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及两岸合作前景分析

2019-08-23 03:09上海社会科学院盛九元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生技生物科技新台币

上海社会科学院 盛九元

台湾生物科技产业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的时间,近十年来台湾生物科技产业发展迅速,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有显著提高,台湾生物科技产业在当局长期积极推动下,已发展出优质的产业基础,高品质、低成本的研发生产环境,并在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

1 台湾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

台湾生物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全球生物科技市场的繁荣增长,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台当局积极的扶持政策和台湾相关各界的努力。虽然与台湾成熟的电子信息产业(半导体和显示器等)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但作为台湾“双星”产业之一,其增长潜力仍被台湾各界看好。同时台湾生物科技产业仍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台湾市场规模有限,以及由此引起的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其他因素,如台湾生技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且以制造业为主,研发能力有限,而随着生物科技产业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研发能力是保持竞争力的根本方面;与台湾目前投入的研究经费和取得的研究成果相比,台湾技术成果产业转化相对不足;随着各国竞相发展生物科技产业,来自外部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对人才、市场的争夺更是如此,将进一步加剧台湾相关研发、营销人才相对短缺。随着大陆经济的崛起,未来大陆必将是全球生物科技产业的重要市场之一,而两岸之间合作与竞争,将为台湾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带来大量的机遇和挑战。

1.1 台湾生物科技产业概述

生物科技产业定义与范畴,因各地区产业发展历程不同而有所不同。2002年欧盟生物经济会议将由生物技术的科学与研究所引导而产生的所有经济活动定义为生物经济。OECD指出生物技术产生最大的经济影响主要集中在农业、健康、工业等三大领域。中国台湾定义的生物科技产业涵盖制药产业、医疗器材产业、应用生物科技产业三大领域。

制药产业以药品为主,包括西药制剂、生物制剂、中药制剂、原材料;医疗器材产业依其功能和用途可以分为诊断与监测用医学材料、手术与治疗用医学材料、辅助与弥补用医学材料、体外诊断用医学材料、其他类医学材料,以及预防与健康促进用器材等;应用生物科技主要包含有农业、食品、特化、环保及医疗服务业等。

就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过程而言,通常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红色生技,以生物医药研发产业为主。第二阶段为绿色生技,以农业生物科技产业为主。第三阶段为白色生技,以生物科技和其他高科技产业融合为主,是将生物科技应用与化工、环保、能源、材料等领域。目前台湾生物科技产业还处于第一阶段,以制药产业和医疗器材产业为主。

表1 2013—2014年台湾生物科技产业经营情况 单位:新台币亿元

1.2 台湾生物科技产业发展总况

从短期来看:根据台湾“主计总处”发布的数据,2014年台湾实际地区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3.51%,而2014年台湾生物科技产业营业额为新台币2886亿元,约比2013年成长4.2%。其中医疗器材成为台湾生物科技产业最大次领域,2014年营业额为新台币1232亿元,占生物科技产业营业额的42.7%。制药产业营业额为新台币832亿元(药品市场总规模为1456亿元),占生物科技产业营业额的28.8%。应用生物科技产业的营业额为新台币822亿元,占生物科技产业营业额的28.5%。2014年生物科技厂商共计1631家,从业人员73769人。出口值由2013年的新台币97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新台币1022亿元。进口值亦呈现同步增加态势,由2013年的新台币2092亿元,成长到2014年的新台币2114亿元。

从长期来看:台湾生物科技产业营业额从2005年的新台币1600亿元成长到2014年2886亿元,年均复合成长率为6.77%。厂商家数亦从2005年的1156家增加到2014年的1631家,平均每年增加47家。台湾生物科技产业的出口值从2005年的新台币538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新台币1022亿元,约以7.39%的复合年增长率增加,并高于营业额的成长率,显示近10年生物科技产业营业额的增加,外销市场扮演重要角色。

