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与磁共振技术临床研究

2019-08-13 03:48孙宏芳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慢性期急性期磁共振

孙宏芳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中医医院,山东平邑 273300)

19世纪中期(1946—1956)年,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随着医疗技术逐渐发展,近年来,对静脉血栓形成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给予了有效的检测及治疗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突然发生肿胀现象,并且伴有较强的疼痛感,行走时疼痛感加重,相对轻的患者局部有沉重感,站立过程中沉重感更为明显,该疾病的预防应对高危险因素患者实施综合预防,如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均应给予药物预防措施,并且在手术过程中,操作盆腔静脉周围时应注意力度,采取轻巧的操作手法,避免患者内膜发生损伤。与此同时,避免术后患者的小腿下垫枕,以免造成患者小腿深静脉回流。该文选取2018年9月—2019年2月为研究时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接收的24例疑似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为(49.5±8.1)岁,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同时进行MR下肢静脉成像检查。24例患者均在检查后2 d内进行DSA检查确诊,24例患者经过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该次研究运用1.5T磁共振成像系统,通过运用自动移床多节段拼接法,对24例临床检查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歧患者,运用1.5T磁共振进行成像检查,后期对成像进行MIP(最大密度投影)以及MPR(多平面重建)技术处理,观察MRV中显示的结果。

运用Avanto 1.5T磁共振技术进行成像检查,首先,需要患者仰卧,将患者小腿适当垫高至与大腿平齐,运用外周血管矩阵线圈于患者大腿、小腿、以及脚踝部位,运用体线圈于患者下腹和盆腔,两组线圈小部分重叠于患者下腹至小腿等需要检查范围。进行检查前建立静脉注射通道,运用Y型导管,将高压注射器链接。对患者进行MRI扫描,重点在于小腿及下腹部,同时分为3段进行MRV加强扫描。设置MRI参数:TurfiT2WI(TR=3.85 ms,TE=1.93 ms)进行第一步静脉栓塞段、SET1WI (TR=500 ms,TE=12 ms)、Tirm T2WI(TR=3900 ms,TE=52 ms),FOV450 mm。 进行冠状面注射前,将患者脚踝部进行阻断,防止患者静脉回流,同时在患者大腿根部绑上气袖,给予患者适当压迫,若患者疑似形成血栓,则停止压迫。在患者静脉显示影像后继续扫描,设置参数为:TR3.91ms,TE1.34 ms,层厚1.5 mm,翻转角度为25°对磁共振图像前后剪影进行拼接,并将获得数据重组,进而获得各角度的三维图像。

1.3 评价标准

划分患者DVT分期中的MR序列信号与肌肉信号。血栓信号比肌肉信号低设定为1级,血栓信号与肌肉信号同等时设定为2级,血栓信号更高时设定为3级。进行下肢静脉成像诊断,需要根据DSA标准,同时进行诊断符合率计算。MRV诊断级别为:慢性期血栓、急性期血栓以及亚急性血栓。慢性期血栓标准:血管腔内出现包绕回缩,急性期血栓:静脉腔出现明显增大,并且信号异常。亚急性血栓:处于慢性期血栓与急性期血栓范围内。

图1 慢性期血栓、急性期血栓以及亚急性血栓信号强度对比结果表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24例患者临床研究过程中,患者下肢静脉成像标准诊断符合率为91.7%(22/24)。慢性期血栓、急性期血栓以及亚急性血栓信号强度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通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运用介入治疗,然而不同治疗方法会带来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要求,因此,为了能够使DVT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需要对DVT分期,通过分期进行更好的临床治疗。磁共振技术是目前临床最为常见的DVT检测,高清的图像技术,对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该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24例患者中,慢性期血栓患者10例,其中TirmT2WI上有6例低信号,4例等信号。SET2WI上有5例低信号,5例等信号。TRUEFISP上有4例低信号,6例等信号.急性期血栓7例中,TirmT2WI上有2例低信号,4例等信号,1例高信号,SET2WI上有 2例低信号,5例稍高信号,TRUEFISP上有2例低信号,5例稍高信号。亚急性血栓7例中,TirmT2WI上有7例稍高信号 SET2WI上有7例稍高信号TRUEFISP上有7例稍高信号。诊断符合率为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过程中,磁共振技术的运用对患者临床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成像技术能够明显体现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对诊断和临床治疗均具有良好作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慢性期急性期磁共振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间日刺治疗慢性期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高频彩超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诊断中的应用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分析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