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探《神农本草经》药性

2019-09-03 01:06王德群
皖西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邪气神农本草

王德群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1)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源头之著作,共记载365味本草,分为上、中、下三经进行分述,前有药性总论,名之“序录”;每味本草,首列本草名称,次列味、气,及功效,后有一名、生态,少数还有加工方法、用法和久服等内容,如:

1)桑螵蛸

味咸,平。主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一名蚀胧,生桑枝上,采蒸之。

2)干地黄

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生川泽。

一、读顺句,初破句读关

《神农本草经》原没有标点符号,正确句读才能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当翻阅不同版本的《神农本草经》,标点差异较大,如桑螵蛸、干地黄和大枣的句读,选择了四本书,分别是:①陈润东主编的《神农本草经》大字诵读版[1](P9,38,45);②陈德兴等注《神农本草经》[2](P14,35,40);③杨鹏举校注的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3](P36,106,126);④张登本主编的全注全译《神农本草经》[4](P19,57,68)。

关于三味本草的功效经文句读各有不同。

(一)桑螵蛸

味咸,平。

主伤中1),2),3);4),疝瘕,,;,阴痿,,;。

益精4),生子,,;,女子血闭4),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

注:①②均是一逗到底,没有变化。③则用分号到底不变,三者句读本质相同。而④则在阴痿后用句号隔开,全句分为两个部分,前部分为“主”所起的作用;后部分则有自己的动词,如益、生、通、利等。这是《神农本草经》每味本草的功效特色描述也。前三位作者未能明白,故从头到尾以逗号或分号贯之。

(二)干地黄

味甘,寒。

主折跌绝筋,,;,伤中,,,。

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②,除寒热④,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久服轻身④,不老。。。。

注:①②在久服前,作为一或两个完整句子,最后句号在生者尤良,其中②在“长肌肉”后也有一句号分开。③与①差不多,只是夹有分号而已。④在“主”后有句号;逐、填、长等之后又以句号断开;作汤,积聚后,也以句号断开,生者尤良后有句号;久服是另一层,共有五个句号。(除寒热与积聚不宜分开,积聚后不宜用句号)

(三)大枣

主心腹邪气,,,。

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久服轻身④,长年。。。。

注:①②③几乎一致,久服前成一整句,“和百药”后用句号,③在“四肢重”后用分号。④“主”之后为句号,另在“通九窍”和“四肢重”后分别用句号,轻身长年用顿号断开。

从以上三例可以看出,《神农本草经》中每一味本草的功效分为三个层次,一为“主”,“主”之后是病症名,没有动宾结构;第二是由动宾结构形成的短句,则是另一层结构;第三为久服内容。在句读时,第一和第二层往往容易混淆,大多数作者在校注《神农本草经》时分不清层次,句读往往很混乱,尤其是一些作者,误认为“主”是“治”避讳而致,以致将经文中之“主”字均改为“治”字,就更增添了新乱了。

明白于此,将《神农本草经》经文推敲,经数十次阅读,句读。这是首探也。

二、寒热、积聚非病名

首探,知《神农本草经》每味本草的经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按其层次进行句读,使《神农本草经》全书之标点焕然一新,所用标点皆有道理,再阅他书,也清楚误在何处。经过从新标点的《神农本草经》,方便了阅读,并容易明白神农描述药性的层次。

经过一番努力,将从新句读的《神农本草经》呈送一位朋友指正。他凭着深厚的国文功底和五十多年的中医临床功夫,仔细阅读后,提醒我:“寒热、积聚是疾病,句读时要注意断开。”

我接过他修改后的句读,仔细推敲,发现有的地方是自己功底不够而出现的错误,但大多数是对“寒热、积聚”理解导致标点的分歧。我理解神农经文中“寒热”和“积聚”往往需要与相关人体藏器联系起来,才能组成疾病,单独成句的地方并不多,在句读中多与前后组合成句,这种认识是否有悖于神农经旨?再回到经文中寻找答案。

《神农本草经》开篇“序录”中即云:“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此处明言“寒热邪气,积聚”是所有疾病均可能出现的症状,并非独立可分的疾病。在经文中找到了根据,对全书再进行新一轮的认真阅读。

