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纸短情长》看时政短视频的创新表达

2019-08-20 05:28蒋丽敏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全媒体

蒋丽敏

摘  要  全媒体时代,短视频是最重要的传播方式。对主流媒体而言,做大做强时政类短视频,成为发展转型的必由之路。若想适配用户需求,创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不仅要站位高、立意深,“高举高打”,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还要脚踏实地做好融合创新,练就“贴地飞行”本领,让时政类短视频“软”下去、“暖”起来。

关键词  全媒体;时政类短视频;创新表达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2-0100-02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裹挟着主流媒体进入全媒时代。伴随短视频传播的异军突起,时政类短视频就像一道光照进主流媒体圈,成为逐鹿媒体融合的主方向和主战场,网红级、爆款级作品频出。同时,还存在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自说自话”“做谁给谁看”等问题,时政类短视频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业界预测,随着5G的研发和逐步商用,短视频将迎来一次内容井喷。新生态要有新作为。抢抓5G机遇的当下,时政类短视频的创新表达刻不容缓。

在5月底举行的第七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新华网四部短片获评“2019网络视听优秀作品”。其中,《纸短情长》获得唯一的“年度特别推荐新闻短视频”。这部作品,不仅是新华网视频创意融平台结出的硕果,也堪称网络视听行业时政短视频的年度“风向标”。分析这部作品,对当下时政短视频的创新表达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1  时政短视频创新表达的必要性

据新近发布的《2019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截至2018年底,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25亿,占整体网民的87.5%。其中短视频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用户规模达到6.48亿,用户使用时长占总上网时长的11.4%,成为仅次于即时通讯的第二大产品类型。2018年短视频市场从2017年的55.3亿元增长到467.1亿元,同比增长744.7%[1]。

爆發式增长的短视频,成为媒体接触用户的现象级入口。无论是国家级旗舰媒体还是地方主流媒体,时政新闻一直是最主要的生产内容。固然,时政短视频不是关注度最高的,也不是变现最好的,确是主流媒体必须要做的。

从媒体行业来说,宣传和报道党的方针和政策是主流媒体的职责所在。从短视频市场来看,能够持续生产供给时政短视频的新媒体机构并不多。而长期以来,主流媒体在时政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和技术经验。这个市场稀缺,恰恰是主流媒体的优势所在。

然而,全媒体时代传播内容和格局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人人都有麦克风,主流媒体“我说你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官方视角、官方话语体系、宏大叙事、政论式口号式宣传走入传播瓶颈。如何在宣传主流意识的同时,在群众中引发共鸣,在百姓中激发最大正能量,是主流媒体圈的共同课题。

2  时政短视频创新表达的策略选择

近年来,新华网顺应视听传播新态势,不断探索新思维、新技术在短视频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出一批以高品质、正能量、融合态为特色的短视频精品,并于2018年启动新华媒体创意工场项目,着力打造顶尖智能的视频创意融平台[2]。此次在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获得“年度特别推荐”的新闻短视频《纸短情长》,正是新华网时政短视频不断创新迭代的探索成果。

《纸短情长》用一封封信构建起群众与习近平总书记紧密相连的沟通桥梁,展现了民心相通的温暖瞬间。它在时政新闻领域,充分回应了短视频用户的三大期待,把爆款短视频的三个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2.1  回应碎片化时间需求,简短有料

相较于文字、图片而言,视频是一门融合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元素的综合艺术,信息多元丰富,表达直观立体,感染力强。不过,很长时间内,它都是一种昂贵的表达,无论在制作层面还是传播层面。

直到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发展,这种小众的信息传播形态才开始走向大众。而真正让它成为一种网络传播主流的,则是短视频的兴起。短视频,顾名思义,体量轻,一般介于15秒到5分钟,易于传播,适于传播,适配人们碎片化时间吸纳信息的需求。

《纸短情长》全片4分11秒,告别“长篇大论”。人们在地铁、排队、候车、睡前等零碎时间,随时可以观看。与互联网海量信息同场竞技,只有短还是不够的。《纸短情长》还是个“暖”新闻。它深入回访了与习总书记通信的9个代表人物或群体,将9封信9个故事串联讲述,每个故事都富有“人情味”。9个故事叠加,塑造出一个可亲可敬可感的领导人形象,情真意切。

2.2  回应生活化认知需求,贴地飞行

目前活跃在新媒体空间的,主要是中青年人。对他们而言,手机相当于人的一个外器官,网络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短视频,不仅适配人们生活化、碎片化时间的需求,也成为人们表现生活方式、表达生活理念的工具。

而传统时政新闻走的是“高冷”路线,官方话语体系与大众生活相距甚远。放弃高姿态,掌握“贴地飞行”本领,勾连起大众与时政的情感纽带,拉近时政新闻与民众的距离,是主流媒体的必修课。

