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应从学生需要出发

2019-08-30 01:59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21期
关键词:折线统计图线段

董 超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做到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多年前,有幸听了一位名师的数学课,课堂上被他精湛的教学技艺所折服,更为他流露出对学生深深的爱所感染。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他在谈到教学设计意图时,时时处处将学生摆在首位,关注学生认知起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是后进生)。后来,经过笔者思索发现,他是用自己的课堂向我们诠释数学教学要“从学生需要出发”,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学生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体验式学习强调“行而体道、行而察道”,它是伴随着积极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是一种“文化——心理”的过程,是一种需要学习者进入情境,亲自参与其中的活动,并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形成结论的学习方式。下面笔者就尝试体验学习谈谈一些想法。

一、身临其境的体验——数学的快乐

数学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满足学生的表现需求,在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小成功中获得自信,获得学习动力,进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让学生自娱自乐的环节,先让学生交流你是怎样理解“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加减又有乘除法时,我们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交流结束孩子们纷纷谈了自己的意见,笔者总结他们的发言顺势引导怎样理解“再“的含义。其中一位学生回答得非常好,他说:如果我们要干两件事,可以先干一件事后接着再干另一件事,有一个先后顺序。就像75-8伊9 中,我们要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减法一样。然后再放手让其他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启发学生怎样更快地记住先乘除后加减,发散每位学生的思维,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给足时间让他们去探索、思考。此时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学生会说:因为乘法是相同加数的简便计算,所以先算乘法,这样学生对于算理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其中还有一位学生的理解很新颖。他说我们可以把乘除当成主人,把加减当成客人,那么客人来了,首先主人要去开门,要打开第一道门就是乘除法了。大胆让学生去发挥去想象,他们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这一节课轻松活泼,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自己的方法。真正让学生参与课堂,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多的是快乐。笔者相信,有了这次成功的体验,必将会对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尝试体验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手段的学习方式。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性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获取新知,形成技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为学生有效的学习搭建必要的平台,在学生需要处体验,让体验有价值。

二、创设情境——体验探究欲望

在研究“烙饼问题”时,笔者将学生置于这样一个情境中:秋高气爽,大雁南飞,是秋游的好季节。小红一家到敬亭上玩了一个下午,玩得很快乐。回到家,一家人都觉得肚子饿了,妈妈说,烙大饼给大家吃吧!小红听说吃大饼可高兴了,因为那是她的最爱。站在一旁的爸爸说话了:“小红,爸爸考考你,我们三人每人一张饼,每张饼的两面都要烙,每面要烙3 分钟,可妈妈的锅一次只能烙两张饼。怎么烙才能使我们三个人都尽快吃上饼?”这下,小红犯难了,聪明的你们,能帮小红出出主意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烙饼问题”。

上周听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她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2 串珠子,左边一串有规律,右边一串没有规律,问学生:猜一猜每串下一个珠子是什么颜色的?在对比中,孩子猜出左边的是红色,右边的不好猜,因为它的排列没有规律。教师顺势揭题今天的学习内容:找规律。正是由于学生有了这样初步的体验,原来规律还有这样好的用处啊!就会本能产生对新知学习的渴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见,对于小学生来说,情境是他们所熟悉的、所愿意接受的,只有找寻适合他们的情境,巧妙地展开教学,从他们的认知需求出发,才能更好地将他们带入数学课堂。

三、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尽情尝试

课堂是学生的阵地,主动权应还给学生,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去思考;给学生空间,让他们去发挥;给学生舞台,让他们去表现。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是有学生主体参与的,学生主体参与实质上就是在教学中解放学生,使他们在一定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主动发展。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从折线统计图中学生很容易看出这里的点、线)

1.认识点

师:这里的点有什么作用?谁来说一说?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规范说法:这个点向下看对应的是年份2004 年,向左看对应的是人数4 万人,所以这个点表示2004 年参观的数量是4 万人。谁能再挑一个点说一说?

(这时,一个平时上课不怎么举手的学生也高高举起自己的小手。)

学生回答。(笔者及时表扬了他的表现,让全班学生给他送去热烈的掌声。)

师归纳:在折线统计图中,点表示什么?

生:数量多少。

(师板书:点:数量多少。)

2.认识线

师:还发现了什么呢?在这幅统计图中,除了点以外,还有什么呢?

生:线。

师:对了,真好!仔细看,这里每相邻的两个点都用线段连起来了。观察这幅统计图中每相邻两点之间的线段,怎样变化的?

(学生不难发现这里相邻两点之间的线段,有的是有上升的,有下降的,还有一段是平的。)

师:上升的线段表示什么意思?下降的线段表示什么意思?平的线段表示什么意思?

师生归纳板书:

上升——增加

下降——减少

平——不变

师:在这幅统计图中,表示增加的线段有好几条?它们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我们来比较一下吧!

得出:陡——快 缓——慢

师:谁能总结线段的作用?

师生总结板书:线:增减变化

3.感悟特征

师: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同桌两人一组,结合板书内容试着概括一下。

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时,笔者只是抛出问题“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一步步的探究中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由“点”到“线”,这个过程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探究的状态,待学生理解了特征之后自然流露出一种溢于言表的喜悦,笔者只是担任组织者的角色,把真正的课堂交给了学生。

四、学以致用——体验数学价值

学以致用,如何搭建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呢?“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密切结合,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以《粉刷墙壁》为例:

1.谈话导入课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利用我们所学知识来解决粉刷墙壁的生活问题。

2.组织活动

(1)测量计算粉刷面积

淤师:你们说说看如果要粉刷教室的墙壁,我们需要调查哪些数据呢?(学生说,教师出示下表。)

长 宽 高 面积 备注教室 教室5 个面的面积门2 个门的面积黑板 2 个黑板的面积窗户 3 个窗户的面积粉刷的面积 5 个面的面积-门、窗、黑板的面积=粉刷面积

师:我们要粉刷的面积是哪些?

于测量计算

盂根据上面的数据算出要粉刷的面积

(2)购买涂料

淤同学们粉刷面积算出来了,接下来我们应该去做什么?(生:买涂料)对,到底要买多少涂料?怎样购买呢?教师了解了一些关于粉刷墙壁的知识,调查到了一些资料。课件出示:

每平方米约用涂料0.5 千克

粉刷墙壁一般要粉刷两遍

涂料价格:每千克25 元

工人工资:每平米30 元

于小组合作。师:那同学们请根据提供的信息,再算一算粉刷教室需要多少涂料?最少花多少钱吗?

盂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在此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极高,小组合作时明确分工,课堂中能感到学生那种严谨的学习态度,有时为了一个小小的分歧而争得面红耳赤。参与就是一种快乐,快乐就是一种体验。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旨在“以活动促发展”,将知识发展的过程观察得直接具体、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猜你喜欢
折线统计图线段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折线的舞台——谈含绝对值的一次函数的图象
折线
折线图案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