但同时也应看到,受到原料药下游终端市场的销售不如预期的影响,近年来台湾原料药出口由成长转为衰退,拖累了台湾生物科技产业营业额的成长幅度。2014年生物科技产业的出口值为1022亿元,与2013年相比,仅成长4.39%,亦低于2013年出口的成长幅度。受出口趋缓等因素的影响,2014年台湾生物科技产业营销额仅成长4.2%,不仅低于2013年的5.29%,亦低于近10年的复合增长率。如何扩大生物科技产业的外销额,成为台湾推动生物科技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1.2.1 制药产业

台湾制药产业包括西药制剂、原料药、中药及生物制剂等领域。其中西药制剂规模最大,原料药规模亦持续攀升,中药及生物制剂规模相对较小。制药产业营业额从2005年的新台币624亿元,缓慢成长到2014年的新台币832亿元,复合年成长率仅有3.25%。制药产业由于以台湾市场为主,产业发展易受医药给付政策影响,成长相对缓慢,随着原料药与西药制剂适时的扩大出口,已开始为制药产业增添成长动力。

目前台湾西药制剂规模进一步扩大。截至2015年4月1日,台湾有104家制药厂通过PIC/S GMP稽查(为适应国际发展趋势,中国台湾于2015年1月全面实施CGMP与国际医药品稽查协约组织PIC/SGM P规范,使中国台湾药品质量能够达到国际标准,易于开拓国际市场),比2014年6月底统计的67家,增加了37家。中国台湾西药制剂外销金额达新台币3亿元以上的制药公司有7家,出口值超过9000万新台币的药厂约有10家。据统计,2014年中国台湾西药制剂出口值约为新台币112亿元。比2013年增加2.94%。2014年以前大陆为台湾西药制剂最大出口目的地,其中以抗生素制剂出口为主,2014年由于销往大陆的无菌产品因生产设施不符规定而遭停工,致使出口下降,对大陆的出口由2013年的第一位跌至2014年的第三位,金额由2013年的新台币19.16亿元减少至2014年的新台币14.18亿元,衰退幅度达到27.58%。

原料药为台湾制药产业近年来增速最快的领域。依据中国台湾海关进出口资料统计,2013年中国台湾原材料进口金额为新台币55亿元,其中中国大陆为第一来源地,进口金额达到新台币18.68亿元,大约为台湾原料药进口额的34%。中国大陆为台湾低价原料药的重要生产地,而高品质原料药大多来自于美国、日本与意大利。

尽管目前生物科技药品的研发成效一般,仅有疫苗类产品取得突破,成功上市,但企业界对生技药品研发的投入却呈增加趋势,除了台湾浩鼎等既有生物科技药品研发公司外,最近基亚生技、友华生技等企业开入也加入生物科技药品研发序列。

在中草药领域台湾正积极布局大陆市场。目前,台湾中草药产业在研发、制造、质量管理、人才等方面已建立完善的体系,包括通过GM P查核、制定中药品质检验标准等,学术研究机构研发的成果也大多由企业顺利承接,其中怀特生技新药公司的“怀特血”、中天生技公司的“化疗漾”及“贺必容”等,全部通过“卫福部”审查,取得中药新药或植物新药药证。由于中国大陆是中药最大市场,且也在积极发展中医药产业,已核准多项植物新药,因此吸引台湾从事中药研发的企业加紧布局大陆。例如泰宗生技公司已将治疗C型肝炎植物新药TCM—700C在中国大陆及东盟10国地区的权利金以人民币2.7亿元的新台币14亿元及新药上市营收的12%授刊二海睿鉴生技公司,并将在台湾及大陆进行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合作。中天生技公司与合一生技公司也与大陆石药集团开展新药研发及市场销售方面的合作。

1.2.2 医疗器材产业

台湾生物科技产业以医疗器材产业的发展最为迅速,其营业额从2005年的新台币590亿元,以8.52%的复合年成长率增加,至2014年已达新台币1232亿元,占台湾生物科技产业营业额的比重更从2005年的36.9%,增加到2014年的42.7%,成为台湾生物科技产业最大的次领域。目前随着预防医学技术的精进,以及民众自我健康意识的加强,居家医疗器材市场规模正逐渐扩大。

