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有活水 老树著春花

2019-09-10 07:22朱丽华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渗透策略数学思想传统文化

朱丽华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寻找中华传统文化与数学人文价值之间的契合点、生长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发挥其对学生的重要指导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数学思想;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题为“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讲话时说: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中凝聚、积淀、总结了许多优秀、精辟、独特的思想精华,已经融人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为一代代中华儿女所敬仰、认知、学习、传承。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可以使其变成我们内心的源泉动力,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先生说:数学教育是愉快教育、是美的教育,也是善的教育。具有完整功能的数学教育首先是作为文化的数学教育,它观照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技能层面,还应关照人的心智、个性、态度乃至完整人格的形成。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什么是数学的人文价值?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契合点、生长点,是历史赋予我们当代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学习并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改变自我的身心成长与提升的过程。十多年来,笔者和学生一起诵读《大学》《道德经》《黄帝内经》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不断探索和数学教学的结合与应用,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传播教育之道,建立人生信仰

1.何为师者

唐代著名学者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社会的竞争、升学的压力、评价机制的偏颇,迫使我们的现代教育更多侧重于授业,而忽视了传道和解惑的功能。

2.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不仅是外在文明人、社会人的成长,还需要另外一种内心的成长——生命的觉醒,信仰的确立。有人说,西方几百年在自然科学领域有了飞速的发展,那么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史则沉淀了众多先贤厚重的关于生命科学的探求史。绝学无忧!《道德经》《黄帝内经》等是我们生命的使用说明书,它高屋建瓴、历久弥新,正是我们寻找的生命教育的源头活水,最佳教材。

3.什么是内心成长

古人讲究内观、自省。在我们的教育中,教师经常忽视学生内心的成长及学生对教师的影响。笔者对于教学相长的理解,是师生借助教学这个平台的共同成长与提升。因此,笔者现在能更多地放低身段和学生交流,多寻找自己存在的问题,聆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分析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唤醒学生内心的渴求,引领他们成长。

4.人生的意义什么

三个最经典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常常是困扰每个人内心的最强音。阅读《卖油翁》的故事,两个看似身份高贵的文官、武臣和手艺人、匠人之间的一段对话,道出了我们现在提倡的“工匠精神”。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这就是“工匠精神”,也是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人生功课。

二、以数学思想为契入点,传播文化之源,激活文化基因

数学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学科,蕴涵着深邃的思想方法,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诗词歌赋、国学经典中追溯其渊源。

整体思想是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引申到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以什么为整体也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境界和人生的发展方向。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能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的人,一定是个有道德的人;我们开展小组合作,能以团队的荣誉为己任的人,一定是小组的中坚力量;推而广之,能以社会、国家的发展为己任的人,一定是社会的栋梁。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注定了它为民请命的一生。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正是把共建地球村的任务当成了一个整体,才会提出如此宏伟的目标。《大学》中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道德經》中“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得道抱一,也是在告诫我们要用整体观去处理问题。

例如,在学习“黄金分割”这节课时,笔者讲解“当黄金分割(0.618)遇见老子哲学”:黄金分割(0.618),以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毕达哥拉斯生活的那个时代(历史上称为轴心时代),无独有偶,在东方也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在其旷世经典之作——《道德经》中: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告诉我们打开“玄妙之门”的金钥匙是对万事万物的把握要有个“度”。儒家也有“中庸之道”的智慧。古语有物及必反、欲速则不达等成语,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注意把握好一个“度”,做到适中、恰到好处。东西方文化回到本源,如出一辙。

数学思想可以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体验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美感。数学知识中折射出的浓厚的文化气息,是可以触摸到的数学灵魂。以数学思想为契人点,文以载道,传播文化之源,激活文化基因,培养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

三、以思维品质的养成为载体,培养立世之德,奠基生命底色

数学教学是个宽泛的综合体,它不仅包括以概念、判断、推理等的思维认识活动,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还包括学习的主观性、目的性、内省性等精神活动。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形成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这是我们每天数学课前诵读的章节之一,被誉为“人生的千古六问”,也是古圣先贤修持内圣外王之道的根本。其中,蕴含的专注力、意志力、洞察力、深刻性、灵动性等思想和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一致的。经常温习,提醒我们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例如,在教学“化繁为简”时,笔者运用《道德经》中“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这句话,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面对困难,体会“曲则全,枉则直”的道理,培养丰富的智商、情商和逆境商;在教学“化归思想”时,笔者结合学校思源堂的对联——“源头有活水,老树著春花”,体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教学“正负数”时,讲正思维、正能量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一名学生写道:学习经典,既能让人心静下来,又能让人动起来。这个“动”,是心的灵动。它指引我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和身体,找到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连接,思考生命的本质。掸去心灵的尘埃,独留赤子之心,为人处事遵照本心而不逾矩,生命因此能焕发出耀眼光彩。

四、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浇铸生命之魂,实践生命的无为而治

人们在掌握知识时,如果没有理解意义,那么在知识被淡忘后,它就很难留下什么;如果人们在学习知识时,理解了它对生命的意义,即使知识已被遗忘,这种意义可以永远地融合在生命之中。这句话通俗地说出了数学的核心素养。

知识的获得应该是经历过后沉淀下来的那部分。例如,在教学“直角坐标系和函数”(复习课)时的师生问答,记录下了这篇“数学也有生命和温度”的日志。

生1:函数有两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我们可以寻找它的规律。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道”。

生2:有不同的函数,不同的函数有不同的图象类型,如有直线型,有曲线型,有的上升,有的下降,有的有升有降。

师:以前老师和你们讲过太极、八卦图等,这些代表了东方智慧认知的美丽图腾。老师觉得函数图象就是这些函数的特有图腾,它用无声的语言代表着某种特有的规律。

生3:两个变量是一种跟随,当一个变化时,另一个也跟着变化,因此我们要去研究它的变化特性。

师:函数是一种关系,就像师生关系、父母子女关系一样。有时别人对你好,你也对他好,这是一种正比关系。例如,叛逆期的孩子,父母越是关注,越是指导,孩子反而会反感和逃避。当我们也为人父母,意识到父母的管教也是爱的一种方式时,又会有新的变化。有一门功课叫“在关系中成长”,这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课之一。

生4:直角坐标系有四个象限,代表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点。

师: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他的《活法》这本书里,以利他(利己)為x轴,以积极(消极)的人生态度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描述了四种不同的人生活法,值得我们借鉴。

生5:研究函数还要去研究自变量的范围。

师:说得非常好!在实际问题中,往往有范围的限定。对于同一个函数,范围不同,呈现的图象特征也不同。因此,我们也要学会不断地拓宽视野看本质,避免瞎子摸象的笑话。

生6:我们经常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研究函数。

师: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人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它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

千百年来,圣哲先贤为我们积累了深厚的智慧资粮、心性精神和经验阅历,帮助后人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目的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不断地自我完善,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结合学科教学,挖掘其中的数学元素,完善数学教育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是当代教师的任务和使命。

参考文献:

[1]范立军,数学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策略探寻[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9(5).

猜你喜欢
渗透策略数学思想传统文化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复变函数》课程的教与学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