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2019-09-10 07:22王娴
天津教育·上 2019年8期
关键词:数感现实生活例题

王娴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使低年级的小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小学生现实生活的练习,拉近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具体化,使小学生的学习更加容易。数感培养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培养小学生的数感,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分析了培养小学生数感的具体措施,希望对小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所帮助。

一、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所强调的就是实践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开展实践操作活动,使小学生通过实践培养其自身的数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计算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为提升小学计算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小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以此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拨算珠等实践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相关知识,从而使小学生不断增加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并且能够将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进而转变为自身的知识体系,促进自身数感的形成。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拉近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这不仅能够促使小学生形成数感,也能提升小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旦小学生可以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便会极大地提升小学生的自豪感,从而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时与分的认识》过程中,可以引导小学生对1分钟的时间长度进行思考,并让小学生思考在1分钟之内究竟可以做些什么。教师也可以引导小学生通过分组进行实践,如让小学生分组记录1分钟内的脉搏跳动次数;让小学生记录1分钟内的跳绳次数以及拍球次数等。最后教师再组织小学生谈一谈自己对1分钟时间的感受,谈谈自己在1分钟时间之内都可以做哪些事情。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使小学生对1分钟的时间概念产生更加直观的认识,从而使“分钟”这一抽象的时间概念更加具体化,并且对“1”的数字内涵印象更加深刻。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有效结合,对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教学与生活的结合,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人们对素质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怎样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小学生明白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以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且能够提升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小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数感。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模仿现实生活中的买卖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对现实买卖进行模仿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其数感。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小超市,将班级中的书桌布置成超市的货架,将小学生的文具等作为超市的商品,让小学生分别模仿超市的售货员以及顾客,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超市的商品进行“买卖”。通过对超市商品买卖的模仿,既可以加深小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数感,也增强了小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估算,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估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志,为培養小学生的数感,教师应注重对小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教学要求,结合教学内容,不断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方法,进而提升小学生的数感和思维品质。例如,教师在讲解《加、减法计算结果的估算》过程中,可以先向小学生出示相关例题,教师通过算式计算出例题的答案,然后引导小学生对接下来的例题进行估算,比如让小学生估算出哪几道例题的答案大于40,哪几道例题的答案小于40等。再比如,教师在讲解10以内的加减法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找出比7小的数字都有哪些、找出10以内比5大的数字有哪些,或者让小学生比较7是更加接近10还是更加接近5,经过这一系列的练习,可以加深小学生对估算方法的印象,增加其估算意识,进而为其估算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把握运算中进位以及退位,使其在运算过程中的准确率进一步得到提升,并且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四、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新课标要求数学的学习不能只是一味地对教师或者教材进行模仿以及单纯地记忆数学相关的理论知识,需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帮助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相关知识的印象和理解程度,并且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加强小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小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数感。每名小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生活的家庭背景、文化环境以及自身的思维方式等都会与他人不同,这也就决定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由于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学习是小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小学生刚刚接触到数学的相关知识,对“数”的作用以及“数”的意义的理解都带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烙印,这体现出了小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感,应不断为小学生创造出合作交流的条件,积极引导小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使其通过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学习,进而实现共同进步。例如,教师在讲解《升和毫克》时,首先要明确此内容的教学目的是使小学生学会如何看刻度,并根据刻度说出水的体积。然后教师可以向小学生展示出两个量筒,一个量筒中装有1100毫升的水,另一个量筒中装有700毫克的水,并向小学生提问:将这两个量筒合在一起是多少呢?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将最终的讨论结果向同学展示,小学生通过讨论可以给出不同的答案,比如,有的讨论小组给出的答案是1.8升,有的讨论小组给出的答案是1又800毫升,有的讨论小组给出的答案是1又8/10毫升等。小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这些答案都是正确的,由于大家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对答案的表述方式也不相同。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给出的不同答案引出整数、分数以及小数等知识,进而帮助小学生认识到同样的数字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进而使小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数,使其加深对数的认识,增强自身的数感。

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强化数感

为了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数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让小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学习,这既能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使小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数感。教师在应用问题法进行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问题应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进而使小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充满兴趣,不仅可以拉近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小学生的距离,也可以提升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创设练习题:让小学生自己动手将四个火柴盒组成一个更大的长方形,看一看大家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并且让小学生算一算用四个火柴盒组成一个大的长方形需要用多少包装纸。小学生带着教师的这些问题,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学习,并将自己的不同的组合方案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讨论,相互合作进行组装,有的同学负责测量,有的同学负责计算等,通过互相合作设计出最终的组合方案,这样既能使小学生养成团结合作的精神,也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数感。

六、结语

小学生数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实现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潜移默化地进行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小学生逐渐形成数感。

注:本文为甘肃省“十三五”规划2018年立项课题“核心素养下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之研究”(课题编号:GS[2018]GHB1698)的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李 芳)

猜你喜欢
数感现实生活例题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巧估算 妙解题
假期归来
例说复习课中例题的选编
浅析现实生活中的椭圆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