据工研院产经中心(IKE)的统计资料显示,台湾医疗器材产业结构主要以生产居家用消费型产品为主,约占市场整体 56.8%;其次是医院用一般器材(22.1%);耗材(20.4%);医院用大型仪器类最低,仅占总市场值0.73%。2014年台湾医疗器材商家数为781家,从业人数约36 429人。

台湾医疗器材进口值由2010年的新台币535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新台币615亿元,增长幅度较缓。中国台湾进口地以发达国家居多,进口产品也以高阶医疗器材产品为主。美国是中国台湾的最大进口国,占中国台湾进口额的35%,大陆排名第四。中国台湾医疗器材的出口,由2010年的新台币402亿元,成长到2014年的新台币513亿元。中国台湾医疗器材出口的前三位依次是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其中对中国大陆的出口值略有增加。

2010年之前,台湾医疗器材出口主力产品为残疾人机动用车,包括电动轮椅、代步车等。近年来,受到全球市场增长趋缓与企业制造基地外移的影响,使得移动辅具出口逐年趋缓,在糖尿病族群人数逐年攀升,加上高龄人口慢性疾病管理渐成趋势的商机带动下,血糖监测产品成为近几年台湾医疗器材出口的主要优势品项,其中血糖试片居台湾医疗器材产品出口首位,出口金额约新台币54亿元,占台湾医疗器材总出口比例为11%以上,吸引了众多企业投入发展。另外,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崛起,增加对隐形眼镜的需求,也带动台湾隐形眼镜的出口增长,自2011年跃升成为第四大出口产品,2012年更攀升至第二大出口产品,2013年仍持续维持强劲增长力,出口金额提升至新台币51亿元,占台湾医疗器材出口比例上升至近11%。随着近年中国台湾隐形眼镜制造商制程技术与质量的提升,再加上台湾外市场需求持续增加,预期未来数年将有可能成为中国台湾最大出口产品。

2013年出口表现良好的产品还有血氧浓度计、诊断试剂、牙科植入物、牙科器具与眼科仪器等产品。

目前台湾厂商积极发展自有品牌,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台湾医用材料产业正在走向高值医用材料自主技术研发带动产品创新,使台湾企业逐渐在血压计、体温计、血糖计等医用材料产品成为全球重要供应商,预期未来医疗器材产业将稳定增长。

1.2.3 应用生物科技产业

台湾应用生物科技产业营业额从2005年的新台币386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新台币82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8.76%,为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项目,其中包含保健与健康食品在内的食品生技成长尤为快速。依照DCB下的产业咨询组(ITIS计划)调查结果推估,2014年台湾应用生物科技产业产值为新台币752.9亿元,相较2013年成长5.5%。

依据台湾生技中心ITIS统计,台湾生技厂商的分布主要以从事农业生技、食品/中草药生技者居多,分别占台湾新兴生物科技产业总厂商数22%及18.4%,整体新兴生物科技产业尚处萌芽期阶段。

台湾农业生物科技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各地农业生物科技园区至2013年底,已有77家农业生技企业投资进驻,总投资金额约新台币73亿元,从业人数约800余人,年产值新台币40亿元。

食品生技是将生物技术应用于食品领域,使其具有保健功效,进而提升食品的附加价值,现阶段台湾企业多以开发健康食品或保健食品等功能性食品为主。目前有不少台湾企业正在积极将藻类、红曲、牛樟芝、谷物等作为保健食品原材料,开发新的保健食品。

