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滚得远(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2019-09-10 19:56郭琴琴李晋华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48期
关键词:圆柱形斜坡斜面

郭琴琴 李晋华

教学内容:苏版教材四年级上册98-99页综合实践活动

教材分析: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运输物体,以达到省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释

2、通过动手操作,了解斜面与地面的夹角不同,物体滚动的距离也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法

器材准备:实验器材3套、实验记录表、米尺

人员分工:1人测量角度、1人撑木板、1人滚动物体、2人测量、1人记录、

教学过程

一、师生简单了解,问好后開课

二、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一个人怎样把一头大象运到卡车上?(PPT出示)(使学生认识到:搭斜坡的方法既省钱又省力)。

猜想:

(1)物体从斜坡上滚下来,滚动的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预设:物体的重量、滚动的高度、斜坡与地面的角度、地面的光滑度斜坡的长度……

(2)怎样可以使油筒滚得更远一些?(预设:a增加斜面的长度b使斜面的坡度更加陡峭或平缓一些)

三、小组实验,探究结论:

1、猜想

教师提问:你认为斜坡的角度大一些滚得远,还是小一些滚得远呢?(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2、实验

(1)实验步骤(看课本图片)

教师提问:你能说说做这样的实验需要那些步骤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清第一步是干什么?接着又干什么?)

(2)操作示范

1、器材介绍:斜面、小车(圆柱形车轮)、摩擦布、米尺、

2、操作示范:(师演示)

3、确定小组负责人,明确各自分工

3、结论

三、回顾反思:

1、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问题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2、研究过程是怎样展开的:(先猜想,再验证)

3、结论是怎样获得的?(来自于实验数据)

四、联系实际,指导应用

生活中处处隐藏着斜面,斜面的角度也各有不同。

1、楼梯 王叔叔家要装修,该选哪一种楼梯呢?(同样高度,平缓的楼梯占地面积要大,较陡的楼梯占地面积要小)

2、桥图 观察和比较:为了方便行人,桥的坡度要小一些。

五、板书设计

怎样滚得远

猜想:300450600

实验:一搭二滚三量四算

结论:大约450时滚得比较远

六、活动思考:

(一)关于内容的确立

这是一节送教课,送教学校学生构成来源于四-六年级学生,选择一节知识性强的内容,学生学起来会出现断层。因此,落脚点定在了综合实践活动。

(二)关于本次实验的结果

只要是实验,就存在误差,一丁点儿的不慎,将会导致完全相反的结果,因此,在找寻实验器材时,颇费了番周折;在实验中用的时间最多,我先后进行50余次,就是想让孩子们在实验中最大限度地将误差降到最低。(实验器材的不断调整。)

七、关于实验结果的理论依据

小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直观结果就可以了,至于理论依据,学生可以不知道,但是我认为,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知道,因此,与我们学校物理老师一起研究、计算、最终也不能确定,只好将这一问题发至山西省初中物理教师群,目前,还没得到有效回复。让我们一起静待结果。

八、关于本节课

1、教材分析:

这是一次操作型的活动,通过实验,探索“怎样滚得远”的问题。设计了三个内容:组织学生有兴趣地开展实验活动,指导他们测量和计算,利用获得的数据分析“怎样滚得远”的问题。

2、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大象怎样被运到车上?激发学生兴趣,再通过观察两张图片圆柱形油桶顺着斜搁的木板从汽车车厢滚到地面上,圆柱形树干顺着斜坡从高处往低处滚,想到这些圆柱形物体不仅会在斜坡上滚动,而且到达平地以后还会顺势在地面上继续滚动一段路程。这次实践活动所研究的问题是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到达地面以后能够滚得远些。

实验讨论:先示范实验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开展实验活动,最后交流、讨论实验的结果。四幅连续的图画讲述做实验的方法与要领:第一幅图示范如何用木板搭成一个斜坡,如何测量斜面与地面的夹角。

回顾反思: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这次活动的收获。从研究的课题与初步结论来说,斜坡与地面所夹的角会影响物体在地面上滚动的距离,实验的数据表明,夹角大致是多少度时,物体滚得比较远。

猜你喜欢
圆柱形斜坡斜面
Song of the Motherland
树干为什么要长成圆柱形
常识:斜坡与阶梯
圆柱形复合材料螺旋单元成型工艺改进
两个圆柱形
斜斜的云朵
偷换参考系引起的困惑
怪味纸人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错题典析
谈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