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147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

2019-08-21 07:51郑海建刘广岚秦华王丽李玉芹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16期
关键词:硬化性颈动脉硬化

郑海建 刘广岚 秦华 王丽 李玉芹

(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连云港 222100)

急性脑梗死又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神经内科的常见急症之一,其根本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起重要作用,过多的炎症细胞分泌大量的基质金属蛋白,这些蛋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急性并发症的形成,并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戴贤勇〔1〕报道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在梗死后出现局部炎症免疫反应,早期主要是促炎反应,随着梗死时间延长,人体诱导大量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可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平衡。CD147是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诱导因子,作为炎症和免疫应答的主要介质在脑缺血后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并通过驱动血栓形成和炎症在AIS起作用〔2〕。已有研究认为〔3〕,血清CD147水平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并且与脑梗死的发生和进展程度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 CD147在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为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赣榆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79例,按年龄分组,老年脑梗死组58例(年龄≥60岁),男33例,女25例,年龄(70.74±8.57)岁,其中斑块稳定组20例,斑块不稳定组38例;中年脑梗死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50.61±6.48)岁。同期来体检中心的体检正常者纳入老年对照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68.00±6.36)岁。所有脑梗死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纳入标准:①既往无脑卒中病史;②发病72 h内就诊;③脑梗死诊断以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各诊断要点》为标准;④经头颅CT/MRI证实;排除标准:①既往有脑卒中病史;②存在急性炎症、肿瘤、糖尿病、严重心、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③手术及外伤史;④弥漫性肌肉疾病史;⑤自身免疫性疾病。各组性别匹配。

1.2 标本采集和检测 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受试者均隔夜禁食12 h,于清晨安静状态下留取空腹静脉血5 ml,用EDTA抗凝,静置1 h,3 000 r/min离心10 min,保留血清并放入-30℃冰箱保存。留静脉血5 ml注入生化专用试管,分离血清,采用西门子ADvia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同批测定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

1.3 血清CD147测定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CD147水平;试剂盒由上海吉尔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使用芬兰雷勃MK3酶标仪检测。

1.4 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 患者在检查前休息5 min,去枕仰卧位,全身放松,头偏向一侧,充分暴露颈部。采用美国Philips公司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超宽频探头,频率为5~10 MHz。在颈动脉窦端1 cm处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即管腔内膜面到中膜与外膜交界的垂直距离,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并在颈动脉可视范围内寻找斑块,由超声医师专门检测。正常颈动脉IMT<1.0 mm,IMT≥1.0 mm且<1.2 mm为内膜增厚,IMT≥1.2 mm或彩色图像显示管腔某处血流缺损且面积≥10 mm2定义为粥样斑块,根据斑块回声分为软斑和硬斑,软斑属于不稳定性斑块,硬斑属于稳定性斑块。

1.5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6.0软件,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评估引起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2 结 果

2.1 各组别一般资料及炎症指标的比较 老年脑梗死组的LDL、CD147明显高于中年脑梗死组及老年对照组,中年脑梗死组与老年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TG水平在中年脑梗死组明显高于老年脑梗死组与老年对照组(P<0.05)。TC在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老年脑梗死不同斑块性质组生化指标比较 不稳定斑块组血清TC、LDL、CD147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见表2。

表1 三组生化指标比较

与老年脑梗死组比较:1)P<0.05;与中年脑梗死组比较:2)P<0.05

2.3 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将斑块稳定或不稳定作为应变量,年龄、高血压病史、TG、TC、LDL、CD147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CD147的OR值0.114,95%可信区间为0.013~0.970;LDL的OR值0.146,95%可信区间为0.029~0.737;CD147、LDL是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表2 老年脑梗死不同斑块性质组生化指标比较

3 讨 论

伴随增龄,脑组织会发生神经细胞减少、脑血管硬化和脑血流减慢等,使缺血环境中的脑组织更易发生脑卒中,并造成脑卒中后神经功能严重缺失。Kernan等〔4〕报道55岁以后,脑卒中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其发病率每10年增加1倍,并且其并发症也相应增加。有动物实验也证实,老年大脑在神经病理生理学特征上与年轻人不同,在相同的缺血和缺氧环境中,较老的脑细胞更容易发生炎症反应和死亡〔5〕。在梗死水平相似的病变中,老年患者比年轻患者具有更严重的症状和更差的预后。当发生AIS时,缺血的脑组织可通过刺激一系列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激活白细胞,而活化的白细胞通过释放有毒的氧自由基和活性氧代谢物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害,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破坏血-脑屏障,导致脑血管侧支循环建立障碍,进一步扩大脑梗死面积。

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血清LDL水平不但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有关,而且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6〕。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较高的LDL水平与老年脑梗死发生相关,是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与胡方方等〔7〕研究报道一致。

CD147参与了脑梗死炎性损伤的整个病理生理过程。CD147在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分化过程中上调,诱导MMP分泌,促进单核细胞分化和迁移,并介导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的细胞分化、血小板活化、粥样斑块不稳定及血管新生等多种病理过程,从而导致脑梗死的发生〔8〕。本研究结果说明脑梗死患者体内CD147表达明显增加,此指标的高表达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发展,高CD147水平在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更加明显。国外研究报道〔9〕,CD147的高表达可提示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动脉受损及斑块不稳定,高水平的CD147表达与近期脑卒中事件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CD147是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独立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CD147是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重要炎性指标,可以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检查手段在临床应用中,对于评价斑块的稳定性、指导脑梗死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硬化性颈动脉硬化
日本の寒地,北海道の稲作限界地帯におけるもち米の硬化性,糊化特性および炊飯米物理特性の年次間地域間差異と発生要因(日语原文)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术后心力衰竭1例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经皮肾动脉支架成形术在移植肾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及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