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引流管技术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创伤性骨感染中的疗效比较

2019-08-21 07:51艾尔西丁阿不来提高健马强王小挺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16期
关键词:负压创面骨折

艾尔西丁·阿不来提 高健 马强 王小挺

(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目前随着经济发展,人们交通工具出现诸多改变,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逐年增高,且随着工业繁荣机械引起的挤压也随着增加,引起骨折意外发生率也呈现逐渐升高趋势,且术后感染发生率也随之逐渐增高〔1〕。骨科创伤感染因素众多,其中患者自身过度饮酒、身体肥胖、糖尿病及吸烟均可能导致患者并发感染〔2〕。此外,有学者指出术后失血过多、医师经验不足及预防感染措施不当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3〕。有学者指出,在患者出现创伤感染后,对生存质量产生严重影响〔4〕。目前当骨科创伤感染后临床中常采用清洗换药等常规方案进行处理,主要包括清创、换药等,若患者感染病情严重时则需要每天重复2~3次处理,对临床治疗疗效造成严重不良影响〔5〕。近年来,负压封闭引流术及环形引流管术是临床中逐渐推广应用的可避免感染的手段,有效抑制感染部位细菌繁殖,加速伤口快速愈合〔6〕。但环形引流管技术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临床应用差异比较仍鲜有报道,因而本研究探讨环形引流管技术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创伤性骨感染中的临床疗效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创伤性骨感染患者依照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A组、B组。对照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71.38±2.57)岁,病程(6.47±1.37)d,其中髌骨骨折6例、胫腓骨骨折6例、股骨骨折5例、骨盆骨折3例,术前感染2例,A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71.03±2.15)岁,病程(6.53±1.29)d,其中髌骨骨折8例、胫腓骨骨折7例、股骨骨折3例、骨盆骨折2例,术前感染1例,B组中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72.98±2.39)岁,病程(6.48±1.30)d,其中髌骨骨折9例、胫腓骨骨折7例、股骨骨折2例、骨盆骨折2例,术前感染2例,三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组及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①经病原学检测确诊为术前感染;②入组前存在骨科创伤;③肝肾功能正常;④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未依照治疗计划进行治疗;②临床资料不全;③存在恶性肿瘤;④主动申请退出本研究。

1.3 方法 本组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清创术进行治疗,将血块及异物清除,尽可能减轻污染,对患者常规清洗换药,依照患者自身状况定时行创面处理。对创伤面大患者则使用引流条处理,并服用抗菌药物治疗,定期行病原学检查,若创面芽孢丰满则及时处理,并进一步观察患者疾病进行情况。

A组患者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对创口处彻底清创处理,使用灭菌生理盐水、甲硝唑液及过氧化氢液冲洗,至创面清洁。后置入VSD敷料及薄膜,剪出形状及大小适宜的敷料,后置于创面上确保可与创面充分接触,并将便于固定于周围皮肤,后使用黏性透明薄膜封闭敷料及周围组织。将中心负压与引流管连接,负压引流,观察敷料情况,24 h持续吸引。B组患者采用环形引流管技术治疗,治疗前对创面进行清创处理,后清洗创面,将2~3组以输液器做成的环形引流管留置创面深层或空腔处,尽量关闭创面,术后按引流量,1~2 d换药,换药时充分消毒引流管入出口,定期做引流物细菌培养,引流管周围无渗出,创面愈合后可拔出引流管。

1.4 观察指标 本组研究结束后对患者治疗疗效进行评估,包括治愈、显效、无效,其中治愈:创面基本愈合,表皮完全长出,且无须采用其他药物治疗;显效:创面逐渐缩小,创伤面部位表皮多数存活,长出新皮,但仍需药物治疗,且创面需进一步治疗逐渐愈合;无效:创伤皮肤溃烂,创面皮肤未长出肉芽,无法有效长出完整表皮,治愈率与显效率之和计为有效率。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其中0分:无痛;1~3分:轻微疼痛;4~6分:有痛感且对睡眠质量虽然产生一定程度影响但可忍;7分及以上:疼痛剧烈无法忍受。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采用SF-36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共分为生理健康总评量表(PCS)及心理健康总评量表(MCS)领域,其中PCS包括生理职能、健康状况、躯体疼痛、生理功能,MCS包括情感职能、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患者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状态越好,分数越高。本组研究对患者并发症情况进行检测,并使用患者治疗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包行χ2、t检验及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各组疗效比较 治疗后A组与B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但A组及B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各组疗效比较〔n(%),n=20〕

