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虚构叙事写作实践研究
——以叙事曲线的写作为例

2019-11-01 05:55周映映
中学语文 2019年28期
关键词:铺垫虚构困境

周映映

虚构叙事即讲述虚构的事件,它在学生生活中广泛存在并备受欢迎:小说、电影、动画、广告……虚构叙事写作在国外母语教学中占重要地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州立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的学生能够写小说、自传或传记叙事;法国的写作教学目标把个人经历、想象性故事的叙述写作列入文学写作目标。相比之下,我国除了小学有简单的幻想类故事写作外,高中的虚构叙事写作往往是缺位的,有少数学生会自发进行校园小说与幻想小说的创作,但由于缺乏指导,他们的创作往往呈现无序状态。

本文选取了创意写作、叙事学的相关内容,配合高中记叙文的训练,给学生讲授了叙事曲线的塑造原理与方法,并指导其进行虚构故事写作,以下将从理论、实践、结果与反思四个方面作出阐述。

一、叙事曲线的理论依据

叙事曲线即以线状呈现叙事的情节起伏。

小说家杰克·哈特认为,故事通常从一个充满欲望的人物开始,他努力克服成功道路上的各种障碍。杰伊·安伯格和马克·拉尔森认为,一篇小说结构包括阐述、上升动作、危机、高潮、下降动作(结局)五个部分。

阐述即交代读者主人公的困境。以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剧情为例,阐述部分交待了男主角程勇经营着一家生意惨淡的药店,面对妻子的离开,他没有改变现状的打算。

上升动作是冲突的积聚。必须设置足够的故事推力,迫使主人公行动起来。障碍、悬念、伏笔等都出现在故事的上升阶段。为了推动程勇走上代购印度抗癌药的道路,导演分别设置了以下情节:

危机是情节的突转点,往往突然将主人公置于危险的境地,这个阶段往往会给人物带来变化,或者是成长,或者是毁灭,例如药品代理商的施压、警察的侦查以及印度药商的停产都迫使程勇的人性上升为神性。

高潮是解决危机的一系列事件。为了掩护程勇,黄毛驾车引走警察遭遇车祸。

下降动作即故事的结尾。在电影结局,程勇被捕、入狱,同时事件引起媒体关注,抗癌药被纳入医保。

综上所述,在一个故事里,总是以一股推力开始,以人物克服困难,解决危机为中间,以实现目标(或没有实现目标)为结尾,这个人物在开始与结尾一定是发生变化的。这个故事流程以曲线来呈现,如图1。

时间(图1)

在基本故事情节里,困难出现,情节走低,解决困难时,情节走高,遇到困难与克服困难交错形成了故事曲线的起伏,故事越长,冲突越多,曲线起伏交错也更多,张弛有序。如图2。

时间(图2)

有的叙事作品曲线最高点在结尾,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欧·亨利式的结局反转式小说,如图3。

时间(图3)

叙事作品中的曲线有不同形式,但总体而言都是有起有伏的。要使叙事充满起伏的曲线,关键在于冲突的积聚。美国作家杰里·克利弗总结出如下故事公式:冲突=渴望+障碍。

人总有这样那样的愿望,可能是物质需求,可能是自由,可能是理想,但总不能顺利达成,人物必须奋斗抗争去实现自己的愿望,抗争的过程就是推动故事的过程,这就是大多传统故事情节的故事内核。

当前高中生的记叙文写作往往选取生活的一个片段,加上夹叙夹议或抒情的文字,叙事能力不高。他们的文章篇幅短小,想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就要学会在紧凑的情节里设置一次冲突,打破读者的阅读期待,即使是情节偏弱的记叙散文也应该有情感的冲突,才能以情动人。

因此,情节曲线应教会学生设置冲突。

二、叙事曲线的教学实践案例

第一课时 叙事曲线之结尾反转

教学目标:能够设计具反转情节的故事,营造一波三折的效果

教学实录:

环节一:导入(PPT 呈现)

“我爱你。”

“我也爱你。”

“可我已经结婚了。”

“没关系。”

“而且我还有小孩了。”

“也没关系。”

“为什么这样爱我?”

“因为……我也结婚了。”

“哦天啦!”

