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政策

2019-10-21 10:06王志博
全国流通经济 2019年6期
关键词:评价分析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王志博

摘要:在构建基于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熵值法,以2016年我国31个省市的相关指标数据为依据,对我国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四个子系统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劳动力市场改革改善民生、促进区域社会公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评价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2096-3157(2019)06-0086-02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连续多年平均增长率9%以上,综合经济实力提升迅速。然而,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也显露出了东中西部地区及区域内部贫富差距加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务院主动提出稳定 GDP 增速,着力深化推进结构性制度改革,中国区域发展正在实现由重“城镇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向重“质量提升”转变。这种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使得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及系统协调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中国面临经济与社会双转型以及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出现新问题的现实与阶段背景下,本文从经济、人口、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对中国区域发展质量提升进行研究,构建合理的区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梳理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到影响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达到提升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一、理论文献综述与研究指标体系

1.理论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1]。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包括政治、社会人口福利、人均收入分配公平及和谐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等多维度的经济发展视角,寻求经济可持续发展,而非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效率。刘树成研究认为,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包括增长态势的稳定、经济发展结构协调、发展方式的可持续性与和谐的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世界银行在《增长的质量》研究报告中分析了经济增长过程中被忽视的四个领域:普及教育,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全球性风险,提高政府管理的质量,提出应把人类高质量发展、人均收入增长、环境可持续发展三个维度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标准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区域人口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重视通过科技创新和信息现代化来提升生产力水平,以信息技术、工业创新和国际贸易分工协作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两个方面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平衡、协调和可持续。

2.指标体系

根据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理解,本文认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区域的综合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状况、社会进步程度、可持续生态环境等方面,同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侧面体现发展指标体系。区域发展质量的评价体系由经济发展(地区GDP总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数,国家级工业园区数量)、人口发展(分地区人口年龄构成,新型城镇化率,分地区6岁以上受教育年限)、社会发展(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城市登记失业率,城乡恩格尔系数差距)、生态环境(单位GDP能耗,PM2.5主要成分,省会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4个子系统构成,不同的子系统又包括具体的子指标。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子系统和12项具体指标构成,以人的活动为中心,是对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等影响区域发展质量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

二、研究方法及评价分析

1.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说明

(1)测度方法

熵值法处理数据公式步骤:

根据各省市指数得分之和,最终确定各省市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得分。

2.中国区域发展质量差异分析

(1)各指标权重确定及分析

根据区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权重法,首先从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4个方面,对全国31个省市12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与数量级和量纲方面的一致性处理;再次,采用熵值法,计算出各项指标的熵值ej;然后计算出12项具体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j,进而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值wj;最后得出2016年中国各省市区域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值zj。

2016年,四大子系统对全国31个省市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提升均有影响但作用程度有异,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子系统权重(8.75)>社会发展子系统权重(6.53)>生态环境子系统权重(5.66)>人口发展子系统权重(2.80),表明在中国各省市区域发展进程中,主要表现为经济快速发展及社会发展水平对各省市区域发展质量的提升影响程度最大,而人口发展对中国各省市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提升贡献度较小。2016年社会发展的权重为0.218,经济发展的权重为0.590,表明社会发展及基础设施水平提升、综合经济发展等有力保障了我国各省市区域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生态发展质量的权重为0.079,生态环境的改善对我国各省市区域整体质量提升的贡献不明显,而人口发展指标的权重为0.094,对我国各省市区域整体质量提升的贡献力量较弱。

(2)中国各省市区域发展质量总体评价结果

根据总体评价结果,可将31个省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布局分为四类地区:一类地区综合评分40分以上,二类地區综合评分25~40分,三类地区综合评分15~25分,四类地区综合评分15分以下。

2016年中国各省市区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得分结果显示:综合得分最高的省市有北京(45)、江苏(75)、上海(48)、浙江(51)、广东(70)、山东(50)。得分最低的省市有宁夏(14)、青海(9)、贵州(11)、西藏(10)、甘肃(10)、新疆(14)、云南(14);第二类地区有辽宁(33)、福建(30)、重庆(25)、四川(25)、湖北(25),各省市的区域发展质量综合水平增长趋势不明显;第三类地区省市偏多,有河北(22)、山西(15)、内蒙古(18)、吉林(18)、黑龙江(17)、安徽(20)、江西(17)、河南(23)、湖南(23)、广西(16)、海南(16)、陕西(19),2016年各省市的区域发展质量综合水平较低,增长趋势亦不明显;与二类地区相比较,各省市区域发展质量综合水平差别较大。另外,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的区域发展质量综合水平很高,西藏、青海、宁夏的区域发展质量综合水平很低。

三、相关对策建议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后危机时代”的来临,全球高度重视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高新能源、高新技术材料、现代生物医药、现代移动通信等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培育高新经济技术增长点。其次,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养和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再次,中国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中国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2.促进劳动力市场改革,提升人口质量

我国经济处于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并存的过渡阶段,劳动者的素质在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素质人口的增长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应重视对人口素质的提高,培养具有高文化和高科技的人力资本。其次,促进劳动力市场改革,收取更多就业结构改善红利。再次,逐步推广高等教育,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扩大人口质量红利来源。

3.促进区域社会公平,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要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调节,不断提高城乡区域居民收入水平,再分配要扩大区域公共支出比重,使人民群众更多更均衡地分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对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地区和城市在内的消费性社会,应更加注重城市社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区域城市社会的品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对于包括江浙在内的经济发达地区而言,提升城市社会品质、注重科技创新,发展服务经济,逐渐适应消费社会的到来是重要导向。而以中西部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一方面产业上仍需要集聚,承接沿海发达区域的经济转移,另一方面需要结合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计划,大力加强区域交通、城市设施等社会基础建设,改善整体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能力[2]。

4.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着力修复流域生态系统,提升生态功能。首先,要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3]。其次,大面积的发展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利用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手段来促进经济转型和企业结构调整。最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的化解,政府需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一方面加大保护环境与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因地制宜使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另一方面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资源循环利用,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开忠.区域经济学概念、分支与学派[J].经济学动态,2008,(1):55~60.

[2]王小伟.高质量成主线,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是出路[N].证券时报,2018-01-30(A06).

[3]胡旭.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培植区域經济新优势[N].安徽日报,2018-01-24.

猜你喜欢
评价分析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教师对学生评教有效性的评价分析
贺兰县森林资源现状及评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