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节奏素养

2019-09-10 07:43何莹
颂雅风·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声势奥尔夫节奏

摘要: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儿童音乐教学的必备手段之一。它尊重儿童的心理和成长规律,并进行有效的教学。本文是从奥尔夫音乐教育中节奏元素来论述。从奥尔夫本人的音乐经历开始,介绍节奏和声势的能力,并通过节奏的功能和特点为儿童服务,让儿童感受节奏带来的愉悦。

关键字:奥尔夫音乐 节奏 作用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

奥尔夫出生在一个有很多艺术家出生的国家——德国。家庭的艺术氛围,影响了他的一生。喜欢戏剧音乐的奥尔夫,表现出天赋能力。他不但善于创作音乐,而且对不同声音进行研究。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自己的音乐创作和故事相结合起来,抛弃固定模式,善于抓住中心思想,用舞蹈动作来编创。更可贵的是他利用具有生活中的不同音色的物件,通过音响的不同,进行节奏活动,来配合教学的发展。这种行为为后来的音乐教育方式提供了坚实基础。新颖创新构造,成为奥尔夫音乐体系的特点。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作为一个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有着全面的教学方式,它的“元素性”是核心内容,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它来发展,具有整合性、即兴的特点参与活动。根据不同的环境,教学对象的特点,随时变化也就是灵活式和应用性。奥尔夫音乐的法则就是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思维特点,主动参与或者借助媒体进行器乐、打击节奏、肢体动作以及音乐律动配以相适应的音乐旋律、音樂游戏、音乐故事等来完成。

二、节奏乐

(一)节奏

奥尔夫音乐教育最突出的是节奏,他曾经说过:“原始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节奏作为音乐的骨架可以没有旋律而独立存在,但旋律始终要和节奏黏在一个共同体当中。”可见,节奏在音乐中的中心地位不可替代,可以说是音乐的灵魂。奥尔夫经常把节奏提到很高的位置。强调节奏的重要性,并以节奏为基础,创作音、舞蹈、语言的活动模式。同时,表达了奥尔夫对原始性音乐的重视。

奥尔夫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学,并且强调结合语言的节奏、动作的节奏这种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来训练孩子的节奏感,以此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在儿童园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节奏活动里,把语言中最小的字词来作为训练节奏。比如把孩子们最熟悉的姓名作为训练。像中国人的姓名一般都是两个到三个、四个字不等,运用节奏把名字进行时值排列,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进行节奏训练和演绎。当然,会根据儿童的实际年龄段进行规划不同的节奏型,让儿童进行参与,并且感受两拍和三拍的不同。例如:

说明:以上案例必须有教师指导,并且以恒拍进行打击(乐器)或打拍子(拍巴掌)给予节奏稳定的支持。

另外,根据儿童的结构成长阶段,加入相适应的成语和诗词来做节奏训练。划归不同的节奏型,增加兴趣的同时,加入一些国学文化进行渗透,增加孩子们的知识结构。在生活中,就可以很好地运用、锻炼和熟悉,提高节奏能力,加强节奏感。

(二)声势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离开了节奏,音乐就是混沌的,混乱不堪。根据节奏的特点和现实情况,奥尔夫创造了“声势”,并成为训练和游玩的节奏形式。“声势是指用自己的身体做乐器,通过身体的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利用身体的不同位置和肢体,做出“人体乐器”,加强对节奏的认识与训练。它的特点是方便、好用,随时随地地玩节奏,从而来促使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和娱乐,同时加强他们对节奏的感知能力,调动主观性,做到体验快乐。特别是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和音乐的美。声势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形式,采用拍手、跺脚、双手击掌、捻指发出不同的声音,进行音色对比,进行声势的训练游戏。这正是利用儿童的好动和喜欢运动的特点,制作出来的节奏游戏,不仅有着动作的协调发展,也有着身心健康的发展。

例二:(基础声势活动)

当然,奥尔夫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像金属、木头、塑料之类的物件,制作出奥尔夫乐器,让儿童体验、训练。由此,奥尔夫不断地把自己的新思维、新理念和实际汇聚一起,形成独特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三、节奏影响

(一)节奏思维

对于6-12岁的孩子来说,这个时期儿童处于发展和变化很快,有着很强的自身发展潜力,是入学准备的阶段也就是启蒙阶段。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和教育有着至关性的作用,影响着生活、学习及劳动技能。所以,这一时期的教育是关键的。正是如此,奥尔夫音乐教学对儿童的教育有必要的支持和提升。同时,他们的思维是抽象的也有具体实物,同时有个体差异,所以分析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思维发展以明确特点。思维有主体和客体,主体是个人,客体是主体思维的对象。儿童在这个思维定式中,不断向前发展,以自身的规律和正确的引导,树立良好的心理特点。

儿童的思维发展很快,生长发育变得迅速、身体各项机能逐步成熟,认知能力具有很强的塑造能力。通过分析,奥尔夫音乐教育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培养其情感和美的教育,强调动作、语言、舞蹈与音乐节奏、律动、旋律动作结合的方式。通过动作思维使儿童随着身体的发展不断出现技能、智力、思维的协同发展。认清这一点,奥尔夫强调对儿童的主动性,以儿童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性的行为方式,发挥儿童的主观因素,教师只是引导或者指导性作用,在音乐的世界里,体现快乐。

(二)节奏思维注意

节奏的鲜明性和规律性很容易吸引儿童。通过有效的吸引方式,以节奏作为音色对比,表现出色彩多样的音乐图画。孩子在这个时期的认知发展注意以被动的形式出现,所以在生活中,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很快会被儿童吸引与认识。但是,他们的注意力不够稳定,通常情况下,可以维持在15分钟左右。由此,遵从儿童的注意力的特点,发展儿童的思维,并通过认知来反映到大脑中。记忆的过程可以分为识记、保持、重现这三个环节。遵循规律,不断进行节奏训练,由陌生到熟悉,做到节奏的准确性。运用儿童的记忆和思维是以具体事物,以直观性来认知。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通过节奏的训练,不断获得满足感,做到乐中学、学中乐。

结语

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一直备受重视,产生出很多的课题,一方面对促进儿童的智力开发有着一定作用,另一方面通过音乐可以促进儿童在音乐世界中得到音乐的美。通过语言、动作、舞蹈、节奏等融合,促进儿童的协调发展。通过趣味和好奇心的作用,感受聆听,主动参与活动中,有效地在音乐的配合下,体现这种系统的价值。让儿童探索发现、探索知识与技能,积极刺激主动性。奥尔夫曾经说过,教育要在儿童早期的时候,遵循孩子的好奇及幻想,引导儿童的积极性,参与实践活动。奥尔夫本人主要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儿童主动参与其中,体现出儿童的主动性、针对性、灵活性,没有固定的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对每个儿童的特点和个性进行音乐教学,把儿童的兴趣激发出来,培养儿童的心智。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51.

[2]金河岩.学校教育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79.

[3]姚梅林.儿童教肓心里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

作者简介:何莹(1980-),男,河南周口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研究。现供职于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声势奥尔夫节奏
我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那些年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传播
节奏
轻快漫舞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奏响小学音乐课堂的新篇章
运用“稳定拍声势”突破歌曲难点实验研究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探索艺术综合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