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手术取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2019-08-13 03:48陈洪波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周径滤器小腿

陈洪波

(大庆龙南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0)

目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症病,治疗的主要原则就是怎样有效且及时地预防血栓后遗症与肺栓塞[1]。该文阐述了将超声引导下腔静脉滤器植入与手术取栓联合治疗与手术取栓单独治疗用于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5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笔者研究采取双盲法将该院纳入且收治的5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每组收入患者25例,实验组中女性患者13例,男性患者12例,最大年龄66岁,最小年龄20岁,中位年龄数值(43.29±3.52)岁,最长发病时间 4 d,最短发病时间 1 d,平均发病时间 (2.22±0.54)d;参照组中女性患者12例,男性患者13例,最大年龄73岁,最小年龄21岁,中位年龄数值(44.39±4.11)岁,最长发病时间 3 d,最短发病时间 1 d,平均发病时间(2.01±0.33)d;比对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判断标准相符合;(2)经超声检查对膈肌及以下腔静脉全程、股静脉、双侧肾静脉等进行清晰显示;(3)发病时间低于7 d;(4)患者及其家属自愿签字认可同意书内容,获得该医院医学伦理会的认可。

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患者;(2)妊娠期与哺乳期患者;(3)认知功能障碍患者。

1.2 方法

将实行手术取栓单独治疗的患者归纳于参照组中,将实行超声引导下腔静脉滤器植入与手术取栓联合治疗患者归纳于实验组中,予以患者持续硬膜外麻醉或者全麻,选择患者平卧位姿势,采取GE Loqiq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腔静脉直径进行检查,线阵探头频率是7~11 MHZ,腹部凸阵探头频率是4 MHz,如果腔静脉直径>40 mm,此时不适合植入滤器,避免发生移位现象,对双侧肾静脉位置确定且进行体表标记,对股静脉穿刺点与双侧肾静脉距离进行测量,以此计算输送器置入长度。在患者健侧腹股沟区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处理,采取Seldinger法对股静脉进行穿刺,基于超声引导下将导丝送到下腔静脉肾静脉开口以上位置,顺着导丝将9F鞘管置入,并且在肾静脉开口以下0.5~1 cm位置进行固定,将导丝退出,选取推送器经鞘管导入滤器推到鞘管顶端位置,之后通过超声检查对滤器头端所处位置进行确定,进而固定推送器,并且将9F鞘管回撤,释放滤器,之后使用超声技术对滤器位置良好情况进行核实,撤出推送器与鞘管,并对腹股沟穿刺位置进行加压至血止,针对侧肢体实施手术取栓治疗,在患者腹股沟区将患侧股静脉切开,使用Fogarty导管将近端股静脉以及髂静脉内血栓取出,之后自下而上的使用去血带采取压迫法挤出远端下肢深静脉内血栓,术后予以患者5~7 d的肝素以及尿激酶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分析实验组与参照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

采取Porter-Moneta标准评估两组静脉通畅率。

静脉通畅评涵盖患者患肢每段静脉,不通畅为3分,不通畅2分,部分通畅1分,完全通畅0分。

患者经治疗静脉畅通改善程度超过80%,患肢肿胀消退,恢复正常肌张力,明显缩小患肢周径判定为显效;患者经治疗静脉畅通改善程度处于30%~79%,患肢肿胀得到改善,基本恢复正常的肌张力,稍微改善患肢周径判定为有效;患者经治疗静脉畅通改善程度低于30%,各项临床指标无变化判定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以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置50例患者涉及的所有数据,临床治疗有效率采取率[n(%)]的形式表示,予以χ2检验,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选取(±s)形式表示,且予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统计实验组与参照组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

实验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与参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实验组与参照组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对比(±s)

表1 实验组与参照组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对比(±s)

组别 例数 静脉通畅评分(分) 静脉通畅率(%)实验组(n=25)参照组(n=25)t值P值3.01±0.22 8.42±0.55 45.664 1 0.000 0 76.87±4.38 58.32±3.58 16.395 8 0.000 0

2.2 研究统计实验组与参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

实验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92.00%对比参照组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实验组与参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

2.3 研究统计实验组与参照组治疗前后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

治疗前实验组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与参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存在;治疗后实验组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与参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参照组与实验组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实验组与参照组治疗前后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s),cm]

表3 实验组与参照组治疗前后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s),cm]

注:a和参照组对比P<0.05,b与治疗前比对P<0.05。

组别 大腿周径差 小腿周径差实验组(n=25)治疗前治疗后参照组(n=25)治疗前治疗后7.22±1.53(3.21±0.52)ab 4.55±0.98(2.98±0.31)ab 7.32±2.31(5.32±0.58)b 4.56±0.69(3.35±0.22)b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最为凶险、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肺动脉栓塞[2]。下腔静脉滤器应用之后可将下肢深静脉内较大块血栓进行捕获,进而降低严重肺栓塞发生率。所以,手术取栓前需要合理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以往传统置入方法是依据X线成像实施引导,在肾静脉水平以下位置的下腔静脉中置入经穿刺颈静脉或者股静脉的下腔静脉滤器[3],因需要应用造影剂,可能影响患者肾功能或者形成不良反应,且操作中X射线可能产生辐射损伤,并且因使用DSA机器进行操作,具有较高的价格,不少医院缺少配置条件。基于彩色超声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其引导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可获得显著的效果[4-5]。

该次数据分析显示,治疗后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对比参照组数据,治疗后实验组与参照组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对比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采取超声引导下腔静脉滤器植入与手术取栓单独治疗相比较更具临床优势。

猜你喜欢
周径滤器小腿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Denali和Celect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单中心经验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玉米薏苡仁利水汤可改善小腿肿胀
两种工况下8 种腔静脉滤器疲劳强度的对比研究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石氏三色膏治疗小腿腓肠肌损伤60例
花粉过滤器
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