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孤独者住在大世界

2019-09-16 04:29张雅乔
商周刊 2019年14期
关键词:杨力象数夏枯草

张雅乔

一个人的生活,杨力就这么自治了几十年,她在更博大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而那些世俗的意义与乐趣,太浅层,她舍弃了。

“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这是杨力对自己这辈子生活的一句总结。

杨力在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跟着节气过日子》的责任编辑徐瑛回忆,自己少年时初读杨力的《周易与中医学》《中医疾病预测学》《中医运气学》时,被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深深吸引。徐瑛到北京就读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校离杨力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不算远,但徐瑛却一直鼓不起勇气前去拜访。“那时听导师说,杨力老师数十年如一日伏案苦读,终日与古籍为伴。”徐瑛说,“所以不敢前去打扰她,与其让她把宝贵的时间用在与人交往上面,不如不打扰,让她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一个人的生活,杨力就这么自治了几十年,她在更博大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而那些世俗的意义与乐趣,太浅层,她舍弃了。

杨力最为大众所熟悉的身份是一名中医心血管病专家,即使已年逾古稀,她也一个人拎着行李坐火车到处巡讲、巡诊,希望将古人千百年总结提炼下来的医学和养生智慧讲给更多人听。同时,杨力也是一名笔耕不辍的作家,40年來,她写下了200多本书,循着自己的逻辑,将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做了个系统的总结。杨力说,“文学是我的天赋,医学是我的饭碗,而哲学是我的最爱。”她自己最为看重的事业在哲学领域,她所开创的象数科学,为人类研究世界打开了另一扇窗。

青岛一定要成为“长寿都市”

杨力来的那天,在火车站与我们碰面之后,她问,“我们能不能去栈桥看看?”

顺着栈桥一边往海的方向走,杨力一边给我们讲她自己5年前在栈桥边被偷了手表的故事,即使有过不怎么愉快的经历,她还是格外喜欢青岛的这片蓝。背对回澜阁,面朝大海,杨力大口地呼吸着海边的新鲜空气,张开双臂,想要被大海拥抱的样子。

“青岛太好了,一定要打造成‘长寿都市。”杨力脱口而出。

长期生活在青岛的人,难免对亲海生活的种种好处熟视无睹。而在杨力看来,青岛这座“可以端着饭碗坐在海边吃饭”的城市,有着极佳的自然禀赋。

青岛三面环海,负氧离子含量高。用杨力的话来说,“在海边只站了3秒种,负氧离子就把我的大脑激活了,一下子特别有精神,就是这充足的负氧离子,激发了我的灵感。”

而长久以来的亲海生活形成了青岛人追求食物本味的饮食习惯,从码头买来的新鲜鱼虾,拎回家简单地白灼或是清蒸一下,就是一道美味。海带、紫菜、海参、牡蛎、蛤蜊这些有名的“长寿食物”,更是青岛人舌尖上的生活日常。

长寿都市,为什么强调“都市”二字?在杨力看来,“长寿之乡”并不少见,但是“长寿都市”非常稀有。

中医和西医不是非此即彼

上世纪80年代,杨力出版的百万字巨著《周易与中医学》令她蜚声海内外,目前累计印数已达100万册。

杨力在书的前言中写道,“《周易》理深义博,是自然科学的胚基,多种学科的渊薮,中国各门科学无不胎源于《周易》……目前《周易》在国内外正愈来愈被人们关注,一个世界性的‘周易热正在掀起,然《周易》的书籍甚少,远远不能适应人们的渴求,于是夜以继日,博采名著,广集众说,并融入自己多年研究的心得,历三次修订,终成是书。”

杨力与《周易》的结缘始于少年时期。少时,天性聪颖的杨力喜欢独自坐在阳台上看日升日落,观察星星运动的轨迹。12岁时,杨力问父亲,“天底下最高的智慧在哪里?”父亲回答,“在《易经》里。”杨力就开始阅读《易经》。“刚开始是读不懂的,朦朦胧胧的,父亲给我做了很好的点拨,我自己慢慢领悟。”杨力说。

在《周易与中医学》第三版的序言中,著名中医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施奠邦写道,“该书的重要写作特点在于既有新颖的理论观点,又突出了具体应用,因此不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广大人民皆有所启示。”

在杨力看来,学术上走得多深入,就要使得百姓有多受益。她始终致力于用最通俗易懂的语句,为人们描绘中医学这个博大高深的世界。不论是《杨力讲黄帝内经》《杨力养生23讲》《阴阳平衡健康一生》等健康书籍,还是逾千场的健康巡讲,背后始终支撑着她的是希望将中华传统医学养生智慧推向大众的愿望。

然而,对于中医的误解一直存在,科学界更不乏学者对中医的科学性产生质疑,提出应“废医存药”。

杨力认为,中医和西医是从两种不同的思维体系中生长出来的,西医实证科学的方法并不适用于中医。“但你不能因此就说中医不科学。”杨力说,“如果中医是不科学的,西医传到中国才一百多年,那么西医传入中国以前,五千多年来中国人是靠什么生存的?”