与对照组比较:1)P<0.05,表2、3、4、6同

2.2 各组住院时间及创伤愈合时间比较 治疗后A组及B组住院时间及创伤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A组及B组住院时间及创伤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各组住院时间及创伤愈合时间比较

2.3 各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三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A、B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各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2.4 各组治疗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 治疗后A组及B组患者治疗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A组与B组患者满意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4。

表4 各组治疗满意度调查结果〔n(%),n=20〕

2.5 各组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三组PCS评分及MC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PCS评分及MC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A组及B组各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A组及B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各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2.6 各组并发症比较 治疗后A组及B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各组并发症比较〔n(%),n=20〕

3 讨 论

临床中骨科创伤感染是骨科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常见病〔7〕。建筑工人高空坠落伤、交通事故撞击及儿童或老人跌倒均可能导致骨折的发生,在骨科创伤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创伤面感染,也是目前临床中亟待解决的困难之一〔8〕。现阶段临床中常采用常规方案对骨科外伤感染患者进行处理,即由医护人员依照患者创面严重程度、伤口深浅及创面大小对患者定期清洗伤口,及时处理创伤坏死的组织及皮肤,当创伤面长出新肉芽时,可通过植皮方法对患者创伤面进行修复〔9〕。但有学者指出,采用该种方法对患者治疗后仍存在局限性,需要长时间处理,延迟患者出院时间,增加患者生理、心理及经济负担〔10〕。清洗换药过程中可能破坏新生肉芽,对创面愈合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延长患者创面愈合和恢复时间〔11〕。

有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引流技术对创伤性骨感染患者治疗后可加速患者创口愈合,提高治疗疗效〔12〕。一般情况下,老年创伤性骨感染患者在发病后由于其身体素质较差,且患者体内免疫功能较低,因而导致其预后质量较差。此外,老年人在出现伤口后由于其组织代谢相对缓慢,且患者组织愈合相对较慢。老年患者采用环形引流管技术治疗后可有效加速患者病情恢复。目前,临床中在对老年骨感染患者进行引流常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进行干预,由含引流作用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材料制作的引流管,可通过对该材料修剪得到适形的材料〔13〕。有效覆盖创面并对其进行消毒,半透膜材料封闭使之成为密闭空间,接通负压与引流管,利用负压加速创面愈合〔14〕。该方法可减少换药次数,降低患者痛苦,降低创面与细菌接触机会。该方法可减少抗菌药物使用量,操作过程简便,避免交叉感染发生,降低患者痛苦〔15〕。环形双管负压封闭引流术是近年来临床中逐渐开始应用的治疗方案,且可预防深层组织或皮下积气积液,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环形引流管技术及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骨感染患者治疗后可有效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取代传统转位手术和皮瓣转移,提高患者预后质量。此外,在采用引流术干预后有效减低血管后负荷及组织间压,改善患者血流循环,降低创面感染发生率。通过引流术可有效贯通创面,利用气压作用将细菌、坏死组织及毒素排出,有效维持创面清洁。综上所述,环形引流管技术及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治疗创伤性骨感染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但环形引流管技术及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治疗技术无明显差异,在临床中可依照患者病情选择适当方案治疗。

猜你喜欢
负压创面骨折
王阿姨骨折康复记
试论无负压供水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透明质酸基纳米纤维促进创面愈合
基于自动控制技术的创面软组织负压给液系统研究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伤筋动骨怎么破
伤筋动骨怎么破
负压技术在45例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