对365味本草的经文统计,发现有160味本草186句经文中出现寒热、邪气,积聚,有的本草,因句中出现寒热邪气,寒热积聚,邪气积聚,甚至寒热邪气积聚。160味本草,共出现寒热98条,邪气81条,积聚40条。

(一)寒热

1.伤寒、中风、温疟寒热

主伤寒寒热(牡蛎、恒山、半夏、丹雄鸡·屎白)

主伤寒寒热出汗(葱茎)

主伤寒温疟寒热(巴豆)

主中风寒热(石膏)

主寒热中风(牡丹)

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云母)

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厚朴)

主温疟、狂易寒热(白头翁)

2.皮肤寒热

主皮肤寒热(蠡实)

主皮肤往来寒热(乌韭)

3.欬逆寒热

除欬逆寒热(黄环)

欬逆寒热(吴茱萸)

主欬逆寒热烦满(禹余粮)

主疟及欬逆寒热(蜀漆)

4.藏府寒热

主五藏六府寒热(冬葵子)

主五藏身体寒热(辛夷)

主五藏间寒热(旋复花)

主胸中寒热结气(紫菀)

胸痛寒热(海蛤)

主心痛,寒热结气(虎掌)

心腹寒热羸瘦如疟状(茵芋)

主心腹膀胱寒热(蒲黄)

心下结痛,寒热烦满(茯苓)

除脾胃寒热(通草)

5.筋骨寒热

主筋骨间寒热(蔓荆实)

主骨间寒热(龙胆)

寒热酸疼(王瓜)

6.惊痫、癫病寒热

主惊痫寒热(牛黄)

寒热惊痫(鹿茸)

癫病寒热(蚱蝉)

痫痓寒热(鼠妇)

小儿惊痫寒热结气(雀瓮)

主小儿惊痫、瘛疭、腹胀寒热(蜣蜋)

主小儿百二十种惊痫、瘛疭、癫疾寒热(蛇蜕)

7.鼠瘘、恶疮、蛊毒寒热

主寒热鼠瘘(礜石)

寒热鼠瘘(地胆、殷孽)

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假苏)

主寒热鼠瘘、瘰疬(连翘)

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夏枯草)

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雄黄)

主寒热鬼疰蛊毒,鼠瘘恶疮(斑猫)

主寒热恶疮大热(石长生)

主鬼疰蛊毒寒热(六畜毛蹄甲)

8.瘀血、癥瘕寒热

下瘀血血闭寒热(大黄)

除瘀血血闭寒热(茅根)

瘀血血闭寒热(木虻)

破下血积坚痞癥瘕寒热(蜚虻)

主血瘀癥坚寒热(蜚蠊)

寒热癥瘕(乌贼鱼骨)

主女子寒热癥瘕(白垩)

主心腹癥瘕坚积寒热(鳖甲)

9.百疾寒热

饮食寒热(葶苈,狼毒)

寒热贲豚(豚卵)

寒热风头侵目泪出(白芷)

寒热八疸(白英)

主寒热泄利,白沃,阴蚀,恶疮,目痛。(矾石)

石淋寒热(石胆)

除茎中寒热病(肉苁蓉)

女子阴中寒热病(卷柏)

阴阳寒热无子(桑耳)

寒热腹痛无子(阳起石)

寒热百疾(女菀)

(二)邪气

主心腹欬逆邪气(紫石英)

主五藏邪气(卷柏、青襄、苦菜、白蒿、王孙、龙眼、茵芋)

主五内邪气(槐实、枸杞、芜荑、栀子)

主心腹邪气(大枣、石龙刍、石蜜、石龙芮、紫草、樗鸡)

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酸枣)

惊痫邪气(龙胆)

主大风邪气(旋复花)

主五藏心下邪气(香蒲)

心下邪气(白青)

杀精物恶鬼邪气(雄黄)

身痒邪气诸毒(雌黄)

主劳热邪气(石韦)

主腹中邪气(彼子)

去邪热气(麻黄)

主邪气腹痛(芍药)