特化生技应用范围涵盖生技化妆品、工业用酶、氨基酸及生物高分子等领域,台湾以生物科技化妆品所占比重最高。

台湾从事环保生技的企业数量少且规模小,其中大多从事生物质能源行业,也有一些投入生物可分解性材料开发。

在生物科技医疗服务业方面,台湾目前有17家公司经认定属医药研发服务公司。由于台湾生技医药公司以中小企业为主,产品独立研发能力弱,须依赖拥有实验设施且具有专业临床管理能力的生技CRO(委托研发机构)企业提供协助,包括进行与药物开发有关的药物探索、临床前试验及临床试验等服务。为促进台湾生技CRO企业发展,并鼓励台湾企业将研究开发项目委托台湾生技CRO企业,台湾“经济部工业局”对于符合《生技新药产业发展条例》和《产业创新条例》适用对象的生技企业,制定了一份台湾医药研发服务企业参考名单,对于列在其中的生技CRO公司,具有从事药物研究、临床前及临床试验等资格,其从事生技研发的费用可享有研发投资抵减优惠。截至2014年4月,这份参考名单共包括世豪生技公司、台升生技公司、泛球药理公司、明生生技公司、佳生科技公司、维州生技公司、昌达生技公司、进阶生技公司、台美检验科技公司、赛亚基因科技公司、鸿谕药品公司、台塑生医公司、麦德凯生科公司、永昕生医公司、台湾检验科技公司、友霖生技公司及艾默生物医学公司等17家。

1.2.4 生物科技产业投资状况

生物科技产业由于产品研发周期长,研发过程需要长期资金支持,短期无法由产品销售和技术授权获得回报,加上研发初期高风险,研发成功后的高收益等特性,生物科技产业投资大都由政府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引导民间资金参与。同时政府放宽生技公司进入资本市场要求,促进生技公司获得研发及运营所需资金。台湾生技研发经费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从2005年新台币145.18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新台币241.84亿元。其中由当地政府部门执行的生技研发经费最高,达到新台币104.63亿元,占台湾生技研发经费的43%。企业部门投入的生技研发经费也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新台币18.0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新台币50.5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

为引导民间资金投入生物科技产业,台湾当局主要运用“行政院国家发展基金”带领投资。“行政院国家发展基金”自1984年开始配合政策以直接投资生物科技公司或经由投资生物科技创投的方式间接投资生物科技产业,至2014年底,累计投资13家生物科技与22家生物科技创投公司,投资金额已达新台币107亿元。截至2014年民间生物科技投资金额超过新台币458亿元,相较2013年成长9%。其中投资超过新台币10亿元的项目,合计占2014年总投资额的57.78%。在投资标的上,以制药产业、新药开发、医疗器材及保健食品为主。

在具体的政策方面,台湾通过各种方式,有效放宽生技企业上市柜条件,积极发挥资本市场在募集资金方面的作用。2014年底台湾共计有88家生物科技公司成功上市柜,上市上柜公司营收达到新台币1593.68亿元,研发经费达到新台币102.30亿元,研发经费占营业额的比重达6.42%。

1.2.5 人才需求及培育现状分析

台湾生物科技人才规模较小,且结构上以制造类为主,高层次的研发和营销人才短缺。生物科技产业为知识密集型产业,高优质人才的持续投入是产业能否成功及永续发展的关键。随着生物科技产业成为台湾重点发展项目,相关人才的需求亦随之增加。

依据台湾“经济部工业局”开展的“2014—2016年重点产业专业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台湾生物科技产业以生产制造为主要职类需求,约占总体需求40%,而作为产品技术精进源头的研发人员则占需求近20%的高比例,同时因厂商规模扩大也提升了营销业务人才需求。随着生物科技日新月异,不断加强研发是企业为维持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因此存在对高级研发人员的持续需求。相对于其他产业,目前台湾生物科技产业规模仍然较小,总的从业人数仅7万余人,随着生物科技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能力的增强,生物科技人才的缺口将进一步凸显,特别具有丰富研发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以及国际营销的商务型人才。

2 台湾生物科技产业发展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2.1 台湾生物科技产业发展的特点

当前台湾生物科技产业发展与其他新兴产业一样,与台湾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高度相关,主要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技术具有明显的外源性。尽管台湾当局将生物科技列为新兴产业加以重点扶植,尤其是在研发投资方面加大投入,但限于整体财政局促的制约,实际年投入研发资金不超过300亿元新台币(不到10亿美元),尚不及一家大型跨国生物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由于基础研发能力不足,台湾在生物科技的关键性专利技术方面储备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台湾60%的生物科技企业主要通过技术授权、策略联盟(代工)、转投资等方式渠道外来技术支持,因此在产业技术上有着明显的外源性特点。技术上缺乏自主型对中国台湾生物科技的影响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由于技术外源型的限制,使台湾生物科技产业中较具竞争力的部门,主要集中在对外合作较多的领域,包括生物制剂(测试)、生物制药(抗癌药物)和生物医疗器材;而在台湾有较大需求的生物农药、特效生活制品、生物环保等技术整体水准有限。二是技术上的依赖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台湾生物科技产业的对外合作,尤其是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合作。

