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瀚博:“小李斯特”背后的故事

2019-08-12 01:31
小演奏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小号钢琴教授

2019年春节大年初一,有着“世界十字路口”之称的纽约时代广场上,其中面积最大、影响最广,号称“世界第一屏”的纳斯达克大屏上,出现了一个华裔男孩的身影,他就是华裔青年钢琴家刘瀚博。这一天,他带着全球同步发行的两张原创专辑(钢琴曲专辑+歌曲专辑),伴着优美的音乐,向全世界的人们带去了新春的问候。

刘瀚博演奏欣赏

成长力量

刘瀚博,著名华裔青年钢琴家、原创歌手和音乐制作人。前不久,他刚刚结束在中国的巡回演出,但其实他的名字早已在纽约华人圈家喻户晓,更被当地媒体誉为“小李斯特”。

圈内人都知道,音乐界无可争议地将“钢琴之王”的桂冠加在李斯特身上,李斯特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演奏时创造出管弦乐的效果。要想将“小李斯特”桂冠戴在自己的头上必定要具备无与伦比的能力,然而刘瀚博做到了,他在巡回演出中演奏的一首超高难度的李斯特作品彻底征服了观众,这就是时长二十分钟的钢琴曲《唐璜的回忆》。

多年来,评论家们一致认为取材于莫扎特歌剧《唐璜》的这首钢琴曲是李斯特所有钢琴曲中最难的,当年李斯特将这部时长两个半小时的歌剧改编成这首幻想曲,整首曲子无论是节奏还是技巧难度都相当高。可音乐会上的刘瀚博显得自信從容,整首曲目一气呵成,无论是八度音阶的行进、长时间的音阶跑动,还是右手大跨度的琶音,他都掌控自如,流畅完成。整台音乐会除了将刘瀚博娴熟的钢琴演奏技巧展现得淋漓尽致外,还突显出他出色的创作才华,由其自编自演的另两首原创曲目《独行》与《骑士》,同样获得了观众啧啧称赞。

现为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钢琴硕士的刘瀚博,师从著名钢琴大师、朱利亚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约赫维德·卡普林斯基教授。刘瀚博六岁随父母抵美,十岁开始学习钢琴,十一岁便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首钢琴曲《自由的海鸥》,十四岁就以最小年龄赢得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国际钢琴比赛亚军和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丹尼尔钢琴比赛亚军,十六岁考入朱利亚音乐学院预科班,十八岁以全额奖学金考入朱利亚音乐学院大学部主修钢琴,同时学习作曲和数字音乐制作,他还是2013朱利亚音乐学院钢琴协奏曲比赛的冠军。刘瀚博不仅是出色的钢琴家,还是出色的原创歌手,曾获得2014年全美华人新秀歌唱大赛冠军、香港无线电视TVB全球华人歌唱大赛殿军、水立方海外华人歌唱大赛最佳歌曲创作奖,演出足迹遍布美国纽约、华盛顿、科罗拉多州、田纳西州、南卡罗来纳州、缅因州、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州、宾夕法尼亚州、新泽西州及中国北京、广州、香港等地,还曾在如纽约联合国总部安理会大厅、纽约林肯中心、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北京水立方、香港无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重要场馆演出。

所有看得见的成绩都来自于看不见的付出,刘瀚博的音乐之路也并不平坦。通常,大多数学习钢琴的孩子都是在四五岁就开始启蒙的,可是刘瀚博十岁才开始学习钢琴,因此相对于其他琴童而言,他的起步时间很晚。正因为如此,刘瀚博当初遇到了很多挫折,但每当这个时候,妈妈总是耐心地安慰他,劝他不要有情绪,告诉他音乐是美好的,不是用来比赛的,只要他热爱音乐、认真学习就好。

而刘瀚博的钢琴老师坚信他是自己四十年钢琴教学生涯中遇到的最有天分的奇才,比赛失利是暂时的,只是技术问题,不是艺术问题。果然,又经过了一两年的磨炼,刘瀚博开始屡屡赢得各种重要钢琴比赛,如十四岁就以最小年龄赢得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国际钢琴比赛亚军和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丹尼尔钢琴比赛亚军,接下来又横扫美国华盛顿地区五项重要钢琴比赛冠军,如华盛顿诺拉丽陈伯格钢琴比赛冠军、马里兰州伊丽莎白戴维斯钢琴比赛冠军等等。