瘛疭、痉、惊痫邪气(牡丹)

癥瘕邪气(桃核仁)

主风邪气(秦椒)

主邪气腹胀心痛(百合)

除邪气肢体浮肿(知母)

主五癃邪结气(石龙子)

五癃邪气(豚卵)

腹中毒邪气(代赭石)

主瞋怒邪气(松萝)

主腹中邪热气(贯众)

主邪气诸痹疼酸(药实根)

主邪气皮肤中热(青葙)

主邪气热气(牙子)

邪气风头泪出(皂荚)

邪气在藏中(黄环)

主大风邪气(姑活)

逐邪恶气(女青)

主蛊毒邪气(鸢尾)

胃中邪气(白及)

主胸中邪气热结痛(蟹)

逐不详邪气(燕屎)

除(主)邪气(云母、榆皮、远志、人参、木香、消石、太一余粮、礜石、溲疏、虾蟆)

(三)积聚

破癥坚积聚(曾青、麻黄、附子(血瘕)、甘遂)

血病癥瘕积聚(桑耳)

破癥结积聚(蒺藜子、大黄)

破积聚(理石、扁青、狼毒、蜚蠊)

癥瘕积聚(苦参、白头翁(瘿瘤)、葶苈(结气)、鸢尾)

逐六府积聚(朴消)

主月闭积聚(白垩)

风水积聚(羊桃)

肿满急痛积聚(大戟)

破癥瘕结聚坚积(巴豆)

破积聚大坚癥瘕(荛华)

破血瘕积聚无子(水蛭)

破积聚息肉(马陆)

(四)寒热、邪气、积聚综合

1.寒热与邪气

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甘草)

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酸枣)

主腹中寒热邪气(旋花根)

主风湿寒热邪气(茵陈蒿)

(主)除寒热邪气(薯蓣、秦艽、款冬花、朴消)

主心下邪气寒热(山茱萸)

邪气寒热酸疼(白薇)

主惊痫瘛疭寒热邪气(露蜂房)

主邪气肠间寒热(屈草)

主惊痫寒热邪气(蛇含)

荡涤肠胃中留癖饮食寒热邪气(荛华)

主痎疟寒热邪气(腐婢)

2.寒热与积聚

荡胃中积聚寒热(滑石)

(除)寒热积聚(丹参、干地黄、天鼠屎)

五藏腹中积聚寒热(熊脂)

下血瘕寒热积聚(桃毛)

主腹中寒热积聚(玄参)

主心腹癥瘕伏坚积聚寒热(鮀鱼甲)

破积聚寒热(乌头)

3.邪气与积聚

腹中积聚邪气(凝水石)

破积聚邪气(天雄)

腹中癥坚痞结积聚邪气(蜀漆)

4.寒热、邪气与积聚

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紫参)

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柴胡)

通过整理,明白神农以“寒热、邪气、积聚”来总结人体各种疾病,在句读时,大多数与人体各种疾病联在一起,不宜分开。懂得这个道理,再对经文进行句读时,心中就更有把握了。

三、探索《伤寒论》与《神农本草经》的关系

自魏晋间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之后,还有多位医家均道出张仲景《伤寒论》与《神农本草经》的亲缘关系。如:

元·王好古《汤液本草》序中曰:“世皆知《素问》为医之祖,而不知轩岐之书,实出于神农本草也。殷·伊尹用本草为汤液,汉·仲景广汤液为大法,此医家之正学,虽后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仲景方最为众方之祖,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方。”

清·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序中云:“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诸方,大半皆三代以前遗法,其用药之义与《本经》(《神农本草经》)吻合无间。”

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凡例中有:“明药性者,始自神农,而伊尹配合而为汤液。仲景《伤寒》《金匮》之方,即其遗书也。阐阴阳之秘,泄天地之藏,所以效如桴鼓。”

(一)张仲景所用药物

根据林乾良,王贵淼《经方中药研究集成》统计[5](P13-15),《伤寒论》用药87种,《金匮要略》用药147种,除去68种重复,两种合计用药166种。

166种药物中,重要的本草均与《神农本草经》相同,但《神农本草经》传到东汉末年,有一些名称已有变化,或药用部分又有增加,出现一批名称不同者,如:

有经验的医生,除了药房中药物可用,身边的食物,甚至厨房中的烹调用品也可随手拈来调节疾病,所以盐、酒、白酒、苦酒、香豉、曲、粳米、赤小豆、白粉、大麦、小麦、胶饴、羊肉、甚至灶中黄土,蜘蛛、烧裩均可拿来一用,但这些物品,也不一定非得记录在本草之中。

通过此法整理,最后只有升麻、真朱、白前、诃黎勒、红蓝花5味药物为后世增加的,《神农本草经》没有记载。由此可知,张仲景的166味本草,5味为后世增加,仅3%乃后世所增。由此可知张仲景所用本草是遵《神农本草经》而成!

(二)张仲景药证与《神农本草经》关系

黄煌著有《张仲景50味药证》[6](P5),并定义为:“药证是中医临床用药的指征和证据,也称药物主治。”“有是证,用是药,是中医几千年相传的医学准则。”通过黄煌总结的药证,我们也可发现张仲景用药与《神农本草经》的密切关系,如:

1)芍药,《神农本草经》[7](P265):“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张仲景用芍药最简方枳实芍药散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

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

最大量方(6两)的小建中汤治“腹中急痛”;

桂枝加芍药汤治“腹满时痛”;

桂枝加大黄汤主治“大实痛者”。

张仲景的加味方中,小柴胡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通脉四逆汤中:“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白散方中:“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防己黄耆汤中“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

桂枝加芍药汤中,为桂枝汤加芍药,治“腹满时痛。”

由张仲景使用芍药的最简方,最大量方,加味方中,使用芍药几乎均与《神农本草经》的“主邪气腹痛”紧密相关。

2)桂枝,《神农本草经》[7](P54):牡桂:“味辛,温。主上气欬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张仲景用桂枝最简方(2味药)桂枝甘草汤“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凡含桂枝、甘草的方,大多可用于治疗心动悸等病症,相当于神农所云之结气。

仲景最大量方(5两)的桂枝加桂汤治气从少腹上冲心者。

仲景加味方防己黄耆汤有“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

由桂枝最简方,最大量方和加味方均可加出,仲景用桂枝与气上冲(上气)、心下悸(结气)等相关,由此说明仲景用桂枝遵神农之法。

3)甘草,《神农本草经》[7](P76):“味甘,平。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仲景用甘草,最简方甘草汤,只用1味甘草,治咽痛。在仲景治咽痛8个方中,其中7方含甘草;

次简方(2味)芍药甘草汤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频,心烦,微恶寒,脚挛急”;

甘草干姜汤还治“咽中干,烦躁吐逆者”;

桂枝甘草汤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桔梗汤治“咽痛”,并治“咳而胸满”;

甘草麻黄汤治“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脉沉”的里水;

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出”;

再简方(3味)的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皆治严重腹泻、呕吐、大量出汗后的脉沉微、四肢厥冷、拘急疼痛者”;

调胃承气汤,主治“谵语”,“伤寒吐后,腹胀满者”;

栀子甘草汤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

甘麦大枣汤治“妇人藏躁”;

甘草粉蜜汤治“心痛发作有时”;

茯苓杏仁甘草汤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

最大量方(5两)的橘皮竹茹汤治“哕逆者”;

次大量方(4两)的甘草泻心汤治“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桂枝人参汤治“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炙甘草汤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从仲景使用甘草,似乎可治很多病,但若回到《神农本草经》的主治,就明白了!因神农早就告诉我们:甘草 “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以上所有疾病全部囊括在内!所以甘草是仲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共享124次。

4)大枣,《神农本草经》[7](P91):“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

仲景用大枣83方次,其中与甘草同用71方,与生姜同用73次,即大枣最多组合是甘草与生姜。如:

炙甘草汤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甘麦大枣汤治“妇人藏躁”;

橘皮竹茹汤治“哕逆者”;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其人内有久寒者”;

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躁而渴”;

吴茱萸汤治“呕而胸满者”“食谷欲呕”;