(2)产业发展政策与融资环境较为宽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台湾在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方面有着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这主要体现的当局的政策支持和相对容易的筹资渠道方面。尤其是当前台湾资金充裕(据统计,台湾游资达66万亿元新台币),通过资本市场、创投基金以及筹资等方式,生物科技企业可以较便利的获得生物科技的创投资金支持,据统计,2014年台湾募集的生物科技创投基金就超过120亿元新台币。而现有的200多家创投公司中有70多家投资生物科技产业。这一环境不仅使生物科技公司在台湾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也吸引着外来科技人才赴台湾投资开支生物科技的研发。

(3)强烈的创业意愿推动着产业的持续发展。在台湾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成功的企业家(从王永庆到张荣发、从施振荣到郭台铭,等等),并成为社会的楷模,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励着台湾精英人士投身新兴产业的研发创业进程。尽管在技术层面受到一定程度限制,产业的整体规模偏小,但基于对产业发展的敏锐嗅觉,台湾的相关创业者充分发挥出在市场运营、资金调度、流程管理上的丰富经验,推动形成台湾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日趋活跃,并吸引着更多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加大对生物科技产业的关注与投入,再加上台湾当局的全力推动,使得整体产业始终呈现上述的态势。这一点也是台湾生物科技产业发展中最值得关注和引入的因素。

2.2 台湾生物科技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台湾生物科技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台湾本身存在的问题,其次是两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在以下方面。

(1)台湾生技研发成果产业转化不足,产业链整合有待进一步突破。据有关统计显示目前台湾生物科技产业占全球市场比重仍低于1%,与台湾投资于生物科技产业相关的研发经费和积累的学术成果相比,台湾积累的研发能量尚未被产业界有效利用。研发成果没有顺利产业化,创造出可观的产值。突破生物科技产业价值链上的瓶颈,使研发成果能产业化、商业化,创造经济社会价值,是台湾当前生物科技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研发成果商业化涉及的层面甚广,从成果商品化可行性、释放成果移转方式、国际法规认证等均需妥善规划,每个阶段都非常重要。为了实现在产业链上的突破,台湾当局采取了相关的支撑性措施:①加强市场导向的平台建设,引导研发能量的流向与市场需求匹配;②保持政府资金投入,放宽生物科技企业上市柜的条件,成立生物科技创投基金,引导民间资金流入生物科技产业;③成立“食品药物管理局”按国际标准构建法规环境,接轨国际市场,扩大产业机会;④积极引进跨领域的高阶营运专家,同时注重培训台湾的高级人才。

(2)投资环境吸引力还有待加强。当地政府长期以来,积极促成许多与国际生技医药公司的策略联盟与合作协定,然而,跨国大型生技医药公司来台投资或设立研发与制造中心的比例仍少于临近各国,且其投资金额甚少,显示台湾目前投资环境在吸引外资方面仍显不足。

(3)亟须具有国际营销经验的高级人才,来开创国际市场弥补台湾市场需求不足。由于生物科技产业投资金额庞大,而台湾内需市场小,不足以支持生物科技产业壮大规模,故唯有跨入国际市场才能有效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由于生物科技产品属高度法规相关,产品、工厂、软件、硬件等皆需取得各国主管机关认证方能生产或上市,因此熟悉国际法规、专利智财、授权谈判、产品行销等具有国际实战经验之人才对这种进入障碍高、市场具封闭性、法规要求严格的高度整合跨领域产业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台湾极欠缺具备国际行销经验、跨领域的资深营运管理人才。

