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新闻语篇情态对比研究

2019-10-23 03:44刘凤娣
北方文学 2019年29期
关键词:量值情态

刘凤娣

摘要:英汉语言学家对情态及情态在日常交流与会话中体现的人际功能做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有些学者探究了情态在不同语篇中的应用,如政治语篇,广告语篇,法律语篇和学术语篇,但他们大多从单一文本出发,英汉对比研究较少。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韩礼德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研究情态:类型,量值,和取向。以《光明日报》和《China Daily》中的两篇中国爆发手足口病的新闻报道为文本。鉴于本文数据较少,仅研究量值和取向两方面。本文发现:1)英语新闻中情态动词和情态附加语都比汉语新闻少得多;2)英语新闻倾向于用中低量值的情态动词,汉语新闻使用了较多的高量值情态动词;3)英汉两篇都很少用小句引导的主观显性和客观显性,其中汉语使用了较多的主观隐性。两篇新闻中语态的使用情况和分布差异取决于其背后蕴含的人际意义和语篇目的。

关键词:情态;量值;取向;新闻语篇

一、引言

人们在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时,会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大体上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不确定的。在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判断介于“是”与“否”之间。这种肯定与否定之间的不确定性被称为“情态”(modality),由情态操作词/动词、情态附加语以及两者的混合来实现。Halliday(1994)提出可以通过三个维度来分析情态:类型、量值和取向。一些学者研究了政治语篇(任凯、王振华,2017)、广告语篇(杨曙,2007)、法律语篇和学术语篇(杨信彰,2006)等多种话语中的情态,但大多是单一语言文本,很少有人对汉语和英语进行比较分析。综上所述,不同语篇类型在情态的使用上存在差异。本文旨在探讨同一事件报道中,立场如何影响情态的使用。

二、综述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系统

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情态包含四个子系统:类型、方位、量值和极性。但是对这两篇新闻的情态动词和情态附加语的初步分类表明,英语新闻中包含的情态很有限。在此,笔者将从两个维度分析情态并试图对我的发现作出解释。

在类型上,情态分为情态化和意态化。情态化是指说话人对命题的可能性和规律性的判断,包括可能性阶和惯用性阶,它主要是通过情态动词和情态附加语,或二者相结合来实现的。意态化是指说话者对命题的可期望性的判断,包括义务和意愿,它是通过情态动词和谓词(被动语态中的动词和形容词)的扩展来实现的。意态化可以用量值或尺度来测量。说话者可以对一个命题的有效性表示更高或更低的肯定度,或向对方发出更高或更低程度的压力信号,以执行命令。(Thompson,2008:69)它包含三个量值等级:高值、中值、低值。(Halliday& Matthiessen,2004:148)

Halliday(1994)认为情态的意义是由取向系统决定的。根据说话人对所表达态度的公开承担责任程度,可分为主观和客观(Thompson,2008:70),又可细化分为主观显性、主观隐性、客观显性和客观隐性。情态与主命题在同一句中的表达为“隐性”,不在同一句中则称为“显性”。

(二)相关研究

潘田(2010)仔细分析了汉语语气副词的情态类型。Halliday(1986)认为,语言或话语的人际元功能是通过情态实现的。Martin(2000/2005)提出了评价理论,并将情态系统作为评价理论的一部分,对人际元功能的工作机制进行了更系统的描述。杨信彰(2006)基于语料库,对情态动词在法律话语和学术话语中的分布进行了调查,发现情态动词的使用在不同类型的话语中有所不同。杨曙(2007)从Halliday(1994)提出的三个维度探讨了公共服务广告的形式。常晨光、杨曙(2012)从四种情态类型入手,分析了现代汉语情态。任凯、王振华(2017)从三个维度对英汉政治新闻中的情态进行了比较。

情态是由情态动词、情态附加语以及二者的结合来实现的,本文从情态实现的功能角度分析了情态的特点,以《光明日报》和《China Daily》中关于2009年我国手足口病暴发的两篇中英新闻为文本,从量值和立场两个角度分析文中的情态。

三、情态量值

Halliday将情态操作词分为如下三个量值等级:

高值:must, ought to, need, have to

中值:will, would, should, is to

低值:can, might,(dare),may, could

情态动词的汉语对应词是“能愿动词”,也可译为“情态动词”,但这些“情態动词”并不反映句子的时态。汉语“时态”作为一种分析性、孤立性的语言,其语法范畴主要表现为词汇和语境。马庆株(1992:49-50)把这些动词看作是非主动词,只能跟在谓词成分后面,不能用在肯定祈使句中。他把这些动词分为6类,杨忠教授在分类中增加了一些词:(见表1)