“我也有孩子了。”

“哦不。”

这时进来一个小孩说:“别玩了,爸,妈。该起床了。”

突然反转的情节打破了读者的期待值。(在黑板上画一条曲线,如下图)。

环节二:理论讲解

叙事文章要有情节曲线,一波三折,但在考场作文中,波折不宜太多,往往要一开始就呈现波折,或在结尾要形成陡然而起的波折,我们这节课讲结尾的波折——反转。反转是一种情节由一种情境转换为相反的另一种情境、人物身份或命运向相反方向转变的故事结构方式,当情节的前后截然相反时,就在短篇文字里营造了一条曲线。

反转分为两种:情节反转与人物反转。我们主要讲人物反转,写作技巧是积极形象与消极形象的互相转变——消极形象向积极形象反转,或者积极形象向消极形象反转。比如你想要塑造一个伪善的人物,可以写他的善良,最后揭露他的伪善。人物的反转往往也会造成情节的反转。

设置反转的关键在于铺垫。铺垫的作用是欺骗,诱导读者往他认为的思路上走。但铺垫必须埋好伏笔,使真相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再回顾导入时的故事,加深理解)

板书:

环节三:反转实例分析

阅读《最家常的语言,最浓郁的爱》,划出作者要塑造的真实形象,如何铺垫相反形象,最后才形成了反转。

铺垫:母亲要为父亲买衣服,父亲多次推脱并振振有词:商场打折是噱头;人的价值不在衣装;衣服买了就贬值……极力渲染父亲的抠门吝啬。

反转:母亲再说要为女儿买鞋,父亲却挑最贵的买,还是振振有词,表现父亲对女儿大方慷慨。

消极形象向积极形象的反转,揭示了父爱。

环节四:模仿练习

练习1:人物反转设置练习

假如你要写一个父亲教育孩子不要抽烟的故事,你会怎样构思反转情节?(先想好人物形象再设置情节)

师示范:

铺垫:

男人怒斥别人抽烟,有理有据,还把保安叫过来,让抽烟的人离开。

他教育自己的小孩,千万不能抽烟。(两次渲染其素质之高)

反转:

教育完后,他松了一口气,掏出一支烟点了起来。(实际是严于律人宽于律己)

生回答1:

铺垫:

父亲多次劝说儿子,还把肺癌的照片张贴在家里,都没有效果。

反转1:

有一天,父亲干脆也在家里抽烟,一支接一支地抽,开了窗,整个客厅还是乌烟瘴气。儿子受不了了,提意见。父亲说烟瘾戒不了的,你要是戒了,我也戒。儿子戒了烟,父亲也实现了承诺。

反转2:

某一天,儿子听到母亲偷偷埋怨父亲,你看你,不会抽烟还跟人家学,抽出毛病来了吧……

师评:人物与情节达到了反转效果,让父亲的苦心与智慧呼之欲出。

生回答2:

铺垫:

父亲很深夜才回家,醉醺醺的,一身烟味,儿子就说你不是戒酒了吗,父亲说你先管好你自己。

儿子和同学打架,班主任要请家长,他看着这样的父亲,决定什么都不说。

第二天儿子发现父亲居然也在学校,刚从班主任办公室出来,畏畏缩缩,衣服还是昨天的衣服,他感到非常难为情。

反转:

他到办公室,老师显然消气了,挥挥手让他走了。他刚走出门,就听得班主任在身后说:这个家长昨天送的酒和烟确实不错……

师评:确实达到了反转,人物形象也立起来了,反转符合逻辑。但是不符合题意。

练习2:铺垫埋伏笔练习

铺垫:

早上坐公车,车上人很多。司机睡眼惺忪,他懒洋洋看着上车的乘客。

反转:

那迟到的人终于来了,原来是两名警察,他们上车逮出了两个小偷,一台手机!原来他们是偷窃惯犯,早就被司机注意到了,因而上演了这一出戏。

要求:根据反转的情节,设置铺垫情节。

生1:他等乘客上了车,说太困了,要先睡一会儿,于是呼呼大睡。

生2:乘客会抗议下车,小偷也会觉察到不对劲儿。

生1:司机开了一段路,特意绕到塞车厉害的那一段路,车过不去了,才睡一会儿。

生2:塞车那警察的车怎么进来?

生1:开摩托。

生2:司机怎么通知警察?

生1:他装作打电话给别人,其实是打给警察。

生2:其实并不用设置司机睡觉的情节,他直接打电话用暗号报案,然后再把车开到塞车的路段。

师:小偷会不会被司机这一连串的动作惊动呢?

生1:那就在前期把司机渲染成一个漫不经心、屡屡出错的人,作好铺垫,欺骗读者的眼睛。

……

师评:根据后文得知,前文必然要让司机拖时间等人,那么怎么巧妙地拖时间又不惊动小偷呢?怎么通知警察呢?这些细节都要设置好呼应。注意好文章的因果联系与合理解释,不可强行反转。

练习3:多次反转口头接力练习

开头:网络上爆出一段视频,城管与小贩发生激烈冲突,水果倒了一地,网友气愤填膺,称城管是“鬼子进村”……请口头接力,不断反转这个故事,并反映一定的主题。

学生口头故事接力实录:

生1:记者继续调查,发现之前城管多次光顾小贩的生意,并不是一个铁石心肠之人。这是批评新闻断章取义的主题。

生2:城管之所以与小贩发生冲突,是因为发现小贩的水果以次充好,他要没收小贩的水果,小贩不愿意,就起了冲突。这也是批评新闻断章取义的主题。

生3:其实,小贩是城管的爸爸,爸爸退休在家闲不住还想工作,城管却希望爸爸回家颐养天年……这是一个爱的主题。(生鼓掌)

生4:小贩发现有人用手机拍视频,就拉着城管的手去推小摊,其实是要嫁祸给城管,把舆论拉到自己这边来。这是批判不诚信的主题。

生5:可是小贩为什么要嫁祸给城管?

