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心理护理对结肠癌术后化疗患者人格特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2019-08-30 03:13
总装备部医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个体化结肠癌人格

李 丽

新沂市中医医院 江苏新沂 221400

结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之一[1]。近年来,由于人们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结肠癌发病率明显上升,高发区以乙状结肠为主。现阶段,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结肠癌的有效方法,同时结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有研究提示[2],癌症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结肠癌患者的术后,特别是化疗过程中患者出现较为明显的不良情绪,外界治疗易受到心理反应的影响。随着近几年来对医学心理护理的重视,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得到应用,同时也是反映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次研究个体化护理干预对该类患者的影响,旨在为结肠癌术后化疗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详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6月~2018年8月于本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结肠癌术后化疗患者70 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 例。其中对照组男20 例、女15 例;年龄35~70 岁,平均(57.42±2.88)岁;受教育程度:小学5 例、初中5 例、高中10 例、大专8 例、本科及以上7 例。观察组男19 例、女16 例;年龄35~71 岁,平均(57.50±2.76)岁;受教育程度:小学5 例、初中4 例、高中8 例、大专8 例、本科及以上10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方面对比显示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模式,予以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等,叮嘱患者根据医嘱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体化心理护理,详细内容如下:①主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交流,耐心倾听患者感受,并对患者心理、生理等方面展开综合评估;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要使用真诚的态度和温柔的语气,并适当予以患者鼓励,增强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主动配合化疗及相关护理。②认知心理干预:定期邀请患者及其家属参加医院讲座,在日常治疗中与患者谈话提升患者及其家属认知行为干预,如结肠癌相关知识、使用药物、化疗流程等,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化疗结束后引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促使患者培养良好习惯,确保心情愉悦,促使机体康复。③营造良好的环境:患者结束化疗期间,要确保化疗室干净整洁,确保患者从嗅觉、视觉上的舒适度。④引导患者找到自身价值:癌症往往会给人心理带来较大的打击,医护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治疗和护理期间,可与患者分享治疗成功案例,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提高患者回归社会、家庭的自信心。⑤建立亲情支持干预:叮嘱患者主要照顾者多关系患者病情,发挥亲情的力量激烈患者保持乐观心态,多点时间陪伴患者。让患者感受来自家庭的支持,有利于患者的健康恢复。

1.3 观察指标

①人格特征:采取艾森克人格成人问卷,量表包括内外倾向量表(P)、情绪性量表(E)、心理变态量表(N)和效度量表(L),回答“是”加“1 分”,回答“否”减“1 分”,根据总分评估患者的性格特征。②生活质量:选择生活质量量表评估两组生活质量水平,,该量表共分为8 个维度36 个条目,分值越高则提示其生活质量状态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人格特征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人格特征各量表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躯体功能、生理职能、肌体疼痛、一般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以及精神健康评分分别为(73.68±14.37)分、(47.52±13.11)分、(64.49±15.21)分、(43.19±15.48)分、(55.91±15.28)分、(63.09±15.41)分、(58.78±16.03)分、(56.78±15.06)分;对照组依次为(73.55±14.28)分、(47.43±13.09)分、(64.55±15.27)分、(43.25±15.37)分、(55.85±14.99)分、(63.11±15.36)分、(58.73±16.17)分、(56.74±15.21)分,两组生活质量各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经干预后,观察组躯体功能、生理职能、肌体疼痛、一般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以及精神健康评分分别为(91.89±15.43)分、(76.64±12.85)分、(88.72±13.19)分、(72.47±14.22)分、(78.47±15.74)分、(86.55±19.41)分、(82.88±20.04)分、(83.96±17.02)分;对照组依次为(82.67±12.01)分、(57.80±12.60)分、(74.33±13.08)分、(55.62±13.89)分、(67.92±16.11)分、(75.38±17.28)分、(69.77±15.42)分、(70.84±16.37)分,观察组生活质量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2 组患者人格特征评分比较(±s)分

表1:2 组患者人格特征评分比较(±s)分

?

3 讨论

结肠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据相关数显示,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44.31%~84.53%,且每一位患者预后差异较大。由于恶性肿瘤生存率逐渐得到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得到重视。据相关学者报道,对结肠癌术后化疗患者实施科学的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患者人格特征,提高其生活质量[3]。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且取得显著护理效果。个体化心理护理是基于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4]。现阶段,结肠癌患者术后学辅以化疗治疗,但在治疗期间由于疼痛、化疗不良反应等问题给患者心理带来较大的压力,其人格特征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观察组患者接受个体化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主动了解患者自身疾病,并鼓励和指导患者术后开展放松训练,予以患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此外,个体化心理护理不仅局限于为患者提供细致护理,护理人员还需引导患者通过认清自身存在价值,促使患者对生活充满热情,有利于改善患者人格特征[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人格特征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个体化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结肠癌患者人格特征。此外,个体化心理护理有利于提高结肠癌患者生活质量。随着现代医学发展,疾病患者心理状态备受关注,疾病治疗方式更加完善,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还重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心理护理在现代护理中不可或缺。相关研究提示[6],人体系免疫系统受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双重控制,患者的不良情绪不利于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开展,不良情绪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患者内分泌以及植物神经系统失调,应激反应能力降低,加快疾病进程,给患者后续化疗及生活质量造成带来不良影响。个体化心理护理期间,护理人员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手段安抚患者情绪,鼓励患者积极面对化疗,保证患者情绪愉悦,提高临床配合度;同时个体化心理护理中开展认知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主动配合护理工作;并及时矫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将个体化心理护理应用于结肠癌术后化疗患者中,有利于的改善其人格特质,确保其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个体化结肠癌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个体化干预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效果分析
探讨腹腔镜手术在横结肠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个体化护理干预在霉菌性阴道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结肠内支架联合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在结肠癌合并急性梗阻中的短期及中期疗效分析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腹腔镜治疗结肠癌27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