徐瑛说,“中医擅长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问题,而西医更注重从微观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如果一个人头痛了,西医的治疗逻辑是哪里有病就治哪里,而中医讲究的是气。不通则痛,头痛说明气机可能堵在头部,气不畅达了;中医说不定会在病人的脚下扎几针,把气引到下面来,上面的气疏通了,头就不痛了。”

面对病痛,中医与西医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各有优缺点。“不能说中医就比西医好,也不能说西医就比中医好,中医和西医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一名好的医生,是要把中医和西医的长处都包含进去,融会贯通。”杨力说。

向“塔尖”去

在中医界,能够精通文学、历史、哲学、医学的大家少之又少,杨力是大家公认的文史哲医第一人。

1978年,本在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做临床医生的杨力,考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从此开始漫漫科研路。自从进入中国中医科学院读研究生,杨力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下课后骑车去往北大图书馆看书,晚上10点图书馆闭馆后再离开。这个习惯,她坚持了20年。在北大图书馆,杨力读书百万册,废寝忘食,以至于图书管理员为她设立了“杨力专座”。这20年被杨力形容为“打塔基”的20年,“如果你想建更高的塔,你的塔基就要建得更广阔、更牢固,只有这样,你的塔才能尖上去。”杨力说。

而她的“塔尖”,正是象数科学。

2005年12月,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建院50周年庆典上宣布:“我代表党中央代表国务院宣布,中国中医研究院从今天起正式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这意味着中医的科学性从官方的层面被认可,掌声雷动的那一刻,杨力也泪流满面,中医的发展不能只依靠政府的支持,她下决心一定要深入钻研自己开创的象数科学,为中医寻找到理论根基。

在杨力看来,物理的尖端科学——量子力学的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而象数科学可以为人类更好地理解世界打开一扇窗户。“象数科学是一门通过‘观象取义和‘运数取义认识事物运动规律的科学方法。世界上存在显形和隐形的物质,西方的科学是实证科学,讲求以实找实,而东方的象数科学,讲求通过外部的象来预测内部的藏,以外测内,不一定看到实物,就可以掌握其运动规律。”杨力说,“象数科学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智慧,我把它提炼和升华出来了。”

作为一门理解事物的基础理论,象数科学理解起来有一些门槛,怎样把它推向普罗大众?杨力的观点是,现在的百姓是“日用而不知”。“举一个例子,我们大家都知道吃核桃能补脑,但是不知道这就是一种象数思维,核桃能补脑,这是从长久以来的实践经验得来的,但如果想要从中提取出对大脑有利的成分,提取不出来。”杨力说,“象数科学对普通百姓来說,最简单的意义可以体现在,指导百姓怎么去吃象形食品,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象数思维也可以很好地应用于临床医学。根据长期的实践,杨力发现夏枯草在甲状腺癌的治疗上非常有效,但当杨力想要从夏枯草中提取对于治疗甲状腺癌有利的“夏枯草素”时,却提取不出来。“夏枯草能治癌,其实是用到了观象取义、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夏天万物生长,夏枯草却枯萎了,所以利用它‘枯夏的特点,可以很好地治疗在夏天疯长的癌瘤。”杨力说。

她曾受邀在美国各大城市进行巡讲,对于象数科学,西方学界给出的评价是“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而在与西方医学界进行交流时,杨力发现,西方的医学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也有类似于象数科学中“观象取义”的方法,“这是他们从长期的实践和经验当中自然习得的,却没有意识到这也是科学。”杨力说。

杨力将象数科学视为自己这辈子最后的冲刺,她计划凭借这个理论评选诺贝尔奖,当谈及获得诺奖的意义时,她说,“这意味着中国人的智慧终于在全世界闪光了。”

一辈子埋头苦干,是时候得“张扬”了。

猜你喜欢
杨力象数夏枯草
乡间良药——夏枯草
一次“探险”带来的思考
星期一
论钱澄之以《易》理为旨归的易学观
贵州夏枯草的抗结核化学成分研究
中国易学象数对越南阮朝都城顺化的影响
从六十四卦排序看不同的易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