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肺复苏模拟实验融入麻醉学专业导论教学的实践

2019-09-24 07:55李志军冯妞妞李福龙赵自刚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9年5期
关键词:麻醉学模拟实验心肺

李志军,冯妞妞,李福龙,赵自刚

河北北方学院微循环研究所 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对医学生的校内教育而言,“早期接触临床”已成为医学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1-3]。麻醉学属于临床医学学科,麻醉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因此,在麻醉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国内众多医学教育工作者一直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早期临床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临床思维、及早适应麻醉工作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4-6]。河北北方学院自2014年为麻醉学专业新生在第一学期开设《麻醉学专业导论》课程以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专业、职业教育,对于他们提前做好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培养专业职业素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尽管通过案例教学、模拟麻醉情景教学为学生灌输了一定的“早临床”意识,但受新生特点的影响,他们对于麻醉与临床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麻醉学专业新生的“早期接触临床”教育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课题。为此,我们在前期教学经验基础上,在完成《麻醉学专业导论》的理论教学内容后,为2018级麻醉学专业新生开设了“心肺复苏模拟实验”,作为“早临床”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独立完成心肺复苏模拟实验,我们设计了课前、课中、课后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教学方式。课前,我们在理论教学中为学生简要介绍了心肺复苏的重要性与临床应用,然后将心肺复苏模拟实验与临床实施的视频传到班级微信群中,供学生课下自学。课中,78名学生以2个自然班分别进行实验操作。首先用20 min的时间以多媒体的形式为学生介绍心肺复苏,内容包括:心肺复苏的概念、意义、操作要点、适应证与禁忌证等;然后用5 min时间应用心肺复苏模拟人与监测系统进行现场操作,边操作边加强操作要领的讲解;随后将1个自然班的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组学生4~5人,每组学生用30 min的时间轮流进行独立操作,带教教师与三年级经过培训且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模拟实验”临床医学生作为每一小组的场外指导,并给予重复性讲解、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心肺复苏模拟实验的掌握与了解;最后用10 min的时间对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操作要领进行总结,并建议学生利用课外业余时间再次到实验室进行巩固性提高;该次实验课的授课时间为1 h。课后,设计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心肺复苏模拟实验的关键知识点进行一次形成性评价,了解学生的需求,做好及时反馈;开放实验室,有兴趣的学生可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反复训练。

2 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教学效果

2.1 学生的参与情况

在78名学生中,75名学生(96.15%)课前观看了班级转发的心肺复苏操作视频,3名学生(3.85%)没有观看;77名学生(98.72%)成功完成了心肺复苏操作;77名学生(98.72%)认为课前观看操作视频有利于完成心肺复苏操作。通过查阅原始问卷,发现3名没有提前观看视频的学生都成功完成了操作,其中有1名学生认为课前观看视频对完成实验没用。课后,72名学生(92.31%)互相讨论了在心肺复苏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2.2 学生对该次实验教学的满意度

78名学生均对该次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如表1所示)。此外,有75名学生(96.15%)、2名学生(2.56%)认为该次实验教学有必要,仅1名学生(1.28%)持否定态度;76名学生(97.44%)表达了“如果时间和场地允许,愿意主动去实验室进行心肺复苏训练”的愿望,2名学生(2.56%)持否定态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多数学生对该次实验教学还是满意的。

表1学生对该次实验教学的满意度n(%)

项 目 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对该次实验教学内容的满意度76(97.44)2(2.56)0(0.00)对该次实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73(93.59)5(6.41)0(0.00)

2.3 该次实验教学对学生专业认知的作用

所有学生均认为该次实验教学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他们对麻醉学专业的认识,除1名以外的其他学生都认为该次实验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他们对今后工作的认识(如表2所示)。

表2该次实验教学对学生专业认知的作用人数n(%)

项 目 是有一些没有加深了对麻醉学专业的认识62(79.49)16(20.51)0(0.00)加深了对今后工作的认识62(79.49)15(19.23)1(1.28)

2.4 该次实验教学对学生培养各种能力的作用

所有学生均认为该次实验教学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除2名以外的其他学生都认为该次实验一定程度提高了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如表3所示)。

表3该次实验教学对学生培养各种能力的作用n(%)

项 目 是有一些没有初步培养了动手能力70(89.74)8(10.26)0(0.00)初步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64(82.05)14(17.95)0(0.00)提高了主动学习的能力62(79.49)14(17.95)2(2.56)

2.5 该次实验教学对学生今后学习的影响

所有学生均认为该次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对麻醉学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今后进行技能培训的信心(如表4所示)。

表4该次实验教学对学生今后学习的影响n(%)

项 目 是有一些没有激发了对麻醉学专业的学习兴趣71(91.03)7(8.97)0(0.00)提高了今后进行技能培训的信心70(89.74)8(10.26)0(0.00)