生4:因为……

第二课时 故事曲线之中间障碍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会了通过反转来设置情节曲线,他们可以学习更进一步的曲线设置方法,从而为小说、剧本创作打基础。

教学目标:能够给人物设置困境,增加冲突

教学实录:

环节一:导入

师:我们上次讲了故事结尾的波折,这节课来讲故事中间的波折,这可以引导我们进行小说或剧本的创作。在传统的长篇小说、电影剧本里,故事由于非常长,它们需要不断地制造冲突曲线来吸引读者。比如每一年《西游记》都会重播,为什么它的故事那么吸引人呢?

生:不断地打妖怪!

师:对,可以说,西游记=取经+妖怪。那《喜洋洋与灰太郎》呢?

生:狼抓羊,羊反抗!

师:我们可以看出,故事通常是从一个充满欲望的人物开始,他努力克服成功道路上的障碍,并最终成功或者失败。这就形成了故事的经典结构:人物愿望、困境、解决困境。如果我们把故事结构画成曲线图,就是这样的——

在困境与解决困境中,一个个情节曲线就出现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一波三折。大家可以用“故事=人物愿望、困境、解决困境”这个公式分析一下《孔雀东南飞》吗?

生:刘兰芝渴望得到爱情—却被焦母阻拦—兰芝自遣—县令遣媒人—兰芝拒绝—阿兄逼迫—县令求婚—仲卿误解—兰芝赴清池。

师:在这个故事里,一开始兰芝的困境是可以自己解决的,但是随着压力越来越大,困境无法解决,人物行动失败,因而选择死亡。

师:能否继续用这个公式来分析一下《祝福》?

生:祥林嫂渴望得到幸福—被婆婆逼迫—祥林嫂反抗逃到鲁镇—被婆婆抓回并卖掉—祥林嫂一头撞在香案角上—被按住关上门—祥林嫂不久生了孩子—孩子被吃—祥林嫂再到鲁镇—祥林嫂被嘲笑—祥林嫂捐门槛……祥林嫂不断地解决困境,但是最终无法解决,悲剧发生。

师:一般而言,困境的解决可以是个人努力,也可以请外援,包括朋友的帮助、智者的指点、新法宝的威力等等。祥林嫂陷于困境中时,没有得到任何有效的帮助,她注定要走向悲剧命运。

故事的精彩之处在于,读者与观众津津有味地看着一个个困难如何打击人物,人物又如何解决困难,他们在困境中展现了人伟大或渺小的力量。

环节二:提供故事梗概,让学生增添困境来设置情节

5 只杜鹃鸟被观鸟专家装上了跟踪器,它们的迁徙数据会被记录下来。随后两年,追踪器传回的数据和路线让人们震惊:每年,一只名叫飞飞的鸟将从蒙古—俄罗斯边境向南穿过北京,穿越中国大部分领土,飞往印度,然后穿越阿拉伯海到达非洲的阿曼。每年如此来回循环!在过去的两年里,其累计飞行里程已超过5 万公里。

——《北京晚报》

一只小鸟在短短的一生里,飞过草原,飞过陆地,飞过沙漠,飞过海洋,穿越重重的障碍,见过的世界比我们人类的更广阔,它是怎么做到的?请大家想象它的飞行过程,完成以下表格。

提供写作支架:

表1.故事要素表

表2.核心情节表

表3.学生设计的情节表(综合整理)

学生小组合作写成的最终故事片段:

“吱呜——吱呜——”一阵又一阵尖细的声音从我们身后传来,不好,是海雕!我扭头一看,那只灰色大个子正飞快追赶着我们。海雕显然已经饥肠辘辘,在身后子弹一样向我们冲来,我和小黑相视一眼,我迅速切向右边,小黑则切往左边,海雕便扑了个空。它马上绕着圈圈来袭击我们,我们在风中像塑料袋一样四处旋转、躲避,翅膀拍得更快了。有好几次它刀片般的利爪快要抓到我的翅膀,但都因为风而摇晃不定,让我逃过。

此时,我看到海面下有一个巨大的阴影正悄悄潜行。那是另一个凶猛的捕食者,虎鲨。它们有鱼就吃鱼,没鱼就跳起来吃候鸟。危险!小黑体力不支,快要贴近水面了!