刘瀚博的妈妈是一位摄影师,爸爸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父母都没有音乐背景。因此,刘瀚博一开始学习音乐时他们并没有太认真,只是告诉儿子把它当作陶冶情操的爱好即可。可没想到的是,2008年刘瀚博在素有音乐“哈佛”之称的纽约朱利亚音乐学院预科学院极其严格的选拔考试中,幸运地受到了世界著名钢琴大师卡普林斯基教授的高度赞赏并收于门下,更令他欣喜的是,世界著名的发现频道创办人约翰·亨德瑞及其夫人在听了他的演奏后,惊异于他的才华,随即赠送给他一架全新的三角钢琴。这一切都令刘瀚博及其父母大受鼓舞,信心倍增。可是到朱利亚音乐学院预科班学习,需要每周六全天来学院上课,当时刘瀚博还要完成高中的功课,无论开车还是坐高铁都非常辛苦。为了孩子的梦想,父母最终决定举家从华盛顿迁往纽约居住。来到朱利亚音乐学院后,刘瀚博发现这里天才云集,想在这里出类拔萃,只靠天赋而不下苦功可不行,卡普林斯基教授还开玩笑地对他说:“要把屁股练飞了才行。”

为了减轻孩子的压力,刘瀚博的妈妈改变了以往周末去公园或海边拍照的习惯,每周六起早贪黑跟着孩子一起去朱利亚音乐学院上课。选择学音乐就意味着要学会吃苦,朋友们趁节假日约刘瀚博去旅游,大多数时候他都是拒绝的,每次的理由都是练琴。

时间转瞬即逝,转眼就到了最令人纠结的申报大学的时候,选择什么专业是影响孩子一辈子的事情,摆在家长面前的是继续学习钢琴,还是子承父业学习科学?刘瀚博所在的高中恰恰是所重点高中,位于普林斯顿,学校每年都有十几名学生被美国常春藤大学选中,刘瀚博又是学校的全A尖子生,如果选择科学技术专业,他完全可以轻松地进入任何一所美国常春藤大学。与之相比,朱利亚音乐学院大学部是全世界音乐学子梦寐以求的学校,出了名的难进,录取率只有6%左右,风险很大,即使是学院预科班的学生也很难保证被录取,而且想取得大学部的奖学金更是难上加难。

经过将近一年的思考,刘瀚博最终还是决定主修音乐,用他自己的话说:“相对而言,学习文化知识对我来说比较简单,弹钢琴却很难,要挑战就挑战最难的。”父母很尊重他的决定,全家达成一致意见,全力支持刘瀚博为了梦想继续挑战自己。

不出所望,在朱利亚音乐学院一年一度的大学部钢琴选拔考试中,刘瀚博不负众望,以获得全额奖学金的成绩主修钢琴,并在接下来的大学四年期间,赢得了朱利亚钢琴协奏曲比赛的冠军。据说这项校内比赛并不容易,根据学校规定,参赛选手不分本科、硕士还是博士都在一起比赛。

2016年5月,刘瀚博钢琴硕士毕业,在纽约举行了他的硕士毕业钢琴音乐会,受到了各大媒体如星岛日报、香港明报、ICN国际卫视、侨报和今日看点等的广泛关注和报道,同年9月,他有幸两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演出,11月又在广州举行了钢琴专场音乐会,受到了当地媒体和腾讯视频等的争相报道。

刘瀚博在努力将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结合起来,以期发展出新的音乐形式,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青年钢琴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原创歌手和音乐制作人,正如有媒体称赞的一样:“他具有朗朗和周杰伦两人的才能,不仅能演奏精湛的钢琴,还能创作优秀的现代歌曲。”2015年,刘瀚博在纽约获得由世界日报与富国银行、北美新浪、印度时报等共同颁发的杰出华裔奖,以表彰他在艺术上的成就。

音乐前途一片光明,但刘瀚博心知肚明,在追随音乐梦想的道路上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他的父母也不断告诫他:学无止境,继续前行不松懈,艺术领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有一次,我与单簧管教授赵增茂在琴房聊天,赵教授提及陈嘉敏教授就在琴房隔壁,早就闻其大名的我得此机会立刻前去拜访,从此便与陈嘉敏教授建立起常来常往的联系。

小号是一种古老的乐器,早在公元前十五世纪古埃及和日尔曼部落的图画中就曾首次出现,根据埃及法老王圖唐卡门的金字塔中发现的银质号角来推算,小号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可它进入中国或者说为国人知晓却是近些年的事情。

可以想象,当年陈嘉敏在中央音乐学院求学期间,这门学科不论师资还是教材基本全是空白。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极为开明的夏之秋教授,至今他还记得夏先生用蒸馒头的步骤形象地比喻小号的学习:“拿两斤面揉成长条,二两一个,手指划,拿刀切,分开其中,揉成长条的两斤面就是长音,手按份分时就是很软的吐音,刀切开来的是顿音,分开的全部是吐音。此外,吹短的声音要用舌尖找感觉,吹柔和的音要用舌面找感觉。”

