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其影响因素

2019-08-21 07:51黄修献王圣李斌王卫刘时武张力立帅付杰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16期
关键词:肾功能心血管心肌梗死

黄修献 王圣 李斌 王卫 刘时武 张力立 帅付杰

(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海南 海口 570103)

冠心病为心内科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密切关联,可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1,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患者的有效手段,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效果佳、恢复快等优势,但其属于有创技术,且老年患者多合并多种病症,冠状动脉病变较为复杂,造成介入手术难度与风险系数较高,进而导致部分患者术后易出现各类心血管不良事件,影响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3,4〕。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的22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0例,女89例;年龄62~83〔平均(72.63±3.22)〕岁。

1.2 入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与《内科学》〔5〕内相关诊断标准符合者;②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均完整者;③年龄≥60周岁者;④PCI术植入支架≥1枚;⑤存在典型心绞痛症状者;⑥冠状动脉造影术显示冠脉狭窄≥70%。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④严重器官功能衰竭者;⑤单纯冠状动脉痉挛者;⑥术前已出现心源性休克者;⑦合并恶性肿瘤者;⑧表达障碍或精神疾病者;⑨严重钙化病变且预扩张不充分者;⑩靶血管直径<2.25 cm。

1.3 方法 本研究入选者均已接受PCI治疗,记录其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将术后存在心血管不良事件者组成A组,未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者组成B组。①一般情况: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是否吸烟、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是否存在高血压史、是否存在急性心肌梗死病史、是否存在肾功能不全、是否存在PCI治疗史、是否存在高血脂病史、是否存在糖尿病史、是否存在脑血管疾病史、是否存在周围血管疾病史。②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术前1 d,经心脏彩超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1 d,经丹麦雷度血液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③冠状动脉造影与手术指标:是否存在左主干病变、病变血管数、是否存在C型病变及植入支架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χ2检验,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229例患者中,31例(13.54%)患者在PCI术后发生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具体分布情况如下:急性心肌梗死3例(9.68%),死亡11例(35.48%),脑血管意外事件3例(9.68%),急性心肌梗死+死亡6例(19.35%),脑血管意外事件+死亡1例(3.23%),急性心肌梗死+紧急PCI+死亡7例(22.58%)。

2.2 一般情况 两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吸烟、NYHA分级、高血压史、PCI治疗史、高脂血症史、脑血管疾病史、周围血管疾病史占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存在急性心肌梗死史、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史占比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情况对比〔n(%)〕

2.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 两组术前LVEF及术后HGB、HCT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冠状动脉造影与手术指标 A组明显左主干病变、C型病变与植入支架数≥3枚占比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对比〔n(%)〕

表3 两组冠状动脉造影与手术指标对比〔n(%)〕

2.5 Logistic回归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病史、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史、左主干病变、C型病变与植入支架数≥3枚为影响PCI术后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见表4。

表4 影响PCI术后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多因素分析

3 讨 论

现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导致老年冠心病患病人数呈现明显上升态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水平以及致使老年人群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6〕。相较于普通成年冠心病患者,老年患者不同器官与组织的生理功能均已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使其合并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系数增加〔7〕。此外,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相对复杂,其机体内冠状动脉常存在钙化、成角、迂曲等情况,且可高发弥漫性病变、左主干病变及多支血管病变,进而导致其对PCI术的耐受力降低,介入术难度系数增加,术后易出现多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影响手术质量与术后恢复效果〔8,9〕。

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特殊群体,其主要诊断结果多为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心绞痛,大部分伴有其他并发症,且冠状动脉病变较为复杂,C型复杂病变与多支血管病变较为高发。本研究结果显示,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病史、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史、左主干病变、C型病变与植入支架数≥3枚为PCI术后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急危重症,具有较高致死率。虽PCI技术已取得不断进展,但与非老年患者相较而言,高龄患者在介入术后仍存在较高死亡率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0〕。

现阶段老年冠心病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现象日益突出,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肾功能逐渐下降。高龄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肾功能不全与冠心病的患病率以及上述两种疾病并存的可能,在原有疾病基础上(冠心病)出现慢性肾脏疾病后,患者肾脏与心脏将长期遭受持续损害,加之肾脏与心脏间的内在联系较为复杂,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进而出现叠加后放大、增倍的不良效应〔11〕。此外,肾功能异常同样可诱发肾性贫血,促使贫血、肾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进而导致介入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概率大幅增加〔12〕。糖尿病为全身性代谢性疾病,老年患者为糖代谢异常的重要受累人群,且80.00%左右的糖代谢异常者死于相关心血管事件〔13〕。除此之外,老年患者冠脉病变相对严重,病情复杂,侧支循环差,导致介入术难度系数较高,加之糖尿病患者存在内皮功能异常、血小板聚集反应增强、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纤溶系统失衡等自身病理生理特征,易对术后血管修复过程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加〔14〕。

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相对较为少见,但该疾病患者病程较长,易出现心功能减退或心律失常现象。有研究指出,若冠心病患者存在左主干病变,其心绞痛发生概率将明显增加,且发作次数频繁,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其心电图检查结果可见明显广泛缺血性ST-T改变,将增加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出现的危险性〔15,16〕。冠状动脉病变可划分为A、B、C型,其中C型病变较为复杂,手术耐受性较低,其PCI术围术期手术风险更高,成功率较低。且有研究指出,C型病变为导致PCI术后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17〕。支架植入术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血管壁弹性回缩及重塑,但同样可诱发一系列并发症。有文献表明,植入多枚支架为支架内血栓形成及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18〕。此外,大范围使用药物洗脱支架虽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血管内膜增生,但易因内皮修复功能不全、支架相容性等导致血液高凝,进而引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因此,临床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需严格把控PCI适应证与手术指征,必要条件下可寻求外科医师作为后援支持,以尽可能降低术后风险。

猜你喜欢
肾功能心血管心肌梗死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优质护理对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的改善评价
分化型甲状腺癌碘治疗前停药后短期甲减状态下甲状腺功能与肾功能的相关性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糖尿病性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血液透析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