“小黑!快起来!”我大喊。

虎鲨闻到了我们的新鲜味道,此刻正加快了速度,蓝色的脊鳍已经划破了水面。我看见它张开了嘴,尖利的牙齿反射出阴冷的光——小黑快要落在它的上面,海雕又在后面紧紧追逐,我只得猛地一个俯冲,从鲨鱼的牙齿尖上滑过,又急急掠起,推着小黑离开——来不及刹车的海雕正好落进鲨鱼的嘴里,鲨鱼闭上了嘴,沉下水里。

三、叙事曲线教学的实践结果

经过两节叙事曲线写作课及平时的小说阅读分析课教学,学生在叙事写作兴趣上、选材范围上、写作水平上都有所进步。他们自发地在每周随笔任务里开始进行小说创作,选材从校园生活到幻想玄幻,这与虚构叙事的教学分不开。

但是他们在写作训练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愿望不合理、障碍不合理或克服障碍的方法不合理。

曾有学生写杜鹃鸟飞飞的故事中,让飞飞躲过猎人弓箭的手段是“曲线飞行”,理由是猎人难以瞄准曲线运动中的物体,然而鸟类向着目标飞行的时候,真的会曲线飞行吗?从生活常识来看,它们的飞行轨迹应该是相对直线的。设置情节怎么讲逻辑,这一点要和学生探讨清楚。

还有一位学生写篮球比赛,主人公被一个人的指甲划到手臂,衣袖一下子被染红,这种蹩脚的表现手法在粗制滥造的影视剧里有所出现,但在现实中显然是不可能的。

2.为了曲折而曲折,但与中心关系不大。

有的学生在学了塑造情节曲线的方法之后把其应用到校园小说的写作中,还颇有成效。但是有的学生没能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为了突出情节而强行塑造多重冲突,从而压缩了描写与抒情的空间,故事也许吸引人了,但是情节却没有为人物服务,而是人物为情节服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情节曲线,达到叙事与抒情描写的平衡。

3.重视交流与多次修改。

写作是私人化的,也是集体化的。

源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创意写作课程往往以工作坊的形式开展,创意写作工作坊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小型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各位写作成员研读分享彼此的作品,发现亮点和特点,帮助成员建立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案。

在高中生的写作中,时间有限,难以开展作品交流和研讨会,于是我创办了班刊,把一些优秀作品打印出来,装订成册,以漂流BBS 的形式进行作品品读。班上每个学生取一个笔名,在感兴趣的作品下留言,提出意见。这个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热情参与。

四、反思

虚构叙事写作如何与应试写作兼容?

文学的目的不在于应试,而在于审美。但是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思考一个问题:虚构叙事写作如何与应试写作兼容?根据对往年高考满分作文及平时阅卷情况的统计,大部分得高分的叙事类作文都不是情节曲折的虚构叙事作品,而是取材生活、描写细腻、情景交融的记叙散文,这与我国缺乏虚构叙事写作教学有关,也与评卷标准有关。那近乎文学创作的叙事教学除了指导学生在课外写写小说,能不能指导他们进行应试呢?

以叙事曲线为例,在解决困境中塑造人物的方法其实广泛存在于虚构与非虚构叙事作品中。其中的困境既包括事件困境也包括心理困境。假如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在取材现实的基础上,给人物设置困境,打击人物,使其奋起克服困难,也能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以下是学生将叙事曲线公式运用于非虚构叙事中的作品片段:

旁边的那对父母还没等到要等的人,他们似乎着急起来,身子完全正对着饭堂门口方向。父亲不时看一下自己的手表,那位母亲也无数次将手机屏幕调亮,只为了看时间。突然,那位父亲倏地站起来,他仔细抬了抬眼镜,嘴里正要喊出孩子的名字时,却又止住了。“唉……”重重叹息了一声坐了下来,怕是认错人了。那位母亲也是眉头不展,脸也是紧绷着的。她把手机从口袋里掏出来,又放回去,再掏出来,再放回去。她双手捧起那碗盛好的汤,轻轻抿了一口后,在感觉汤的温度。该是汤凉了吧,只见她把汤喝了,又立刻盛好了一碗。

一对父母带着汤来探望住宿的孩子,他们的焦急应该如何反映? 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设置障碍,让他们一次次欣喜后又失望,在他们的情感曲线不断起伏的同时,很好地完成了人物的塑造!

由此看来,把写作学界的前沿知识与中小学的写作教学结合起来道阻且长,但是可行。

猜你喜欢
铺垫虚构困境
虚构
我的年度汉字
——宅
虚构的钥匙
困境
出 气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下雪了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
对当前PPP模式困境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