更可贵的是夏先生带着陈嘉敏遍访各学科大师,在陈嘉敏的记忆里至今清晰地记得跟随朱工一教授学音乐作品的处理,跟随沈湘教授学声乐发声的气息,跟随江文也教授学作品分析……印象最深的要数他当年认识深陷“文革”囹圄的台湾籍“肖邦”江文也教授的情景,那时身为学生的陈嘉敏遇到衣衫不整的江文也教授在校园打扫厕所,攀谈后发现这个其貌不扬的人居然颇有学问,后来才得知他便是大名鼎鼎的江文也教授,不禁敬佩至极。

“文革”开始时,陈嘉敏已成为中央乐团的一名演奏员,京城各大乐团所有重要的小号演出都能见到他熟悉的身影。尽管曾与奥曼迪、卡拉扬、小泽征尔合作过,也受到过大师的好评,可在那个年代,性格率真的他却难以受到重用,还常常遭到排挤和污蔑。

是金子总会发光,当年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来到中国演出舞剧《白毛女》时,伴奏乐队挑选的是上影乐团。在北京演出的那一场下午走台时,原来的小号演奏员嘴上起泡没办法吹,领导急得团团转,这时才想起找圈里赫赫有名的陈嘉敏来救场,没想到之前连总谱都没看过的他,前后两个小时的演出竟然毫无差错,令全场所有的上海演奏员目瞪口呆,从此在上海音乐圈美名远扬。因为在舞剧《白毛女》中的出色表现,陈嘉敏不仅在中国同行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还给日本同行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1980年,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按捺不住求贤之情,力荐陈嘉敏前往美国纽约爱乐乐团演奏,从此纽约爱乐来了第一位华人,世界管乐界也知道了中国优秀小号演奏家陈嘉敏的名字。

回国就是为了填补管乐空白

在海外,陈嘉敏的事业可谓如日中天,他说当年出国不仅仅是因为待遇,更多的是想开阔眼界。出国前,他觉得自己的演奏不错,但到了纽约,听到世界一流的铜管乐演奏家的演奏,瞬间发现差距很大,“做个比喻,搞音乐和盖房子不同,盖房子只需要打一次地基就行,而搞音乐需要打一次地基,盖两层,再打,再盖,永远不停地继续下去。其次,从曲目上讲,在中国多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唐吉诃德》等类似舞剧风格的演出,哪怕是在中央交响乐团,也多是柴可夫斯基等前苏联作品。而我到了纽约则是一星期两场音乐会,每场音乐会仅有三次排练,许多作品更是我闻所未闻的。因为连听都没听过,我只有悄悄地学习,把乐谱带回家,再去图书馆借音像资料,一边看一边练习,虽说很辛苦,但学到了很多东西。”

1997年,在祖国的召唤下,已五十五岁的陈嘉敏想得最多的是祖国管乐事业的滞后,当年自己求学期间国家花巨资请来德国专家,也是希望中国管乐能早一天跻身世界前列,想到这里便毅然决定回国再干十年。

我曾经问他:“为什么不回到自己的母校中央音乐学院服务?”他莞尔一笑,答道:“因为我太太的缘故,她是上海人,又是杨立青院长的同学。”

有一次我在他的琴房聊天,问及国内教出来的小号学生与国外最大的差距是什么?他直言不讳地说:“现在学生的所有通病我曾经都有过,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我有口吃,学小号的学生大多没有吧,为了这个问题,我花了两年时间练节奏,现在才刚刚够用。还有,我们的学生不太重视基本功,太注重‘花腔,尤其是业余考进来的学生,因为在这之前他们的学业都很紧张,根本没时间练习基本功,因此进了大学我得从头开始帮助这些学生练习基本功,尽管每天早晨七点开始我就陪着他们练,如此花时间花气力,但还是难出优秀学生。”

2000年,陈嘉敏教授刚刚回到上海音乐学院执教的第一个学生王逊,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担任小号首席,如今又回到家乡担任贵州民族大学小号教授。王逊告诉我:“在上音的四年,我一直没有找到小号入门的‘口径,痛苦极了,所幸在大学最后半年遇到了陈老师,让我顿时开了窍,一时间突飞猛进啊!”

凑巧今年有个学生要考小号专业,聊天时我向陈嘉敏教授请教了几个问题:

问:学习小号需要什么条件?

答:在初试时,我看考生往往会看他的嘴唇厚薄、肌肉方向是否正确、音色和吐音是否规范,当然还有在演奏时的嘴型、吐音和气息等的运用,即便是他的练习曲程度一般,我也会觉得比较规范。反观一个考生吐音不清晰,嘴动时又有倒勾的音色或者大肚子音,加上音色厚度不够,嘴型又是“地包天”,即使练习曲的程度很高,我以为从长远发展来看也会减分。

问:演奏海顿协奏曲用降E调还是降B调小号?