这里的“可能动词A”是指为A建立一个确定的时机或“可实现性”。“可能动词B”指的是“可能性”。同样,“要”字有两个含义:“要1”指可能性,“要2”指倾向性。如果根据这些动词的量值对它们进行分类,就像Halliday(1994)所做的那样,那么应该:(见表2)

然后,可以看到不同的量值在中英文新闻中的分布:(见表3)

由于情态动词在英语新闻中的使用有限,各个层次的量值百分比可能意义不大,但仍值得讨论。从旁观者和记者的立场来看,英文新闻以客观的语气报道了手足口病的爆发。它使用数字和事实,并引用权威官员和专家关于该疾病的发生、原因、趋势、应对和预防的信息。因此,情态动词很少出现在英语新闻中,每五个情态动词中有四个是中低值的,显然是在回避主观评论。中低值情态动词的使用表现出作者的客观性和机智性。中低值情态动词的使用也有助于以一种更回避和更宽松的方式向社会成员传达他们的想法,因此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在《光明日报》中,高值情态动词和低值情态动词占据主导地位。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作者使用了大量的高值情态动词,如“必须”、“应该”和“要”。由此可见,高值情态动词是用来提高公众对疾病预防的意识的。用“可”、“能够”、“不必”等低值情态动词来表示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可能性,使公众不会陷入恐慌。相比之下,《China Daily》没有提到个人层面的症状或预防措施,毕竟,新闻的观众不是该病的潜在受害者。综上所述,报道的焦点和目标读者使不同量值的情态动词的选择上有所差异。

四、情态取向

(一)情态隐喻

要弄清楚取向分布,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概念——情态隐喻。情态主要由情态动词、情态副词和谓词的扩展来表达,但这并不是表达情态的唯一方式,从句也可以表达情态意义,Halliday把这种现象称为“情态隐喻”。情态动词所代表的情态意义除了词汇和语法外,还可以用其他形式来表示。Halliday指出,显性主、客观都是隐喻的,都是用分句来表达的。

现在时态中的第一人称投射主句通常被用作情态隐喻,说话者声称自己对这个命题负有责任。主观性投射句具有不同的量值,量值越高的情态,其主观肯定程度越高。例如,“think”是低量值的主观显性,表示说话人对命题不确定,“believe”表示说话人具有预测性,其主观程度高于前者。

客观显性表明事物不是个人的观点,而是一种固有的或普遍的现象或特征,它掩盖了情态的原因,使学习者难以质疑其真实性。此外,明确的目标可以通过情态的名词化来表示,例如可能性、概率、需求和欲望。

(二)情态附加语

主观隐性主要表现为情态动词和评论附加语,客观隐性主要表现在被动语态中的语气状语和谓语。在情态取向上,情态附加语比情态动词更为客观,当使用情态助词时,说话人尽可能地把可能性和义务作为客观事实来表达,而不是把自己的主观态度或意见明确地加入到陈述中。

根据Halliday(1994年)的观点,情态附加语用于表达说话人的个人态度和评价。根据其语义差异,又可分为语气附加语和评论附加语。语气附加语与语气系统所建构的意义密切相关,如极性、情态、时态和语气,因此它们大多出现在限定操作词附近,并作为语气的一部分被包含在内。评论附加语是用来表达说话人对整个命题的态度,因此它们在语法上与语气系统不太接近。从话语的角度来看,评论附加语与所涵盖的信息的组织有关,但从所传达的意义看,又具有人际功能,因此也应该包含在语气系统中。

彭宣维(2000:125)将英语中的起语气附加语作用的成分分为以下几种:1.归一度情态附加语:或然性、惯常性、意愿、倾向性;2.时间附加语:时间、典型性;3.语气附加语:明显性、强度、程度。以此为参考,可以找出一系列具有相关功能的汉语词汇。(见表4)

尽管彭宣维(2000:125)已经给了一系列例子,但在即时话语中有很多非典型的词汇。以下列出并讨论了一些问题:

1.“截止”:它可以划分在时间附加语组中,翻译成“by”。并且在每一个上下文中,每个“截止”后面都有一个精确的时间,如“3月26日12时”。没有任何不确定性的余地,它是对时间的客观指示,应该作为表示经验元功能的间接附加语。

2.“到目前为止”:它的意思与“截至现在”或“now”大致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当疾病的受害者人数按小时计算时,“目前”是过去的时间,只是指作者收集数据或撰写文章的那一刻,而不是个别读者读到的时间,该数据不再有效,但可用于趋势预测。英语中的“so far”也是如此。

