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观察

2019-08-13 03:48杜娟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定期舒适度溶栓

杜娟

(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0)

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疾病为下肢深静脉栓塞,症状较轻则导致患者劳动力丧失,症状较重导致机体残疾,甚至诱导肺部栓塞发生而死亡,临床主要治疗方法为介入溶栓,具有创伤小或安全可靠等特点,改善预后且提高疗效,但围术期涉及病房与介入室两个科室的处置与交接,导致护理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导致患者发生并发症,对治疗效果造成直接影响,因此结合病情严重程度,早期配合对症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搭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依从性[1]。为分析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选取2016年5月—2019年4月为研究时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取该院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106例,观察组(n=53):男 34 例,女 19 例,年龄 22~73 岁,平均年龄(41.38±3.49)岁;其中左侧下肢 33例,右侧下肢 20例;病程 8~74 d,平均(59.38±8.27)d;对照组(n=53):男 35例,女 18例,年龄 21~74岁,平均年龄(41.42±3.36)岁;其中左侧下肢32例,右侧下肢21例;病程9~75 d,平均(59.57±8.18)d。两组年龄、病程与发病部位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1)纳入标准:研究对象采用介入溶栓治疗;病理检查后被确诊为下肢深静脉栓塞[2];均知情并对知情同意书签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2)排除标准: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认知功能障碍;病历资料不全。

1.2 方法

研究对象均采用介入溶栓治疗,患者符合手术适应证,术前完善检查。

(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合临床医师意见给予患者基础护理服务,定期监测病情且协助完成治疗流程,强化疾病宣教与心理教育,优化生活质量。

(2)观察组实施围手术期护理:①术前护理:给予患者手术前1周强化心理指导,主动沟通给予同情与理解,掌握心理状态后给予对症处理,消除心理顾虑,详细阐述疾病知识,确保其能全面认知疾病,使得患者与家属对手术安全性能加以了解,同时术前做好体位护理,抬高患侧肢体至心脏20 cm位置,弯曲膝关节,若发生皮肤破溃情况采用硫酸镁湿敷,出现水疱情况利用注射器抽吸,取双氧水清洗感染或化脓者,疼痛剧烈者遵医嘱给予适量药物指导,术前完善检查且给予饮食指导,观察患者皮肤颜色、皮温与运动等情况,避免发生肺栓塞[3]。②术中护理:提前准备好手术所需的急救药品与设备,搭建静脉通路后注射平衡液500 mL,将患者与心电图监护仪连接,实时监测各生命体征,积极配合医师完成操作[4]。③术后护理:对患者股静脉穿刺部位留置管情况进行定期监测,确保血管通畅,预防发生留置管脱落阻塞或移位,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敷料,避免穿刺部位发生感染或水肿等情况,定期协助翻身并按摩受压部位,避免皮肤受损造成压疮,有必要的话给予气垫床预防血肿形成,同时对患者皮温变化与运动感觉情况做好详细记录,对肢体平面周径定期测量,有异常及时告知医师处理,遵循无菌操作拔鞘,采用压力带实施加压包扎,对弹力带松紧度作出调整,避免再次形成血栓[5]。

1.3 疗效评价

采取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问卷[6]评价生命质量,测定躯体领域、社会领域、心理功能与物质生活状态的分值,得分越高说明生命质量越好。

观察指标:统计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

舒适度:采用模拟评估法[7]测定,10分制表示,0分代表非常不舒适,10分代表非常舒适,以患者护理实际感觉为基点合理选择自身较舒适的程度数字。

出院前1 d统计两组发生局部出血、严重疼痛与局部血肿的并发症。

1.4 统计方法

取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生命质量、观察指标与舒适度)表示(±s),t检验。计数资料(并发症)[n(%)]表示,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命质量

观察组躯体领域、社会领域、心理功能与物质生活状态评分较对照组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 1 生命质量[(±s),分]

表 1 生命质量[(±s),分]

组别 躯体领域 社会领域 心理功能 物质生活状态观察组(n=53)对照组(n=53)t值P值70.64±6.18 60.05±7.84 7.722 8 0.000 0 69.73±11.02 57.74±11.16 5.565 4 0.000 0 72.58±10.29 60.24±6.45 7.397 3 0.000 0 67.75±7.28 59.87±5.53 6.275 0 0.000 0

2.2 观察指标与舒适度

两组护理前舒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观察组舒适度较对照组高,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指标与舒适度(±s)

表2 观察指标与舒适度(±s)

组别 下床活动时间(d)住院时间(d)舒适度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53)对照组(n=53)t值P值3.52±3.47 5.61±3.59 3.047 4 0.002 9 14.53±4.21 20.27±3.58 7.561 5 0.000 0 5.89±1.23 5.74±1.18 0.640 6 0.523 1 8.64±0.23 7.06±0.28 31.744 0

2.3 并发症

观察组局部出血、严重疼痛与局部血肿的并发症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并发症[n(%)]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栓塞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指的是血液不正常凝结至下肢静脉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患者表现为肿胀、肢体功能障碍与疼痛剧烈等症状,血栓脱落造成机体形成肺栓塞,使得机体致死风险增加,治疗手段以介入溶栓为主,具有安全性或时效性高等优势,降低溶栓剂与抗凝剂使用量,避免发生内脏组织出血,提高血管完全再通率,预防术后发生并发症,但治疗期间患者受到心理或生理等因素影响,导致依从性欠佳,因此配合对症护理具重要意义。

有研究报道[8],围术期护理能改善该病症患者预后效果,术前完善常规检查,给予心理指导与疾病宣教等形式能改善心理应激反应,消除心理顾虑且提高手术效果,确保患者能意识到手术安全性,适度抬高患侧肢体并弯曲膝关节,疼痛剧烈者遵医嘱给予适量药物,定期观察皮肤颜色、皮温感觉与运动情况,手术期间要定期监测生命体征,连接心电监护仪,确保手术流程顺利进行。其次,术后要对股静脉穿刺部位留置管情况定期观察,维持血管通畅性,避免发生留置管脱落,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敷料,确保患处的皮肤清洁干燥,定期协助翻身或按摩长期受压部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且促进静脉回流,有必要的话采取气垫床,对患者凝血功能定期监测,对皮温变化与运动情况做好记录,拔鞘时遵循无菌操作,调整弹力带的松紧度,利用压力带加压包扎,避免血栓形成或伤口出血,对患者皮肤状况定期观察,有异常及时告知医师处理。

在该次研究中,两组护理前舒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舒适度较对照组高,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短,生命质量较对照组高,观察组并发症率(5.66%)较对照组(18.8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研究与贺丽君,孟祥云,窦琳等[9]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采用介入溶栓治疗时应用围术期护理能提高舒适度与生命质量,缩短住院与下床活动时间,减少并发症,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定期舒适度溶栓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
基于用户内衣穿着舒适度的弹性需求探讨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改善地铁列车运行舒适度方案探讨
某异形拱人行桥通行舒适度及其控制研究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为什么鳄鱼要定期换牙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