葶苈大枣泻肺汤治“肺痈喘不得卧”“支饮不得息”;

十枣汤治“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肋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病悬饮者”,这些均是神农的“主心腹邪气”之中。

5)干姜,《神农本草经》[7](P364):“味辛,温。主胸满,欬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仲景用干姜,最简方(2味)的甘草干姜汤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半夏干姜散治“干呕吐逆,吐涎沫”;最大量方(4两)的大建中汤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近”。

加味方的小柴胡汤有“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真武汤有“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

上例符合干姜的“主胸满,欬逆上气”。

另外还有干姜附子汤(温中),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桃花汤(肠澼下利),甘草干姜苓朮汤主治肾着病(逐风湿痹)等,这些均符《神农本草经》的干姜主治。

仲景用生姜的生姜半夏汤、小半夏汤,橘皮汤均用于呕逆,真武汤加减法中有“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用于呕吐,吴茱萸汤治“呕而胸满者”,大柴胡汤治“呕不止”,栀子生姜豉治“虚烦不得眠”而见“呕者”,理中丸有“吐多者,去朮,加生姜三两”;通脉四逆汤有“呕者,加生姜二两”。

由上可见仲景用生姜多与呕吐有关,这与干姜“主胸满,欬逆上气”有关。

以上试对张仲景用药与《神农本草经》关系进行了阐述,选择五种药物,这五种是张仲景使用频率最高的五种药,也正好是《伤寒论》中第一方“桂枝汤”的五种药!仲景使用的其他药物,仔细探索,也一定能发现与《神农本草经》的渊源关系。

(三)《伤寒论》疾病分类与《神农本草经》渊源

我的中医启蒙老师边正方先生著有《伤寒扫尘论》[8](P441-444),在认真学习后,发现恩师于50年前已清楚指出:“人皆知中风与伤寒为太阳病之二目也矣,不知此二目乃统贯乎六经者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阳明病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其人本虚也)。“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此处“中”与“伤”同)。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着,不可吐下,吐下则惊。”“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是知仲师之中风伤寒,一虚一实二目,非专为太阳设,而实为全论作标准也。明乎此,而释其全论,如庖丁之解牛矣。”

受边师启发,回观《神农本草经》,发现共有十六条谈到“伤寒”与“中风”,其中麻黄、厚朴两条“主中风伤寒”,牡蛎、贝母、葱茎、丹雄鸡屎白、恒山、巴豆、楝实、荛华、半夏等九条专治伤寒,石膏、牡丹、芎藭、马矢蒿、乌头等五条专治中风。

原来张仲景《伤寒论》上使用的伤寒、中风源于《神农本草经》,而通过对仲景运用“伤寒、中风”作为二目,明白了神农伤寒、中风深层的含义。《神农本草经》与《伤寒论》合读,是一好方法也。

牡蛎——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

石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

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

厚朴——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

牡丹——主寒热中风,瘛瘲、痉、惊痫邪气。

芎藭——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

马矢蒿——主寒热鬼疰,中风,湿痹,女子带下痛,无子。

贝母——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创,风痉。

葱茎——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

丹雄鸡屎白——主消渴,伤寒寒热。

乌头——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

恒山——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

巴豆——主伤寒温疟寒热。

楝实——主温疟伤寒大热烦狂。

荛华——主伤寒,温疟。

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

四、《神农本草经》三品理论贯穿始终

《神农本草经》开篇的序录(总论)中就谈了上药、中药、下药之分类,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各论又分上经、中经和下经,分述三品之药。后世随着药物数目增加,不明三品之旨,逐渐放弃了三品理论。经过对《神农本草经》的探索,发现三品理论,不是一个简单的分类,而是本草的最主要理论之一。

《神农本草经》序录之中,关于三品阐述如下: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倍其数合七百三十名也。”

各论的上、中、下三经分述了三品之药,它们是否符合“序录”中之规定?通过对三百六十五种药逐一分析:

(一)上品药分析

按神农所规定,无毒,可久服,能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始为上经之品。

另有13种可久服,但涉及轻身、益气、不老、延年的有5种:太一余粮、水萍、莨菪子、飞廉(身轻)轻身,牡蛎延年。其他8种则与神农上经为君的药无关。上经药按神农所制定的标准基本吻合。

