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拟音师,一个人的千军万马

2019-11-13 23:40黎庶
莫愁 2019年13期

文/黎庶

每一个细小的声音都有趣

对魏俊华来说,每一个细小的声音都有趣,所以一有空她就往郊外跑,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空旷宁静的地方,录风声、雨声、草儿在风雨中摇摆的声音、田间地头蛐蛐此起彼伏的叫声……

她的大脑更像一个声音储存仓库,即使是多种声音混响,她都能一一清晰地辨识。这样精准判断声音的能力,为她以后跨入拟音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岁那年,魏俊华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毕业,进入一家电影公司从事电影宣传文案工作。一次,她正准备去厂部拿资料,路过刚组建不久的拟音工作间。一个工作人员正在用铁刷子在瓷碗上刷来刷去,以模仿秋风乍起、落叶舞动发出的“沙沙”声响。屏幕上金黄的枯叶随风飘落,本来没有声响的画面,顿时生机勃勃。魏俊华看得入了迷。

不久后,电影公司里的一位拟音师正在制作一部儿童剧,其中有一幕场景是一个孩子骑着马,驰骋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因为当时人手不足,正在一旁观摩的魏俊华立即抓住机遇,主动对拟音师说:“可以让我试试吗?”拟音师狐疑地说:“拟音这种活儿看似简单,但是没有两三年的功夫,是上不了手的,你要不先看看再说吧。”魏俊华却大胆而自信地走上了工作台,抓起一对小塑料碗,笑嘻嘻地说:“我先做一遍你看,不行的话,你删除这一段。”只见那对小塑料碗在魏俊华手里上下翻动,有节奏地与案板撞击,发出了阵阵欢快的马蹄声,并与荧幕上的马儿奔跑状态吻合。原本寂静的拟音间,顿时变成了蒙古大草原。那位拟音师走到魏俊华跟前说:“你还真有拟音天赋,不如加入我们吧。”就这样,魏俊华转了行。

成疯成魔融入艺术创作

拟音不仅是个脑力活,还是个体力活。在1994年版《三国演义》中,气势恢宏的万马奔腾音效,都是魏俊华用马蹄器一下一下敲出来的。除了要和画面中马儿奔跑的频率同步外,不同人物出场,还要结合他们的性格设定,打出不同的力度,如曹操的马深沉,吕布的马暴躁。拍《三国演义》的那个夏天,魏俊华打出了上万个马蹄声,《三国演义》杀青后,机器因为声道超负荷,录像机的磁头都磨花了。而魏俊华撸起袖子露出结实的手臂自嘲道:“仗打多了,都打出肌肉块了。”

拟音工作又苦又累,很多人坚持不下去,可是魏俊华一做就是40年。魏俊华说:“要做出有艺术感的声音,你得有狂热的爱,你得‘成疯成魔’,才能融入艺术创作,从而创造艺术。”

正是靠这种“成疯成魔”的钻研态度,40年里,魏俊华和几代导演合作,做出了不少佳作。从最早和导演凌子风合作《边城》,到和导演张艺谋、冯小刚的长期合作,再到和80后导演李雪的《琅琊榜》《伪装者》,她对拟音工作始终保有初心。

很多时候,优秀的拟音可以为演员的表演增色。电影《天下无贼》中,刘德华和葛优对剥鸡蛋,我们被演员精彩的表演吸引,但帮助观众进入精彩情节的,正是逼真且具有艺术感的拟音。仔细倾听,刘德华剥熟鸡蛋发出大咔嚓声,葛优剥生鸡蛋发出小咔嚓声,不同的声音,印证了电影角色的差别,为电影后续情节埋下伏笔。

一堆'破烂'造就的声音奇迹

现在魏俊华在北京皮村有个工作室,别人的工作室里都是电脑、办公桌之类的。而她的工作室里像是一个收破烂的地方,有破木门、破箩筐、破椅子、木棍子、淀粉、沙子、铁皮、铁铃铛和各种各样的布匹等等。

有人说现在技术这么发达,完全用电脑拟音或者录音器录好各种音,直接运用到电影中就好了,怎么还要用这些连收破烂的都看不上的东西呢。因为电脑始终无法代替人脑。用魏俊华的话说:“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不一样。比如火车的声音,可以去录,但是录出来的声音会有很多杂音,也缺乏艺术感染力。”

2013年,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魏俊华别出心裁,现场“声绎”了经典默片《摩登时代》。8分钟里,卓别林的一举一动,由画面变成了声音的流转,震惊了詹姆斯·卡梅隆等一众国际电影界人士。张艺谋说:“魏俊华堪称‘国宝’。”斯皮尔伯格说:“除了好莱坞的两位拟音师,我最欣赏的就是中国的魏俊华。”

近几年,中国的电影市场越来越红火,专业拟音师却愈发凋零。加上已退休的魏俊华,全国也就只有四五个人,各大高校也没有开设专门的拟音专业。为此魏俊华几经周折创办了魏俊华拟音师培训学校,同时出版了《电影拟音技巧》,总结了她这么多年的拟音经验,希望她的拟音理念能传承下去。