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流转桑园养蚕效益分析
——以绵阳涪城区为例

2019-11-09 03:20陈义安王晓芬张友洪汪勇刘俊凤周安莲蒲军
四川蚕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净收入蚕茧桑园

陈义安 王晓芬 张友洪 汪勇 刘俊凤 周安莲 蒲军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南充 637000;2绵阳天虹茧丝绸有限公司,四川绵阳 621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出现代农业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一直以来,扩大养蚕规模是养蚕户提高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规模养蚕大户有利于普及先进科学技术、稳定提高蚕茧质量、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可以节约用工,在桑园管理、机具添置、科技强化等提高积极性[1],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增强抵御蚕茧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冲击。养蚕前期投入大、回收投资慢、市场风险大、管理成本复杂、机械应用程度低等因素限制了规模的扩大。单纯的扩大养蚕规模也不一定能带来蚕农纯收入的增加。因此,养蚕适度规模成为行业研究的热点,对流转桑园的效益进行测算是规划养蚕适度规模的重点之一。

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主动介入绵阳市涪城区蚕桑产业基地建设,通过公司集中流转土地、连片发展桑园、统建养蚕大棚、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供应蚕用物资。养蚕户直接从公司返租倒包桑园,承包养蚕大棚发展蚕桑生产,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公司通过流转桑园建立优质蚕茧基地,明显提高产品质量,蚕茧解舒率70%以上,茧丝长超过1200m,可缫制6A及以上生丝,承担了2014年北京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面料蚕茧和生丝的原料供应[2]。其“公司+共育户+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成为各地发展仿效的对象,产业核心区域的杨关产业带是四川省现代农业示范园,被列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核心建设区”,吸引了各地蚕桑生产单位前来考察学习。

1 基本情况

1.1 区域概况

绵阳市涪城区位于绵阳市中部偏西,地处涪江西岸,交通便利,经济条件相对发达。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3℃,年无霜期超过270d,宜桑宜蚕。农民就近务工方便,不成规模的土地种养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很低,土地荒芜较多。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由绵阳天虹公司提供2017年蚕桑生产数据,涵盖全区杨家、关帝、玉皇、石洞等7个蚕桑生产乡镇,涉及到涪城区范围内所有年承包桑园5亩(667m2)以上的养蚕户,农户交售蚕茧的实际成交价格范围在37.80~54.45元/kg之间,平均价格为44.21元/kg。依据当地习惯,面积单位采用666.67m2(1亩),养蚕量折合成张(每张蚕种蚁量以10g计)。

由于其中部分农户反租倒包的桑园系2016年或者2017年栽植桑树,只能部分投产,因此剔除这部分桑园数据涉及的农户。根据当地蚕桑产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依据等距分组原理,以桑园面积5亩(666.67m2)作为梯度,将162户农户按照桑园面积分为13个组(见表1)。以每组农户平均值作为统计基础数据。涉及桑园面积为4660.87亩(666.67m2),平均桑园面积为 28.77亩(666.67m2),桑园最大面积 130 亩(666.67m2)。

表1 桑园农户调查分组情况

以每组桑园平均面积统计单位面积蚕桑生产情况。农户总收入包括蚕茧销售获得的茧款收入、小蚕共育收入和桑园间作收入,桑园间作收获物中用于自身家庭消费的不计。总成本开支包括蚕种支出、蚕药支出、桑园管理支出、桑园流转费用和人工支出。人工支出中,雇工费用均以实际外请雇工开支为准,家庭成员不计。其中桑园流转费用统一以700元/亩(666.67m2)·年计算。

1.3 计算方法

衡量土地产出效益可以用土地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等指标衡量[3]。本文主要研究以桑园生产面积为基础的相关指标,并考虑养蚕规模与桑园规模的匹配程度。

桑园土地生产率以单位面积桑园上的蚕茧产量来衡量。计算公式为:土地生产率=蚕茧总产量(kg)/桑园总面积(666.67m2)。

桑园资金生产率指单位面积桑园资金消耗所获得收益,体现桑园生产投入资金所产生的年度净收益比率,本研究中指农户在桑园经营中所获得净收入比值。计算公式为:桑园资金生产率=(单位面积桑园总收入(元/666.67m2)-单位面积桑园总成本(元/666.67m2))/单位面积总成本(元/666.67m2)。

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雇佣农业生产者生产所取得的产品价值。本研究中以单位面积桑园雇工的人工开支成本与总收入进行比较,评估雇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为:劳动生产率=桑园总收入(元/666.67m2)/人工开支成本(元/666.67m2)。

养蚕规模与桑园规模的匹配程度以单位面积桑园养蚕数量指标来衡量。计算公式为:单位面积桑园养蚕数量=家庭养蚕总数(张)/家庭桑园面积(666.67m2)。数值越大,表明桑园规模与养蚕规模越匹配,桑园产出利用越充分。

2 结果与分析

2.1 桑园规模与桑园土地生产率

桑园土地生产率越高,表示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越多。由图1可以看出:蚕茧产量有2个峰值阶段出现,分别是桑园规模为5.1~10.0、10.1~15.0和25.1~30.0三个组,蚕茧产量均超过100kg/亩(666.67m2)。其中 5.1~10.0 组最高,表明这个规模时的土地生产率最高。随着桑园经营规模的扩大,以蚕茧产量来衡量的土地生产率呈下降趋势。桑园的有效产出呈下降趋势,原因可能是桑园管理精细程度下降,当然也可能与桑园直接产出的桑叶利用不充分或产叶量不足有关。