答:国际上有个别比赛规定要用降B调小号演奏此曲,但大部分演奏家都采用降E调小号演奏。在国内,音乐学院不会指定用什么调参加考试,况且降E调小号除了个别颤音相对好演奏外,其他的音准、音色以及气息的运用都比降B调小号难掌握。

问:小号的颤音怎么用?

答:小号的颤音在美国是用手,在俄罗斯则用嘴,它只能在独奏时使用,在乐队是万万不能使用的。

陈嘉敏教授认为教初学者正确的口型有两个原则:第一,越自然越好,也就是唇周肌肉要放松,上下唇形成相对平整的平面,嘴角不要向后拉;第二,口型虽然有一定的基本规范,但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他举例说:“如果学生的牙齿是下牙凸出,作为老师就不能勉强他上下唇是一个平面。同理,如果学生天生下颌向内收缩,也不能勉强他举号的角度呈九十度。”至于号嘴在嘴唇上的位置,只要保证气流是沿着号嘴方向进行就可以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除了严重影响小号演奏发展的,陈嘉敏先生都不赞成改口型。

小号作为管乐乐器,需要很好的维护嘴唇的状态,不能过度练习。一般演奏者每天最多练习八小时,如果想要很快攻克一首练习曲或一部乐曲,唱是高效率练号的不二法宝。该如何唱?陈嘉敏教授认为怎么吹就怎么唱,唱三遍吹一遍,也就是说边唱谱子,手指边按照谱面音符按键,唱不是随意地唱,要唱出强弱对比,歌唱的气息运用与吹号时应该是一致的。此外,针对耐力不是很好的学生,唱谱相当于休息,演奏与唱谱交替进行,既能让嘴唇休息,又不影响练习进度。

陈嘉敏教授有着极其丰富的樂队演奏经验,在教学中也很重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他认为在乐团里音准、音量以及小号声部之间、小号声部和乐队之间的配合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必备技能在重奏课中都能解决,所以他强调一定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上重奏课,重奏训练可以练习如何与各个声部保持平衡,也可以明确演奏标准。在乐队里所有的指挥对小号的要求都是一样的,但不同的指挥对于乐曲风格有不同的演绎,要适应每个指挥的风格,而这一点是许多乐队演奏员能做到但独奏家做不到的地方。此外,学生还应具备变奏能力,并且明确自己所在坐席的责任。

业余爱好还是摆弄乐器

陈嘉敏教授看上去是位不苟言笑的音乐家,却也是位热心又有爱心的教育家,每次在学校见到我,他聊得最多的总是学生的学习问题。他知道我这几年在帮助不发达地区做音乐教育,主动和我说他也愿意帮忙,因为落后地区的学生大多很刻苦,好苗子不少,还曾随我去淮阴师范学院兼职当教授,他一看到好学上进的学生就兴奋,教学不分时间,连学生都不好意思,劝他休息,他却对学生说:“我来一趟不容易,尽量多教你们点知识。”

作为小号演奏家的陈嘉敏居然还是国际乐器制造家协会的会员,这一点也让我很纳闷,他一语道破:“我从小就喜欢摆弄乐器,这是我的业余爱好呀!”

当年舞剧《红色娘子军》里陈嘉敏吹的小号是天津管乐器厂自己制造的708型,后来他还成了这家管乐器厂的董事长呢!陈嘉敏教授说:“好的乐器确实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也没必要太夸大其词,我用的一把小号还是二十七年前花六百美元买的,现在的学生用的小号很多都比我的好。”他接着说:“当年初到新加坡,为了生计,我曾从英国进了二十把破旧的小提琴,自己买了一本怎样制作小提琴的书,照葫芦画瓢地修缮一新出售,到现在我还经常给别人修琴呢。至于修小号,没有像车床这样的工具,有的话我也可以修。”

我见过加塞的小号,号手一手持号一手抓塞,在适当的时候用塞堵住号孔或把塞松出号孔,这样的塞在市场上要卖到八百块钱,可陈嘉敏教授为了帮学生减轻经济负担,花八块钱在南京西路的航模店买来梧桐木自己做,不但演奏起来声音很好,还刻上学生的名字作为奖励。

不事声张,默默耕耘,一心一意为了祖国的小号事业,这就是陈嘉敏教授。

我这个年龄多少都曾与样板戏结缘,一部舞剧《红色娘子军》令人如痴如狂,其中的小号独奏让我切身感受到小号的无穷魅力。后来从事音乐传媒工作,得知崔健也是小号演奏员出身,一次采访时我问他:“你小时候也会崇拜小号吹得好的人吧,当时国内有没有你崇拜的?”崔健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们的陈老师——陈嘉敏,他吹得特别好,听他吹号真是一种享受,声音、技术都好,他曾在纽约爱乐乐团待过一年,现在在新加坡,我这辈子能吹成他那样就行了。”

猜你喜欢
小号钢琴教授
Hobbies
练个小号
纸钢琴
巧妙出招 单卡手机用双号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