在《纸短情长》中,新华网展现了三个“贴地飞行”本领。

以小人物讲大故事。《纸短情长》改变了传统时政新闻的官方视角,请来与习近平总书记打过交道的普通人,他们中有企业家、有小学生、有外籍教授、有普通劳动者……从他们的角度讲述与习近平总书记之间发生的故事。他们就像是大众的代表,讲述着大众自己的故事,情真意切,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以小场景讲大主题。书信,多么稀松平常的生活工具和生活场景。在《纸短情长》中,书信不仅拉近了习总书记和人民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拉近了短片和大众之间的距离。严肃议题生活化场景的设置,给人以切近感,在情感层面继而在价值层面,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以小切口讲大情怀。宏大叙事是传统时政新闻的通病。短视频浪潮下,时政新闻要懂得以人文关怀和小切口,贴近群众,走进现实。《纸短情长》,以“纸短”窥见“情长”,以小切口“书信”讲大情怀“爱民”,将总书记的爱民情怀生动化、具像化,让网民、大众感同身受。

2.3  回应个性表达需求,创新引领

互联网、新媒体,让很多网民从用户,摇身一变成为短视频生产者。相比主流媒体,他们的表达无疑更加个性化。为了能够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他们在互联网上大展拳脚,创意无限,让我们见识到越来越多的“高手在民间”。而用户也越来越期待创意。

主流媒体在时政短视频创作中,也应该以创新引领,顺应用户的“创意期待”。事实上,这已成为主流媒体融媒转型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新华网在推进融合发展上大胆试勇敢闯,于去年年底建成“媒体创意工场”。创意+技术,是媒体创意工场短视频区别于其他媒体机构作品的核心特点。《纸短情长》正是出自这里。

该作品,除内容层面的各种精妙设计外,在技术上也是实力抢镜:运用了全球顶级的moco设备,搭配MR混合现实智能演播厅。从画面上来看,就是通过反转比例让回访的人物融入到有特殊意义的道具中,在这些场景中人物读起总书记的回信,表达情节的同时,又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这种“高配”的个性化表达,为作品增加了新的传播力和穿透力。

3  时政短视频创新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我们讲时政短視频创新要迎合大众需求,回应短视频用户期待,但不意味着,大众文化是短视频文化的唯一属性。短视频文化应该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交汇融合。短视频是新时代传播正能量和弘扬主旋律的利器[3]。短视频的这一功能,只应加强,不可削弱。具体操作层面上,一定要要注意处理好三对关系,充分释放社会价值。

3.1  处理好技术和内容的关系

好的时政短视频作品,是内容和形态的极致组合,新闻性和技术性的高度统一。新闻生产,是主流媒体的核心使命。技术创新要为内容服务,不能只做“炫技”派。《纸短情长》运用的Moco技术,是为重现场景服务,重现场景是为了支撑和呼应讲述故事服务。哪怕是全球顶级的技术,也要落在内容生产的实处。目前市面上很多产品,为创新而创新,为技术而技术,忽略了内容基础层面的脚本设计,让作品沦为无本之木。

3.2  处理好简短和厚重的关系

目前社交化短视频扩张式传播,产品很多,作品却很少,且多以娱乐消遣为目的。时政短视频,可以简短,但不能流于肤浅。简短,只能是时政短视频的外包装,它的内容核心应该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在选题策划阶段,尤其要注意站位高、立意深,“高举高打”,围绕党和国家的主流声音设置议题。就像《纸短情长》,尽管体量轻,不足5分钟,但它以“短”见“长”,内容上有情有料,厚重有力;制作上高颜值高水准,给人以美的享受。兼具艺术审美、人文内涵和社会价值的优质短视频,是主流媒体的发展方向。

3.3  处理好创新和守正的关系

对《纸短情长》而言,传递爱民情怀是守正,“贴地飞行”时创新,moco技术是创新。对新华网而言,“权威声音”是守正,“亲切表达”是创新。对时政短视频而言,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是守正,讲好中国故事是创新。对媒体融合发展而言,担当责任是守正,破解难题是创新。守正创新,是主流媒体人的共同课题。不能一味讨好网友的需求和喜好,忽略了主流媒体的本职工作;也不能固步自封,无视传播新规划和发展新形势,走传统时政新闻的

老路。

参考文献

[1]周结.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R].成都: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2019.

[2]赵益玮.新华网《纸短情长》等四部作品获评2019网络视听优秀作品[EB/OL].(2019-05-29).http://www.xinhuanet.com/video/2019-05/29/c_1210146695.htm

[3]张陆园.短视频形成文化风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3-04(09).

猜你喜欢
全媒体
浅议全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全媒体传播生态下台网联动形式及价值浅析
广播二次传播和可视化路径探析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全媒体时代微电影商业元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