3.“比较”:它的意思经常包含在具有比较程度的形容词/副词中:“比较A, B是X-er和Y-er”。还有一些情况下,比较对象没有出现:“3岁以下比较小的儿童”。这里“3岁”表示受害者的年龄,“3岁以下的小孩”就足够了,“比较”暗示着作者对这些免疫力低下的孩子感到遗憾的态度。这两种用法都包含作者的个人判断或态度。

根据Halliday(1994:49)还按其语义对评论附加语的类型来看,评论附加语表示说话人的立场或态度,评价说话人的交际风格,有时还可以揭示说话人的情感。评论附加语所代表的人际意义与Martin评价理论中的态度和参与度密切相关,包括说话人对人、行为或事物的积极/消极评价,以及说话人与话语中介词和断言的关系。一些评论附加语(如according to/from the perspective of.../as far as...is concerned)表明意见或信息的来源或評价的角度。

在情态取向上,语气附加语多为客观隐性。评论附加语稍复杂些,表明信息来源的附加语对主观性或客观性有明确的定位;表示意见、承认、说服的附加语大多是主观显性;涉及第一人称代词的附加语,显然,是主观显性;其余的则是主观显性或客观显性。(见表5)

但是当回顾这两则新闻时,笔者发现这两个新闻都没有主观性的、显性的表达,而且很难找到客观显性(two subjective explicit in English news are“are expected to”and“according to”)从句,这可以是内容的客观性造成的。这两条新闻都引用了大量官方数据和权威专家的话,中英文新闻报道的作者尽量避免直接以句子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在反映事件真实性的同时,作者可以弱化其主体性,避免对读者产生某种思想引导。《光明日报》是让读者了解该病的现状,告诫广大群众如何预防和控制该病。相比之下,《China Daily》只是简单地报道了一个在中国爆发的事件,语调含蓄,目标读者不是潜在的受害者,所以很少发表评论。英文新闻使用的情态要少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同一问题的不同立场会使用不同的情态。每条新闻中所涵盖的信息再次证实了这一说法。(见表6)

五、结束语

笔者调查了两篇中英文关于中国手足口病的爆发新闻中情态的量值和取向,但由于它们的目标读者和写作目的不同,情态的类型和数量分布差异很大,研究结果如下:

1.英语新闻中的情态动词和情态附加语使用率远低于中文新闻;

2.英语倾向于使用中值低值情态动词,中文新闻倾向于使用高值情态动词;

3.中英文新闻都使用非常有限的主观显性和客观显性情态,而主观隐性在中文新闻中广泛使用;

4.同一事件的不同立场使情态的使用有所不同。

本研究的一個局限在于所收集的数据有限,并不是所有类型的情态附加语都能在文本中找到;另外,由于新闻内容的特殊性,在英语新闻中几乎找不到情态动词和情态附加语。若从不同的立场对报道中的情态分布做进一步的研究,最好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同体裁和相似内容的数据,并建立一个语料库,以期找到更具体的分布趋势。

另一局限是笔者无法根据理论来识别并分类情态。一些学者认为,每一句话都有一定的情态,无论是主观情态还是客观情态。但张楚楚(2012)指出,有一些简单的陈述句不表达情态,比如“he managed to win”,还指出了区分情态和非情态的重要性,否则将难以对情态进行定义和分类。此外,非现实性比主观性更为重要。根据本标准,英汉分为情态句和非情态句。故此,研究者便需要大量时间进行自我解释和鉴定。现有的研究都是按照Halliday的标准进行的,但没有一个研究证明并解释了如何将每一个非典型词汇分类,因此,他们的数据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信的。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of Functional Grammar(1st ed.)[M].London: Edward Arnold.1986.

[2]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of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M].London: Edward Arnold.1994.

[3]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of Functional Grammar(3rd ed.)[M].London: Edward Arnold.2004.

[4]Halliday, M.A.K.&Christian Matthiessen.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rnold.2004.

[5]Martin, J.R.&White, P.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M].London an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5.

[6]Thompson, 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2nd)[M].London: Edward Arnold.2008.

[7]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形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8]潘田.现代汉语语气副词情态类型研究[D].武汉大学,2010.

[9]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0]任凯,王振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情态对比研究——以政治新闻语篇为例[J].当代外语研究,2017(02):20-26+45+109-110.

[11]杨曙,常晨光.情态的评价功能[J].外语教学,2012,33(04):13-17.

[12]杨曙.英语公益广告语篇的情态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S1):128-133.

[13]杨信彰.英语的情态手段与语篇类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1):1-4.

[14]张楚楚.情态与非情态[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20(02):36-39+55.

猜你喜欢
量值情态
多元向量值区域和加权风险值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基于QAR数据的碳当量值适航符合性验证方法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带有中心值的量值的公差表示
中国主要进口商品量值
中国主要进口商品量值
旋量值函数的Plemelj公式
情态动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