2.6 形成性评价与反馈

在完成上述问卷的同时,我们针对该次实验的7个关键知识点,如“对心肺复苏治疗措施的认识”“心脏骤停的诊断标准”“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与次数”“胸外心脏按压的禁忌证”“胸外按压过程中的常见错误手法”“患者有无意识的判断”“心肺复苏过程中患者体位的放置”,以问卷星形式进行了一次形成性评价,78名学生全部完成了问卷。对28个备选正确答案的正确选择率为73.1%,最高为93.6%(73/78),最低为32.1%(25/78);对4个备选错误答案的错误选择率为11.5%,最高为17.9%(14/78),最低为6.4%(5/78)。随后,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了反馈与解释。反馈结束后,有68名学生参加了第二次问卷调查,97.1%(66/68)的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表示满意,并对这些知识进行了复习和思考;仅有2名学生持否定态度。

3 体会与展望

现阶段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强调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改革以及教育质量体系建设,注重临床思维培养、临床技能提升[7]。课程组针对麻醉学专业新生的特点,结合专业特色,在《麻醉学专业导论》教学中,开设“心肺复苏模拟实验”,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预期效果。

3.1 搭建了麻醉学专业“早临床”教育的实验教学平台

在以往的《麻醉学专业导论》教学中,教师一直在给学生灌输“早临床”的理念,希望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去附近的教学医院观摩临床(急诊室、病房、麻醉科),教导学生多去“闻医院的味道”,但由于学生的主动观摩学习意识较差,也缺乏积极有效的组织,实际上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主动接触临床的机会很少。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在教师超前谋划的前提下,设计了将“心肺复苏模拟实验”融入专业导论的教学实践。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配合下,98.72%的学生成功完成了心肺复苏操作,圆满完成了实验教学任务。从课后学生提出“希望多增加临床实践、小孩如何进行心肺复苏、后期如何进行处理”等问题来看,学生对接触临床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问卷调查也显示,所有学生对该次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大多数学生认为该次实验教学非常有必要,说明该次教学是成功的。可见,该模拟实验教学,为麻醉学专业搭建了“早临床”教育的实验教学平台,实现了对大学一年级新生“早临床”教育的教学目标,也为其他医学类专业学生的“早临床”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3.2 提高了麻醉学专业新生的专业职业素养

《麻醉学专业导论》担负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麻醉与麻醉学专业、规划大学学习生涯、培养专业职业素养的重要任务。问卷调查显示,“心肺复苏模拟实验”的教学实践,加深了麻醉学专业新生对麻醉学专业以及对今后工作范围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麻醉学专业的学习动力与兴趣、提高了今后进行技能培训的信心,对于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及早做好学习与职业规划、及早适应麻醉工作环境是非常有益的。

3.3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医学生的培养,要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8]。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临床思维、学习能力、医患沟通能力、人文素养、批判性思维等许多方面。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观看视频、合作互助,圆满地完成了实验操作。大多数学生在课后交流了他们的学习心得体会。可见,该实验教学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主动学习能力,与问卷调查结果一致。课后,形成性评价也显示,大多数学生掌握了与该次实验操作的相关知识点。总的来说,该次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奠定了基础。

3.4 为实验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真实意愿,实验结束后,我们为学生设置了“还想了解哪些与该次实验相关的知识”的开放性问卷。结果显示,学生想了解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心肺复苏发挥作用的机制、清除患者气道异物的详细解决方法、心肺复苏后期患者的处理、深入了解心肺复苏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小孩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等与该次实验教学相关的知识或技能;同时,也提出了“多放心肺复苏视频、多提供临床实践机会”的愿望。对我们今后进一步完善心肺复苏的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提出了非常有益的建议。同时,学生也提出了“心脏构造与功能、脑死亡的原因、意识丧失的原因、脑死亡与植物人的区别、死亡的确定、其他急救手段”的扩展性知识,为我们今后引导麻醉学专业新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提供了主题。我们将这些知识点和扩展主题反馈给学生,希望学生能利用课外时间或寒假进行自主学习。

此外,尽管形成性评价显示大多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较高,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对“测不到血压、听不到心音”作为心脏骤停诊断标准的正确认识,仅占32.1%,对“高血压病史可能作为胸外心脏按压禁忌证”的错误认识,多达17.9%。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理论与实验时间安排较短,教师没能把基本理论讲得过细;另一方面可能与学生课前观看视频的重点不在这些基本理论,而更多地关注操作过程有关。因此,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增加1个学时,增加基本理论的授课时间,还要加强学生观看视频、提前预习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或自主学习。

总之,学生积极地参与“心肺复苏模拟实验”教学,他们对该实验教学的满意度高;该教学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了其综合素质,为麻醉学专业搭建了“早临床”教育的实验教学平台,也为后续《麻醉学专业导论》的实验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当然,该实验教学采用对象为模拟人,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真正临床环境中的情景教学,进一步体现“早期接触临床”的教育教学理论,值得深思。

猜你喜欢
麻醉学模拟实验心肺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麻醉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中美麻醉学家合作研究发现丙泊酚可有效控制剖宫产术中产妇恶心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模拟实验在中职学校会计教育中的重要性研究
可视化技术在非麻醉专业学生麻醉教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射孔井水力压裂模拟实验相似准则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