力增加,专注力也就会增加。

经过一两学期,小朋友至少能识读两三百个高频字,就具备了初步读写能力。知识世界、智力世界就对他们打开了大门,课堂也会高效起来。

我建议,我们办学的人,步子走得慢一点,学堂不要急着扩展。师资不易,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孩子,是很重要的。好老师需要时间培养,还要遇见对的人。如果没有优秀的老师,我们宁愿不开新班。

读经界的人也要开放

有些家长误解,认为读经就像录音机一样一直读,那我们也可以教啊?其实是不一样的。

老师以热情带动孩子诵读,最重要的是用生命状态去感染孩子。言传身教,从读书的音调到身体语言,再到跟孩子对视的眼神,都是不一样的。老师还要观察孩子,发现他的优点、缺陷,发现他不平衡的地方,发现他最近的问题,是需要鼓励,还是更严格的要求。

还有一些误解。比如,我们发现写字效果好,吟诵效果好,会误以为那些才是根本,就不读经了,或减少读经时间。我认为,还是要守住读经这个本,要读够时间,读够遍数。

读经界也要开放,不要封闭自己,要向体制学校的老师学习,向那些“自由教育”学校的老师学习,向国际先进教育经验学习。

我自己是个拿来主义者,各种各样的教育探索都很感兴趣,什么好我都拿来用,为什么?因为教育教学有很强的操作性。

我经常就对我们的助教说,要去体制学校听课,学习他们是怎么把控课堂的。他们讲课是怎么先埋下一颗扣子,后来又怎么解开扣子的?孩子困乏、走神,他是用什么方式去激发?他是怎么观察学生的?知识点是如何复习的,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又是怎么打造优秀班集体的?怎么去营造班风的?

有些读经界的朋友还是比较狭隘、封闭,他们看到自己正确的一面,就认为别人都是错的,甚至要批判。我觉得这样不太好,是自绝于人,路有可能会越走越窄,最后无路可走。

我说这句话,也许有些人会不高兴,但确实是我的肺腑之言。

这也是我刚才说的,为什么我们不要急。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教好,看上去很慢,其实很快。你教好一个学生,就是成就一个人,成就一个生命。这一点都不慢。

我们还是要守中,不要偏激。教育的平衡很重要。平衡就是中,不偏不倚,把握分寸,就是古人说的中庸。

吴梅(最右)和孩子们就像家人一样

猜你喜欢
读经体制老师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生查子
再看读经:科学读经 品味经典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老师,节日快乐!
再看读经:科学读经 品味经典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