3 两岸生物科技产业合作现状及趋势

1)大陆庞大的市场潜力,良好的产业投资环境,丰富的产业资源,是吸引台资生技公司来大陆发展的优势要素。因此,在当前的两岸生物科技产业合作中,大陆是关键性的载体。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完成和“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尤其中国制造2025政策的落实,中国大陆正进入生物技术大规模产业化的阶段,市场潜力巨大。据国际研究机构预测,到2020年大陆生物科技产业市场需求将达到3.5万亿~4.3万亿元人民币;到2030年,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至6万亿~7万亿元人民币。其中2014年,大陆医疗支出5833亿美元,占GDP的5.6%,比重远低于欧美的水平(中国大陆人均药品支出70.9美元,同期美国的人均支出为1150.7美元,台湾的人均支出为236.1美元;中国大陆仅为美国的6.16%,台湾的30%),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在中国大陆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中,政府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并制订了一系列促进生物科技产业发展和创新的措施:例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将生物技术产业列为未来的战略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并出台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此后,在“十二五” “十三五”规划中都将生物科技产业列为重点发展项目。福建在“十三五”规划中,将生物科技产业发展的重点确定为农业生物技术和海洋生物科技,这是立足于福建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对于推进两岸生物科技产业合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分析,中国大陆生物资源丰富(化学及中草药原料非常丰富,而福建在这方面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产业发展的部分领域具有雄厚的研发基础(主要包括基因研究、生物质能源和抗癌新药研制等)。现阶段,根据科技部的统计,直接从事生物技术研发的人员约有5万多人,同时每年约有5千多名生物技术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同时海外人才中约有10万人分布在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人才总体储备充足。因此,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建构有效的机制,发挥人才的作用,在相关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2)台湾在生物科技产业方面的技术和研发优势可以为大陆提供有益借鉴。

虽然大陆较早就将生物科技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推动,但目前大陆在发展生物科技方面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不足、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由于大陆市场较大,且生物科技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大型生物科技企业面临竞争相对较小,研发新产品的动力不足,而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和科研能力的限制,其产品多处于仿制阶段,导致同类产品生产厂家过多、产品结构性矛盾等问题。

台湾自1970年成立第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台湾生物科技产业结构日趋完善,产业规模日渐扩大。同大陆相比,台湾在科技研发和国际化接轨方面经验丰富,例如台湾与健保品相关医疗信息积累丰富,可以带动药物开发等相关产业发展。由此可见,对台湾相关生物科技企业合作需要有针对性的合作方式,例如与浩鼎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可以引进投资和合作设厂,与联亚生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则应以技术合作为主,而同永昕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可以运用模式引入与技术合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等,从而使两岸生物科技企业的合作更具有针对性,以达成实质性的合作成效。

3)加强两岸生物科技产业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产业在同质化竞争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的良性发展符合两岸经济发展需要。

原海协会会长陈德铭曾指出:台湾在生物技术方面有许多领先技术而大陆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两岸在这方面的交流却不够。两岸在生物科技产业方面所制定的策略措施非常相似,未来必定会在市场、人才、资金争夺等方面竞争。因此两岸应积极交流,分工合作,构建互补的产业框架,在竞争中实现差异化的发展,避免同质化的竞争。

虽然大陆生物科技市场充满商机,但台商进入大陆市场仍存在不少困难。例如,台商对大陆政策法规不熟悉,对大陆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稳定性存有疑虑等。针对此类问题,可以通过搭建两岸企业合作平台,通过企业合作,解决台商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加台商进军大陆市场的成功率。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产业的研发周期长、风险高。在台湾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重要领域的技术突破;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导致研发薄弱;政策支持的门槛高(强调技术创新,而对制程创新鼓励不足);人才缺乏(包括国际行销、国际法、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人才);民间投资意愿低。因此,进一步深化两岸在生物科技产业领域的合作有巨大现实性和必要性。

从当前两岸在生物科技产业领域的合作及发展趋势分析,大陆对台湾生物科技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尽管在当前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合作中,主要以电子信息、半导体、通讯等产业为主,生物科技无论是在投资金额还是企业数量上所占比重不高,但作为具有高度成长性和区域特色产业,在未来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中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长三角作为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沿和经济合作的窗口,在推动两岸生物科技产业方面应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生技生物科技新台币
未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山西蜂之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