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在预防心胸外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2019-08-13 03:48冯华邬飞杨立丽宋学焕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外科手术下肢血栓

冯华,邬飞,杨立丽,宋学焕

(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1)

临床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为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病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与静脉血流滞缓,患者表现为患侧肢体肿胀、局部疼痛感明显或行走疼痛剧烈等症状,病情加重可能会出现继发性静脉曲张或下肢水肿等,直接影响生活质量,患者受手术因素影响,长期卧床静养造成下肢活动量减少,导致机体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外科手术较常见并发症,对手术及预后效果造成影响,甚至威胁生命健康,因此围术期给予患者对症护理能提高手术效果,具时效性[1]。为分析临床护理在预防心胸外科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选取2016年11月—2019年4月为研究时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该院心胸外科手术患者104例,研究组(n=52):男30例,女22例,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49.51±3.54)岁;术前合并糖尿病 11例,肺癌 14例,高血压16例,长期卧床11例;对照组(n=52):男 30例,女 22 例,年龄 23~74 岁,平均年龄(49.51±3.54)岁;术前合并糖尿病13例,冠心病15例,高血压14例,长期卧床10例。两组年龄或术前合并症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1)纳入标准:研究对象采用心胸外科手术;自愿参与;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2)排除标准:既往存在血管外科手术或血栓病史;术前经检查存在下肢静脉血栓;恶性肿瘤;精神异常;病历资料不全。

1.2 方法

(1)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完善手术室常规护理、用药指导与生活指导等。

(2)研究组实施临床护理干预:①术前护理:加强护士对手术室或病房关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做好工作对接,系统化掌握患者病情、实际身体情况与凝血情况等知识,主动沟通阐述医院较典型的治愈成功案例,采取同伴教育形式讲解护理配合要点,术前30 min提前准备手术所用器械或药物等,观察各设备是否正常运动,控制手术室内温度至25℃,湿度为55%~65%,为后续手术顺利进行提供可靠性保障[2]。②术中护理:实时监测各生命体征,积极纠正脱水情况且补充适量液体,确保水电解质平衡,避免发生出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规范性使用止血带,保持轻柔细致的动作开展手术操作,做好患者手术下暴露血管保护,避免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诱导机体发生深静脉血栓[3]。③术后护理:适度将患者的患肢抬高,定期协助翻身避免发生压疮,适度按摩长期受压部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且促进静脉回流,待体征恢复则术后鼓励患者早期指导开展有氧锻炼,将运动强度与振幅控制在合理范围,若患者不能配合开展下肢功能锻炼,则利用弹力绷带下肢间断加压等形式做好预防,便于提高疗效[4]。

1.3 疗效评价

生活质量:SF-36健康调查简表[5]评价,测定生理领域、社会限制、生活状态与生命活力的分值,采取百分制表示。

凝血指标: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与纤维蛋白原。

干预效果:显效:不适症状消失,术后患者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好转:不适症状明显改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无效:与上述条件不符[6]。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术后统计两组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例数。

1.4 统计方法

取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凝血指标与生活质量)(±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干预效果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凝血指标

研究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较对照组均高,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凝血指标(±s)

表1 凝血指标(±s)

组别 凝血酶原时间(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凝血酶时间(s)纤维蛋白原(g/L)研究组(n=52)对照组(n=52)t值P值13.74±1.45 11.12±1.36 9.503 6 0.000 0 34.45±4.01 26.82±4.06 9.641 8 0.000 0 15.34±2.07 11.72±2.26 8.517 6 0.000 0 2.51±0.38 3.45±0.47 11.2151 0.000 0

2.2 生活质量

研究组生理领域、社会限制、生活状态与生命活力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 2 生活质量[(±s),分]

表 2 生活质量[(±s),分]

组别 生理领域 社会限制 生活状态 生命活力研究组(n=52)对照组(n=52)t值P值92.14±8.17 88.02±7.56 2.669 0 0.008 9 91.34±7.28 87.59±7.34 2.615 7 0.010 3 95.36±9.57 90.12±9.08 2.864 3 0.005 1 93.42±7.69 87.34±7.51 4.078 9 0.000 1

2.3 有效率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研究组较对照组有效率高,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有效率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n(%)]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的外科手术并发症,主要发生部位是患者下肢,发病机制为血液不正常凝结至深静脉导致机体发生静脉回流障碍,诱导因素为术后长期禁食、术后出血、大量汗出或液体相对不足导致机体发生脱水使得血液浓缩,手术发生创伤导致血小板出现变化,患者存在较强的抗凝作用造成蛋白质下降,血液呈高凝状态,造成静脉流血速度较迟缓,血液内红细胞留滞在血管壁,最后导致机体发生深静脉血栓[7],在心胸外科手术中较常见,病情加重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围术期配合对症护理是很重要的。

有研究报道[8],临床护理干预能提高心胸外科手术患者的疗效,术前完善准备,提高病房或手术室护士对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给予患者心理指导或宣教指导,主要包含形成因素、预防对策与治疗防范等,系统化掌握其病情、实际身体情况与凝血机制等内容,术前做好灌肠、所用器械与药物等准备,对手术室温度与湿度进行调整,观察各手术设备是否正常,手术期间则实时监测其各生命体征,纠正脱水且补充液体,确保水电解质平衡,规范化使用止血带,做好血管保护避免损伤内膜诱导血栓形成,术后则适度将患者的患肢抬高,定期协助翻身或按摩长期受压部位避免发生压疮或深静脉血栓[9],疼痛剧烈者则遵医嘱给予适量镇痛药,待病情稳定早期指导下床活动,利用弹力绷带下肢间断加压的方式预防血栓,嘱咐患者养成规律性饮食或生活习惯,提高免疫力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静脉回流,达到远期疗效目的,具可靠性。

在该次研究中,研究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较对照组均高,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低;生理领域、社会限制、生活状态与生命活力评分较对照组高;研究组干预有效率(96.15%)高于对照组(84.62%),研究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92%)低于对照组(1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该研究与李春梅、彭华英、黄倩等[10]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采用临床护理干预能改善凝血指标,提高生活质量且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护理效果,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外科手术下肢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自行设计的可调式抬手架在手外科手术消毒中的应用效果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老年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体会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