图1 流转桑园土地生产率变化

2.2 桑园规模与桑园资金生产率的关系

桑园资金生产率越高,表明单位面积桑园生产投入获得的资金净收益越高。由图2可以看出,桑园单位面积资金生产率随着桑园经营规模扩大逐渐下降。在5.1~10.0组出现峰值,随后迅速下降。表明扩大桑园规模的投入并不能相应提升资金生产率。

图2 流转桑园资金生产率变化

资金生产率体现的是资金收入效率,不能反应农户养蚕的具体收入,以净收入指标来衡量,分别计算单位面积净收入、家庭年净收入见图3、图4,其中家庭年净收入在25.1~30.0组出现最高值,随后桑园经营规模扩大并不能带来净收入的相应增加。家庭净收入超过8万元的桑园经营规模在25.1~30.0组范围内,超过7万元的范围分别在25.1~35.0组和50.1~55.0组。继续扩大规模后,净收入不一定增加。在调查农户样本中,农户家庭养蚕净收入最高的为173405.50元,最低的仅有-20798.30元,桑园面积分别为26×666.67m2和40×666.67m2。而单位桑园面积净收入随桑园规模扩大,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666.67m2桑净收入超过4000元的,只有在5.1~10.0组,667m2桑净收入超过3000元的,分布在5.1~15.0组和25.1~30.0组之间,其中666.67m2桑净收入最高的农户达到了8127.69元,桑园面积为6.06×666.67m2。分析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桑园规模较小时,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就可以满足生产需要,且管理精细。在25.1~30.0组之间,可能因为雇工效率不高,降低家庭年净收入。而超过30.1×666.67m2以上时,需要增加外聘劳动力的使用,加大养蚕成本支出。并且管理精细程度,外聘劳动力可能也不如家庭成员。

图3 桑园单位面积净收入变化 单元:元

图4 家庭养蚕年净收入变化 单位:元

2.3 桑园规模与雇工劳动生产率

以雇工劳动生产率指标来分析雇工投入带来的收益,从图5来看,5~10.0组最高,随后急剧下降,超过30.1×666.67m2后趋于稳定下降阶段,即人工成本增加不明显。大规模流转桑园后,需要建立专业的桑园管理队伍,需要更多的人工和管理支出。

图5 雇工劳动生产率变化

2.4 桑园规模与养蚕规模的匹配

蚕桑生产涵盖了桑园生产和桑蚕养殖两个环节,栽桑是养蚕的基础。养蚕规模与适度桑园规模匹配,才能充分利用桑园资源,达到利益最大化。在图6中,可以看出随着桑园面积增加,单位面积养蚕量呈下降趋势,在桑园面积≤35.0×666.67m2时,666.67m2养蚕量超过 2 张,桑园利用率较高。桑园规模越大,利用越不充分,是因为桑园生产桑叶不足还是养蚕量不匹配,或者两方面原因都有,较为复杂。如果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与桑园规模相适应的养蚕规模和效益将大幅提升。

图6 666.67m2桑养蚕规模变化(张)

3 结论与启示

3.1 与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适应的最适桑园规模

吴水明认为在浙江省,蚕桑生产基本养蚕户经营一般以1.3~3.3hm2(20-50亩)左右桑园面积为宜[4]。而江苏一个养蚕大户(以每户2个劳力从事蚕桑计),人均纯收入应不低于3.5万元,按照2014年江苏省666.67m2桑现金收益3000元测算,桑田面积应在20×666.67m2左右[1]。笔者认为,养蚕收入至少应该超过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才能够保持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2017年,绵阳涪城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060元。以养蚕农户家庭人口4人计算,家庭年可支配收入应超过72240元,则桑园规模则必须在 25.1~35.0 亩(666.67m2)之间。在目前的生产水平下,家庭人口超过5人参与养蚕,并不能保持家庭养蚕人均净收入超过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现有情况来看,桑园规模扩大并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养蚕规模。因此单纯扩大桑园规模,收入不能随之增加。

3.2 提高养蚕效益的措施

桑叶是桑园产出的主要产品,不能直接带来收入。增加桑园有效产出,提高桑园技术管理水平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叶尽其用”,保证养蚕规模与桑园产出相匹配。蚕桑生产水平较高的江苏、浙江地区在2011年左右,养蚕大户666.67m2桑养蚕量为3.19张(桑园面积0.3hm2,年养蚕14.34张[5]。如果绵阳涪城666.67m2桑养蚕量保持到3张以上,养蚕净收入将明显增加。

栽桑养蚕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单位面积桑园养蚕量还有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是劳动力。适当改革养蚕布局,增加养蚕批次,能够实现均衡用工,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状,并适当提高养蚕雇工的年总收入。与之相适应的是努力提高关键技术环节的机械化操作水平,特别是采叶、上蔟、采茧等环节。同时养蚕业主应加强雇工管理,合理安排工作内容,提高劳动效率。

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是当务之急。养蚕规模扩大,使得养蚕业主不一定需要事事亲力亲为,将一些技术环节外包不仅可以缓解自身劳动力组织的困难,还可以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并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小蚕共育已经基本实现了社会化服务,当前可以在桑园管理环节、蚕室消毒、上蔟采茧等环节加大推进力度。如桑园管理防病治虫,一方面考虑使用无人机来进行农药的喷洒,另一方面也要适当考虑太阳能杀虫灯等先进装备。这些设施设备有专业的社会化服务机构来配备,不仅仅降低养蚕业主的直接成本支出,还可以提高技术实用效果,实现较大区域内生产活动的统筹安排,避免农药中毒等危害蚕桑生产。

注释

数据来源于2018年1月10日中共绵阳市涪城区委六届四次全体(扩大)会,区委书记郑志恒所做的工作报告。

猜你喜欢
净收入蚕茧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蚕茧与飞蝶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浙江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卖蚕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