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视域下的微综艺研究

2019-08-20 05:28章慧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

章慧

摘  要  随着短视频和网络自制综艺在互联网的火热传播,具有互联网思维的视频网站也在寻求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探索出网络综艺节目的新形式,打造出精品化的微综艺节目。综艺播出后,获得受众的喜爱。这样良好的受众反映,既是制作层面上的成功,也是受众从中获得了满足性的审美享受。文章从“使用与满足”视阈下分析微综艺受众的使用动机与满足内容。

关键词  微综艺;透明人;使用与满足理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2-0136-02

微综艺作为短视频和综艺节目创新融合之下的产物,其定义尚未明确。但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微综艺是时长15分钟左右的综艺节目形式,是由各大网络视频门户、网站提供平台,以短、精、快为传播特点的网综新形式”[1]。微综艺播出后,获得受众的喜爱。这样良好的受众反映,既是制作层面上的成功,也是受众从中获得了满足性的审美享受。《透明人》是由姜思达担任制片人、主持人,该档微综艺不仅风格青春、话题新奇符合年轻受众的审美取向,而且精良的视觉效果也满足了观众的感官享受。现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来对微综艺节目进行探析。“使用与满足理论”核心观点是认为受众不是被动观看,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性观看。麦奎尔等人于1969年提出“各类节目满足受众基本需求有四种基本类型: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2]本文通过这四种基本类型,来探析微综艺的受众需求、并论析其如何进行满足。

1  心绪转换——情绪释放

个人的自我压抑、社会的集体压力使人们内心积压不满情绪,受众需要释放自我、满足自我。微综艺较之传统的综艺节目,其传播渠道是手机、电脑等新媒介,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使用,走入综艺节目制造的娱乐世界中。

传播学者麦奎尔等人归纳出“电视节目具有‘心绪转换效用,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3]。微综艺的时长也缩短为6到20分钟左右,能够填补人们碎片化时间的空闲段,适应观众所追求的“短与快”的生活特性,满足了观众希望从微综艺中获得精神上的舒缓、心理上的抚慰这一需求。《透明人》的主持人姜思达智慧幽默,能给观众带去欢笑,满足观众的逐乐心理。而其“犀利”式的语言风格,能使观众进入一个敢说敢提的交谈环境,暂时摆脱现实社会中对于道德、交往、言行、举止等的重重枷锁。《透明人》嘉宾的选择也各具特色,每一位嘉宾都有鲜明特点,在与姜思达访谈的过程中,既表现出他们的特立独行,又表现出他们平凡的一面。使观众在猎奇中寻找到共通点,从中满足消遣放松和娱乐心性的需求。

2  人际关系——促动社交

人是社会动物,不可避免需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麦奎尔等人认为,“电视节目能使受众从两方面达到人际关系效用,拟态人际关系和现实人际关系。拟态人际关系就是观众对媒介出场人物产生他们就在自己的身边,或者是自己的熟人和朋友的感觉;现实人际关系,通过讨论大众传播的内容,加强社交联系,建立社交圈子。”[3]

姜思达是《奇葩说》中的知名辩手。他在《奇葩说》中个人风格突出,并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因此,当姜思达以制作人和主持人的身份来创作这档节目时,会对受众产生一种亲切感。在“拟态人际“的营造下,受众会更好的融入进节目当中,更好地跟随姜思达一起去探索嘉宾们的内心世界。在节目中,嘉宾卸去了他们的神秘光环,以更为真实的面貌再现在节目中。通过姜思达对于嘉宾的采访,在一个“坦诚相待”的采访环境中,嘉宾不再顾及现实社会中的种种“束缚”,揭开他们的神秘面纱。观众在看他们访谈时,既能从中收获对嘉宾更深层次的认识,又能感受到嘉宾也是真真实实的人,有他们的情感动机,而不是另类的怪人,在拉近与嘉宾关系的同时,也有更为强烈的代入感。

