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自然地理“图问导学”案的设计与思考

2019-08-07 10:00何顺琼
关键词:高中地理

何顺琼

摘要:高中自然地理主要是阐述地面各种地理事象的分布,并探究其原因。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所以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普遍感到难度大。地理图像导学法具有便于操作的特性,合理地运用地理图像导学,对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完成中学地理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地理;图问导学;导学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4-069-2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一个从教师教案到学生导学案的转变,这种转变并不仅仅意味着名称上的变化,同时也标志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由原来的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转变为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作为整个课堂的核心内容。为了将课堂中的教师教变成学生主动学,我们在导学案的设计中主要是围绕相关图表设置问题以串联章节内容的形式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所学内容。在现今的教学过程中,这种导学案的设计思路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提升。

一、高中自然地理的教学难点

1.涉及计算部分内容比较多

“地理就是文科中的理科”这样的说法并非毫无道理,尤其在自然地理的教学部分,更能体现这样的特征。自然地理部分涉及计算内容较多,比如距离的计算,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时区的计算等等,这些内容虽然遵循一定的规律,但由于地理计算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运用能力,所以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文科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

2.涉及抽象想象部分内容比较多

除了需要逻辑推理进行计算以外,自然地理部分内容还有很多是需要进行抽象想象的。比如“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部分内容,很多学生直到高三毕业都不能清晰、准确地把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季风环流的过程完整地表述出来。其实在教材以及教师讲授的過程中都会对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及规律作详细的阐述和画图演示,但是很多学生由于自身的想象能力不足,总会将自己的理解停滞在某一个层面,最终导致无法全面的认识大气环流的运动过程及产生的各种地理现象。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在大气环流的教学内容当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涉及近地面和高空的大气运动状况;季风环流涉及海陆分布及热力性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面对的就只有一张地图,因此很多学生无法想象这些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因而也就无法理解相应的内容。

3.规律的叠加难以分辨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会涉及到很多地理知识的自然规律,比如大气环流分布及运动规律、盐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自然带分异规律等。事实上上述所描述的单一规律都不复杂,但是如果将这些内容全部叠加在一起,让学生分析规律之间的联系及影响,学生就难以掌握。同时一些特殊的地理因素也会使得局部地区出现与既定规律不符合的地理现象,比如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气候、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天山北坡的针叶林等等,这些因为地形或者海陆分布等因素而出现的特殊地理现象,学生不能用所学的规律进行分析往往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迷茫。

二、自然地理图问导学案的设计策略

1.为学生明确目标

设计导学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有清晰的思路通向这个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其实就是教师在导学案中所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所以导学案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最常见的形式是针对某种地理现象向学生提出若干层层递进的思考题,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向纵深的方向挖掘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在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其影响”这一内容时,教师针对日常的现象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兴趣:1.冬季和夏季相比,日出和日落时间有什么不同?2.教室的窗帘什么时候需要拉起来遮挡阳光?3.为什么有些地方全年皆夏(冬),有些则四季分明?……学生对日常现象有了兴趣之后,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完成成因分析的内容:1.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没变化、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2.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及极圈有怎样的关系?3.直射点的位置与昼长有什么关系,哪些地区有特殊的昼夜现象?4.北半球四季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有什么关系?5.近日点是北半球的冬季,那么地球影响地球热量的因素主要是什么?通过一系列的设问让学生结合图文层层深入分析成因,这样学生的学习驱动力才会更强。

2.用图表配合教学

与其他学科不同,借助大量的图表呈现各类型的地理事物及其在空间中的分布特性,利用图表揭示地理规律和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是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所以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借助图表更有利于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在对自然地理的内容进行复习时,可以采用模式图(图1)对已知条件不断变化,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知识点的基本原理、过程以及规律。

(1)若图是季风环流图,G是亚洲,H是海洋,S线是地球表面,此时是北半球什么季节,并分析风向②的方向、性质以及成因?

(2)若图是热力环流示意图,则又可以提出以下三种假设:若是海陆风示意图,盛行海风时是白天还是晚上,G地是陆地还是海洋?若是城市热岛效应图,风向有无变化,为什么?如若是山谷风示意图,H为山顶,此时山谷天气如何,用此图解释“巴山夜雨”的成因?

(3)若图表示世界洋流模式图的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洋流③对沿岸地区气候带来什么影响,如若是南半球部分呢,洋流②的成因和性质分别是什么?

(4)若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H处代表海洋还是陆地,人类影响环节②的活动主要有哪些,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哪些环节息息相关?

(5)若图表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哪个字母代表常见的建筑材料花岗岩?

在地理课使用图表可灵活地把多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既可以促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也利于加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图像与问题结合的导学设计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问题与图像在教师的教学策略中所扮演的角色,而一个完整成熟的导学案是要有机整合所有的教学元素。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将问题与图像进行整合,以问题作为整个导学案的引导思路,以图像作为补充的说明工具,图问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以更加清晰的思路面对所要学习的内容。

比如在《常见天气系统》“锋面气旋”部分内容的导学案设计中,我给学生呈现图2,并设置了以下问题:1.读图找出图中的气压中心,高压(反气旋),低压(气旋)分别有几个?2.冷锋和暖锋两侧地区的天气有什么区别?3.锋面为什么总是与气旋结合在一起?4.图中冷锋和暖锋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学生在课前根据导学案提示如能解决这些问题,那这部分内容的重难点知识也就突破了。

图问导学案主张通过教师结合图表设置问题的前提下,学生利用图像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它重视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教师的引导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从而使教与学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陈道林.对地理图像导学法的认识和运用[J].政史地教学与研究, 2016,2:98.

[2]张玉芬.图表导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 2010,20:30-31.s.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图问导学”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12015545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
家乡山河亦教材
浅论高中地理“双动两案”的教学模式构建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