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在胆囊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疗效对比观察

2019-08-13 03:48吕渐成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胆囊炎胆囊下肢

吕渐成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潍坊 261000)

胆囊炎可以分为急性胆囊炎与慢性胆囊炎两种,且多数患者伴有胆石症,临床表现为右上腹剧痛、绞痛胆囊,且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多数患者为持续性胀痛、放射性疼痛等。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凝结,临床表现为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及色素沉着等。临床上,对于胆囊炎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两种疾病将会相互加重、相互补充,加剧疾病的发生、发展。开腹手术是胆囊炎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首选治疗方法,虽然能切除胆囊组织,但是手术创伤较大,风险性较高,影响患者预后。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创伤手术方法,具有手术切口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是对胆囊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影响研究较少。因此,该文选择2016年6月—2018年11月期间胆囊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开展研究,探讨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在胆囊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疗效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胆囊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6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8例,男 23 例,女 15 例,年龄 30~73 岁,平均(58.57±7.41)岁;病程 1~5 个月,平均(2.31±0.57)个月;下肢静脉血栓病程 1~4周,平均(2.59±0.56)周。 观察组 38例,男 22 例,女 17 例,年龄 31~75 岁,平均(58.61±7.43)岁;病程 1~6 个月,平均(2.35±0.61)个月;下肢静脉血栓病程1~5周,平均(2.64±0.59)周。 两组入组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 2 两组炎症因子比较[(±s),mmol/L]

表 2 两组炎症因子比较[(±s),mmol/L]

组别TNF-a手术前 手术后3 d IL-2手术前 手术后3 d CRP手术前 手术后3 d观察组(n=38)对照组(n=38)t值P值56.33±3.29 56.34±3.31 1.296 0.124 7.15±0.81 23.68±2.16 8.435 0.000 89.52±4.56 89.55±4.59 0.932 0.295 21.09±2.16 69.32±3.24 6.538 0.000 44.63±3.59 44.60±3.55 0.536 0.057 11.15±2.16 32.49±3.12 7.221 0.000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开腹手术治疗。取仰卧位姿势,行全身麻醉,待麻醉生效后常规消毒、铺巾,以右上腹腹直肌部位作手术切口,然后再右肋下缘再作一个切口,大小同上,手术过程中完成胆囊动脉、胆囊管分离、固定,切除胆囊组织、缝合后完成手术。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拟行切管全身麻醉,待麻醉生效后常规消毒、铺巾,结合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体位,建立人工气腹,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四孔法手术治疗,借助腹腔镜的放大作用进一步确定胆囊组织的准确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彻底分离胆囊与胆囊组织之间的粘连部位,暴露胆囊三角区,并且在最佳的手术视野下完成胆囊组织切除,术后3 d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

1.3 观察指标

(1)手术指标。记录两组手术、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2)炎症因子水平。两组手术前、手术后3 d次日取空腹静脉血3 mL,血清分离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完成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完成C反应蛋白水平(CRP)测定。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s)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短(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s)

组别 手术时间(min)切口长度(cm)术中出血量(mL)下床活动时间(d)住院时间(d)观察组(n=38)对照组(n=38)t值P值68.34±5.81 45.61±3.29 6.392 0.000 3.39±0.74 7.67±0.97 9.815 0.000 48.31±5.39 78.64±6.31 7.113 0.000 3.23±0.55 7.27±0.67 4.598 0.000 4.12±0.98 9.48±1.07 5.302 0.000

2.2 两组炎症因子比较

两组手术前各炎症因子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 3 d 炎症因子 TNF-a、IL-2、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腹腔镜手术在胆囊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该研究中,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短(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腔镜手术用于胆囊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手术创伤较小,利于患者恢复。腹腔镜手术属于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低、预后好等优点,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损伤,缩短胃肠道恢复及住院时间,从而减轻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能获得良好的手术预后。现代研究表明:腹腔镜手术用于胆囊炎患者中与传统手术相比优越性明显,对患者的创伤较小,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患者手术耐受性、依从性。该研究中,观察组手术后3 d炎症因子TNF-a、IL-2、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腔镜手术能降低胆囊炎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炎症因子水平。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用于胆囊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手术创伤较小,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胆囊炎胆囊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蒙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观察
蒙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65例疗效观察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