(二)下品药分析

上品药固定下来,尚有245种药物再分中品和下品,若能先将下品125种确定,剩下的就是中品药了。

根据神农所言,下药多毒,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主治病以应地。对《神农本草经》各论中的药物经文分析可知共有63种药物经文非常简单,只有“主”的内容,而没有使用动词如“除、杀、排、去、利、破……”内容者,这些均属下品药,包括凝水石、殷孽、白垩、铁落、禹余粮、肤青、锡镜鼻、桑耳、狗脊、石长生、淮木、萹蓄、蜀羊泉、羊蹄、王孙、鹿藿、青琅玕、景天、恒山、蜀漆、泽漆、大戟、甘遂、白鲜、鼠李、芎藭、当归、薇衔、羊踯躅、连翘、白兔藿、白薇、栀子、腐婢、女菀、积雪草、泽兰、桐叶、马矢蒿、爵床、别覉、陆英、败酱、桔梗、飞廉、款冬花、贝母、茵芋、射干、白及、蛞蝓、海蛤、乌贼鱼骨、衣鱼、蚱蝉、雀瓮、木虻、蜣蜋、露蜂房、蛇蜕、鮀鱼甲、猬皮、六畜毛蹄甲。

(三)中品药分析

神农的中品药养性,遏病,补虚羸。既非久服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又非专以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在《神农本草经》的经文中往往缺少“久服”内容,并有动词连接病名的遏病并间有补虚类条文,如:

1)阳起石:味咸,微温。主崩中漏下。破子藏中血,癥瘕结气,寒热腹痛无子,阴痿不起,补不足。

2)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3)桑螵蛸:味咸,平。主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

当明白神农三品理论一贯到底,对全经的总论(序录)与全书就能联为一体,一气贯之,并知三品理论是本草之根基,废除三品,本草大厦则根基不稳。

(四)丢失三品理论的危害

神农本草,按三品标准选择。本草有“品”,不仅有“才”,还必须保证安全!神农选择有品的365种本草,使用几千年,既有效,又安全。

后世随药物增加,不再遵从三品理论,在民间发现有一定治疗疾病价值者就被收录。医师临床也无法了解与控制安全性,以致医疗安全事故不断发生。

最近何首乌、菊叶三七中毒病例传得沸沸扬扬。

再前大量关木通、广防己等含马兜铃酸药物伤害了很多人。

还有黄药子等导致肝坏死!

这种事故不断发生,若遵三品理论,这些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五、从新整理《神农本草经》三经之序

神农定下三品药的规则,将选择的365种药物分为三经,上经120种为君药(上品),中经120种为臣药(中品),下经125种为佐使药(下品)。随着日月流逝,现在的《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已非神农之序。

陶弘景初次整理《本草经集注》时,将《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内容朱墨分书,后世随着药物数目增加,不断从新排列药物之序,如《新修本草》(唐)和《证类本草》(宋),再后则是《本草纲目》(明)。后世辑《神农本草经》者,多从此类书中摘出,并各自把握尺度,以致数十种辑本,排序均不相同。

(一)澄清三品混乱

因为神农在《神农本草经》中开篇就定下三品药物之准则。有此准则,三品药物千万年不乱。上药:无毒,可以久服,并可轻身,益气,不老(耐老),延年(长年),纵观365种药物,符合久服者仅130种左右,约有8种不具备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条件,不属上药。几千年流传,少数药物分合已有不同,所以上药120种大体可定。

下药多毒,不可久服,主治病以应地。主治病以应地,下经之药必以“主”字开头,并与有关疾病在语法上无“动宾结构”,这是从文字上属下药的判断标准,通过此法,可获下药63种,下药半数已备。