随着微综艺节目的播出,其受关注度也逐渐提高。观众会通过与周围的人讨论最近的微综艺节目来进行人际交往。如果不看这些微综艺节目,可能在人际交往中会失去参与话题讨论的动力,与别人不容易交谈,只能应和,甚至沉默。《透明人》中的选题非常的新颖和奇特,是一般综艺节目很难去探讨的一块领域。这些别具一格的嘉宾,他们背后的故事具有很强的讨论性,可以成为人际交往中的谈资。比如“papi酱”“杨臣刚”“sunshine组合”,这些嘉宾都是处于非主流文化当中的人群,具有很强的话题性,却不被主流媒体关注,而《透明人》则正好弥补了这个缺失,代替观众更深入的走进这些嘉宾生活,从而获得关于这些嘉宾更厚重的信息量,并以此作为人际交往中讨论的谈资,强化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3  自我确认——重构自身

人们根据外界信息来认知世界、重构态度、采取行动。《透明人》虽然是一档网络微综艺节目,但是在其“潮”“短”“快”的形式之下,并没有偏离“内容为王”的精品路线,节目蕴含着丰富内容。

“电视节目中的人物、事件、状况、矛盾冲突的解决方法等,可以为观众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通过这种比较,观众能够对自身行为进行反省,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观念和行为”[4]。《透明人》关注的是社会的发展带来的种种矛盾与突异,通过非主流人物的访谈去探索一系列与人们有关却又不易被发现的问题,《透明人》在触碰这些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之中,引起人们对于社会种种矛盾的思考与讨论,在这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之中,来进一步的反省自我,通过增加对这些人群的认知,调整自我對这些人物的态度,让自我有了更为全面的看问题的角度与观念,以此来促进自我行动的变化。姜思达自身在《奇葩说》积攒的话题效应,使观众希望通过这档节目更加深入了解姜思达是位什么样的人。不同以往的综艺节目,只是单纯的主持人采访嘉宾,在《透明人》中,也专门的制作了2期让嘉宾来采访姜思达,通过采访,观众更为深刻的了解到姜思达是位怎么样的人,也让人了解到他坚硬外壳之下的柔软之心。观众也通过对姜思达的剖析,反思自己是否也对于人、对于事过于强硬,而忘却了以柔软的心对待世界,世界也会回馈你温柔的笑容。《透明人》通过对嘉宾和主持人的访谈,使得受众在观看节目之后,感悟人生,达到自我确认的满足效用。

4  环境监测——适者生存

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上限理论”更无法证实,人们只能不断的获取信息,以此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透明人》节目的题材选择,也丰富多彩的同时,紧跟时代潮流。

电视节目的发展帮助人们在这广大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的间接化之中,快速的捕获到环境的最新动态。“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能够获得与自己的生活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把握环境的变化”[3]。作为微综艺的《透明人》,对内容的选择区别于搞笑扎堆的雷同状态。而是取材自现代生活环境中,观众渴望去了解一些无从了解的人物与事件。如从“贵族班”了解这个班是为谁而设、有什么样的内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班出现,从“papi酱”了解网红的真实生活,从“老鼠爱大米”了解到网红的衰败。观众可以通过《透明人》节目,来了解到这些人物的生活动态和事件的发展势态,来感受到现代生活环境的变化,以此来更新自己的认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最新的环境状态。

5  结束语

通过从受众角度出发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探究微综艺带来的新兴满足。微综艺节目从不同方面、多层程度来满足多样化的受众需求,以此更好地满足了受众在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测四个方面的需求,得到了受众的大量解读、收获了观众们的大量好评,促进了微综艺节目对于新形式的传播与探索。今后,微综艺节目可以据此来收获经验,论析受众心理,在满足受众的需求的同时,来有效改进微综艺节目的内容,使两者进行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杨鑫,王施瑜.“以短制胜”微综艺迈入1.0时代[J].新闻研究导刊,2018(9).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顾煜新,王立智.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主旋律电影的传播——以《红海行动》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7):130,207.

[4]季佳歆.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真人秀节目与受众关系[J].传媒观察,2014(6):41-42.

猜你喜欢
使用与满足
网络社区用户的媒介使用研究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2016春晚解读
从“使用与满足”看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
传播学视角下微信的兴起
驻保高校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受众的动漫媒介接触动机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对电影预告片的使用与满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