再根据,下药多毒,不可久服的提示,在全经药物中毒烈之品宜归下品,再选出62种即是下药之数了。

通过对上药的准确把握(约为95%以上准确率)和下药较准确辨识(仅有“主”的药物63味占50%,根据毒烈之性判断的62味准确性可以再达40%以上。两者相加,下药的准确率可达90%以上)。上经、下经之药确定,剩下的则为中经之药,中经之药,必须符合“遏病、补虚羸”,每味药均有“动宾结构”的功效描述,如“除、去、杀”等。

三经药物经此辨识,90%以上药物是有根据的了。这为正确理解《神农本草经》奠定了基础。

(二)排列药物之序

神农的排序已无法恢复,现代排序的目的既要符合有关常识,又要方便使用。本于此,在整理时将三经之药按矿物、植物、动物顺序排列,各部分再按现代分类系统排序。

本草虽然绝大多数是植物,但植物是扎根在土壤中,吸取地下矿物质和有关营养生存发展的。所以矿物药列于前,中间是植物,动物排在植物之后,也说明生态及生物链的相互关系,动物多数是以食用植物生活的,即使是食肉动物,它食物来源的动物营养也来源于植物。在排序时,不再按古代将果蔬、谷类等列于篇末,而是列于植物药之中。

三经之药物,矿物药按阳离子分类;植物药则按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之序排列,每类群之内再按人们习惯使用的分类系统排序,以便查阅;动物药,大类按照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每门之中再按人们习惯使用的分类系统排列。全书排序尽量达到不影响神农原意,但又更适合今人阅读为目标。

六、配伍理论之回归

本草探索最终要落到临床上。《神农本草经》不仅是一部最早的系统本草学,也是一部临床中医学,她一开始就将本草分为三品,告诉后人,三品之药的区别及如何用于临床,紧跟着就是本草的配伍理论。

(一)阐述三品时已安排了配伍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倍其数合七百三十名也。

上、中、下三品之药,分别为君、臣与佐使,功能各有不同。养命应天以达到轻身益气,不老延年;养性应人以达到遏病补虚羸;治病应人以达到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之功。

(二)《神农本草经》配伍理论

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

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首谈君臣佐使,再论药物配合,后有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

神农配伍原则是上药为君,君只有一味。

中药为臣,臣可有二味或三味。

下药为佐使,佐使可以多至三佐五使或九佐使。

按神农安排,每个处方药味为十一味至十三味之间。

另外神农配伍还有阴阳、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互相配合,还有七情合和等。

(三)后世配伍的演化

后世处方配伍中,对七情较为重视,但对上、中、下三品药物与君臣佐使关系似乎已不关注了。关注转移为针对疾病选择有效药物,主药为君,辅药为臣,协助之药为佐使。

1)试以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方剂为例,如参赭镇气汤[9](P205):

野台参 生赭石 生芡实 生山药 萸肉 生龙骨 生牡蛎 生杭芍 苏子

方中药物选择九味,与神农之制接近,上品药选择较多;野台参、生芡实、生山药、萸肉、生龙骨、生牡蛎均是,中品药有杭芍、赭石、苏子,下品药几乎未选择。

2)再看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方剂(上药,中药,下药)

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朮附子

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

方中药味少者二至三味,多则也只是十二、三味,最多的符合神农配伍的药数。配伍理论有七情,七情中之单行,说明配伍药之数目多少是不限的。

其实上、中、下三品药物,它们除了功能有差别,安全程度不同外,能力范围更有明显区别。下药只能作为佐使药物使用,无法行使臣药和君药的功能,因为它不具备臣药和君药的能力。中药既具臣药能力,又具佐使药能力,它可以作臣药和佐使药使用;而上药可以同时具备君药、臣药和佐使药的作用。这样就能理解张仲景组方时是与神农的配伍理论一致的,君臣佐使自上古传下来,一脉相承。

通过六探,使我们阅读《神农本草经》减少了障碍,理解了《神农本草经》与《伤寒论》的传承关系,包括药物来源的一致性,药物用法一致性(药证),药物配伍理论的延续性,医学理论的统一性(伤寒中风作为二目的运用),两者关系梳理为我国本草和医学的紧密联系提供了有价值的证据。

猜你喜欢
邪气神农本草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探寻中华本草的足迹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神农尝百草
幸福来自感动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
别轻易拔罐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